天天看點

薄利的買菜,撐不起生鮮電商們的夢想

薄利的買菜,撐不起生鮮電商們的夢想

圖檔來源@視覺中國

文 | 商業資料派,作者|孫光辛

生鮮電商又被曝出大規模裁員。

“叮咚前員工,上周三被裁。

前兩天還在溝通要給我加工作,一片蒸蒸日上的氛圍,周三下午六點毫無征兆的突然被hr叫去談話,說試用期還有三天,不給轉正。”

一名脈脈ID為“大斑馬在愛丁堡沉思”的使用者在1月13日釋出了上述文章。

随後,叮咚買菜被傳出正在大規模裁員,且列出了詳細的裁員計劃:采購裁員50%,算法裁30%,營運裁30%,招聘裁10%-20%。且大多數被裁員工都隻拿都了N的賠償,沒有N+1。

近日,有自稱美菜網前員工的網友稱,在剛裁員50%不久後,美菜網又啟動了約40%的裁員計劃,總部也已經搬家,并表示“當天談,當天走”。

截至1月14日,美菜網暫未對此做出回應。叮咚買菜公開辟謠,但表示有“小範圍公司正常組織資源調整”。但有脈脈上認證“叮咚買菜員工”表示,“假的,實際應該已經裁了有2萬多人了。”

最需要人的行業卻在裁員

若情況屬實,美菜網此輪裁員或許是上一輪的延續。按照上述裁員比例,此輪裁員完成後,美菜網的員工數量将隻有截至2021年8月時的20%。

美菜網上一次被傳出大規模裁員是在2021年9月。有消息稱據内部郵件透露,美菜網部分城市服務已經關停,大區開始合并,内部人員精簡工作也在同步進行。同時,美菜成都研發中心将整體被裁撤,北京總部産品研發等技術部門、采購銷售等業務部門、财務等職能部門均面臨着50%及以上的裁員比例。彼時,美菜網給出的回應是正常的業務調整和優化。

但美菜網的實際裁員可能更早,據36氪的報道,2021年5月以來,美菜網的裁員就已經開始了,自營倉儲骨幹高層幾乎都被裁掉。

從幾次裁員的消息上看,美菜網的裁員波及了幾乎各個主要部門的各個級别。

同時,叮咚買菜也被曝出要裁員。試用期員工是此次裁員的重災區,“還威逼利誘想不給或少給補償金”,如果堅持要補償金,公司就表示如果走仲裁,要經曆3個月至半年以上。

據36氪報道,叮咚買菜某深圳服務站員工表示,其剛入職時所在站點共有分揀6人、夜班4人、倉管4人、水産4人、配送27人,如今各崗位都有一定的人員減少,其中分揀2人、夜班1人、倉管1人、水産1人、配送8人。

而在此次曝出大規模裁員前,有消息稱,叮咚買菜已經在強制排休,也就是讓部配置設定送員強制休息,而休息期間沒有底薪,有員工甚至在1個月的時間裡被強制排休近半個月。強制排休的原因,或許是沒有足夠的訂單帶來的人力浪費。

叮咚買菜在1月13日緊急辟謠稱,“個别崗位變動屬公司正常組織資源調整,部分崗位的招聘需求也在正常釋放,目前業務都在正常運轉。同時一線崗位不存在強制員工進行無薪排休的情況,平時會根據站點的工作情況,尤其是員工的意願與工作強度進行合理地調整。”

叮咚方面還稱,近日有傳言稱“叮咚買菜已經開啟大裁員”“核心部門最高裁50%”“采購50%,算法30%,營運30%,招聘10%-20%”“強制給前置倉服務站員工排休”等,消息不實,是沒有事實依據和嚴謹資料來源的惡意猜測。對所有不實傳言,公司保留追究的權利。

雖然裁員比例并不确定,但凸顯出,兩家生鮮電商都面臨一個同樣的問題,就是巨大的人力成本。

做為一個重供應鍊,強營運型的行業,生鮮電商依然是一個勞動力密集型産業。不少相關公司的員工表示,經常要天不亮就跟車,晚上忙到十一二點還要催客戶下單。

當市場的泡沫被戳破,生鮮電商的商業模式問題再次被提及了出來。

捉襟見肘的現金流

大幅裁員背後,是生鮮電商們捉襟見肘的現金流。

财報顯示,除了2020年第一季度,叮咚買菜實作了經營活動産生的現金流淨流入1565.70萬元,投資活動産生的現金流量淨流入2.12億元之外,其他時間的經營現金流和投資現金流一直為負,如2021年第三季度,叮咚買菜經營現金流淨流出高達12.68億元,現金及等價物為20.52億元。

而2020年第一季度能夠實作短暫的正現金流,靠的也是居家隔離帶來的短期影響。叮咚買菜也曾在招股書中承認,滿足其營運資金需求的是籌資活動産生的現金流,也就是融資。

薄利的買菜,撐不起生鮮電商們的夢想

根據招股書顯示,銷貨成本是叮咚買菜最大的成本,2019-2021年第一季度分别占收入的82.9%、80.3%、81.1%,即便是表現最好的2020年第一季度,銷貨成本占收入的比也達到了73.3%。這一情況并沒有在其上市後得到改變,2021年第三季度,叮咚買菜的銷貨成本為50.61億元,占收入的比為81.77%。

光是扣除商品的硬成本後,叮咚買菜就沒剩多少錢了。

與此同時,為獲得新使用者,叮咚買菜第三季度的銷售與市場營銷費用同比增206.8%至4.28億元,一般和行政費用也因業務規模增長同比增78.0%至1.53億元。高達兩倍的銷售費用增長,換來的卻隻是111.0%的收入增長,生鮮電商如今也面臨着和其他電商一樣的獲客成本增加的難題。

薄利的買菜,撐不起生鮮電商們的夢想

關于美菜網的一系列裁員動作,可能與上市計劃不順利有關。就在1月12日,瑞恩資本在公衆号上發文表示,美菜網計劃今年上半年在港交所遞交招股書,或已選擇中金公司、花旗、野村等投行負責其上市事宜。

2021年上半年,美菜網已在美秘密遞交招股書,然而随着美股市場行情驟變,部分已上市中概股尋求回港股二次上市,不少IPO公司撤回和推遲IPO,将上市地點改為香港。在這樣的背景下美菜網也不得不改道港股。

然而,在2018年10月拿到老虎環球基金和高瓴資本的8億美元融資後,美菜網就再無融資資訊傳出。雖然在這之後曾有消息稱美菜網曾尋求過軟銀的投資,但最終以失敗告終。

近三年的時間都再無募資的進賬,讓美菜網現金流陷入緊張。

據了解,美菜網最初的業務是B2B生鮮電商,為中小餐廳提供生鮮電商服務。2021年1月,美菜網開始在武漢向個人家庭提供生鮮電商服務。

從to B到to C,美菜網的業務擴張既有疫情之下B端客戶無訂單可下的特殊原因,也有想借助生鮮電商在C端的火熱尋找新的增長點。但to C業務是一把雙刃劍,規模增長快的同時,燒錢也更快。

此前,美菜網曾被曝出要出售to C業務,可見急需回血。

有相關報道稱,若美菜網保持原有的人員規模,現金流可能撐不過半年。

下沉市場的悖論和前置倉的宿命

第一代生鮮電商成立距今已有近8、9年,滲透率卻依然不高。

據老虎投研的最新資料,目前生鮮電商的滲透率僅為14.6%。根據《2021年中國生鮮電商行業報告》,截至2021年9月,即便是在一線及新一線城市,生鮮電商的滲透也分别隻有35.5%、18.9%。盡管二線及以下城市使用者占比在提升,在4年的時間裡,從2018年9月的35.1%增長到2021年9月的41.5%。

一位曾做過美團買菜北京地區地推工作的從業人員向《商業資料派》介紹說,1天20名新使用者下單的要求也很難完成。年輕人基本上都用過,上了年紀的根本不聽他說什麼,有的新使用者不過是老使用者的另一個手機号。

薄利的買菜,撐不起生鮮電商們的夢想

由此可見,在一線及新一線城市中,生鮮電商的使用者增長已經遇到瓶頸,短時間内無法迅速擴大使用者規模,生鮮電商在下沉市場中的表現也不盡人意。

但更可怕的是,生鮮電商們面臨的不僅是市場規模的問題,而是其前置倉的模式,邊際成本幾乎沒有遞減,隻能通過提高客單價來提高盈利能力。

我們此前在《兩大生鮮電商沖擊上市,前置倉沒有赢家》中就提到,每建一個新的前置倉都需要對倉儲、運輸、人工等各個環節做一次投入,是以采用了前置倉模式的叮咚買菜收入和虧損幾乎是同倍增長。

叮咚買菜創始人梁昌霖曾表示,單個前置倉在經營1年以上之後,日訂單達到1000單平均客單價超過65元,每單刨去履單成本後就可以達到3%的營業利潤,進而實作盈利。據海通證券的研究報告,要想實作盈利,單倉訂單量需達到1250單/天才能實作盈虧平衡。

叮咚買菜的财務資料顯示,2021年第三季度僅履約費用就有23.09億元,同期的銷貨成本為50.61億元,二者合計超70億元,而叮咚買菜在第三季度的總收入才61.90億元。

除居高不下的銷貨成本與履約費用,以及越來越高的獲客成本外,供應鍊也是制約生鮮電商盈利能力重要因素。叮咚買菜在其簡短的三季報中表示,為進一步提高效率和降低營運成本,在供應鍊系統上的支出增加,進而導緻産品開發支出同比增197.5%至2.57億元。

不過,叮咚買菜首席戰略官俞樂在三季報中表示,預計在第四季度,在上海将會實作盈虧平衡。

上海作為叮咚買菜的總部,也是消費能力最強的一線城市之一。即使其盈利後,也很難保證其經驗能複制到其他地區。

薄利的賣菜,恐怕撐不起生鮮電商們的夢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