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古代人一天吃幾頓飯?一日兩餐正常操作,再多的你接受嗎?

電視劇《我愛我家》中,葛優扮演的一個小痞子,就是一個混吃混喝的流浪漢。他對自己是如此描述:幹我這行的,有吃就多吃一些,沒吃就餓着,吃上一頓飯就能管一個禮拜,這樣的胃口才是流浪漢的胃口。實際上,古代人的胃口和流浪漢的胃口也差不多。

别看咱們現在人一日三餐成為了正常标準,可當時古代人的食物來源卻非常不穩定。食物豐富的時候随便你怎麼吃都行,可是沒有食物的時候,有時候一天都撈不到一頓飯。不過進入農耕社會之後,人們的食物來源相對穩定,但之前可不是一日三餐,而是一日兩餐。

古代人一天吃幾頓飯?一日兩餐正常操作,再多的你接受嗎?

一日兩餐最早的記載就在甲骨文中。商朝時候人們将一晝夜分成八個時段。這八個時段可不是按照咱們現在一天24個小時平均分割的,而是根據人們的作息活動,把一晝夜劃分成八個長短不一的時間段。他們分别是:旦、大食、大采、中日、昃、小食、小采、夕。

時間最長的當然是夕,因為整個晚上都叫夕,也就是人們睡覺的時間段。大食和小食就是人們吃飯的時間段。《古代人的日常生活》中講述:大食的時間是上午8:00,小食的時間是下午4:00。也就是說商朝時候人們上午吃一頓飯,下午吃一頓飯。

古代人一天吃幾頓飯?一日兩餐正常操作,再多的你接受嗎?

到了西周時候古代人的吃飯時間又發生了變化。他們把一晝夜平分成12個時間段,這就是12時辰計時法,這個計時法一直延續了幾千年的時間。這十二個時辰中有兩個叫“食時”和“晡時”的時辰,就是古人一日兩餐的時間,差不多是早上8點到下午4點的樣子。

古代人的一日兩餐,上午稱“饔”(yōnɡ),下午餐稱“飧”(sūn)。正所謂“朝曰饔,夕曰飧”,是以還有了成語“饔飧不繼”。這話的意思就是吃了上頓沒下頓,這個人很貧窮。 一天吃兩頓飯的習慣一直保留到了唐朝,那時候由于國力比較強,人們比較富裕,再加上白天活動的時間明顯加長,兩頓飯間隔時間長了确實會感到饑餓,是以在中午就加了點心,也就是午飯的雛形。

古代人一天吃幾頓飯?一日兩餐正常操作,再多的你接受嗎?

如果各位看官中有南方人,或許你們那裡還是管吃午飯叫點心,這其實也是沿用了古法。另外在南韓語中,點心其實也是午飯的意思。這也是他們受到了唐朝的影響。當然了,能夠吃得起點心的人也隻是存在于一些有錢人家,普通的老百姓還是一天兩頓飯。

到了宋朝時期随着人們手裡越來越有錢,一日三餐逐漸地成為了标配,甚至有一些城市到了晚上還要吃點宵夜,這就是所謂的一日四餐。一日四餐也是南方人做得比較多。在宋朝時候一天吃的飯次數越多,你的财富和社會地位也就會越高。

古代人一天吃幾頓飯?一日兩餐正常操作,再多的你接受嗎?

明朝的時候基本全部變成了一日三餐,清朝的時候漢人主要是一日三餐,但是滿人仍然保持了一日兩餐的習慣。尤其是康熙帝還曾經說過:你們這些漢人一天要吃三頓飯,晚上又要喝酒,實在是不大健康。你看我這樣的人,一天兩頓飯就可以。想當年我在外面騎馬的時候,一天隻吃一頓飯都沒有問題。

由此可見,一天吃多少頓飯也與民族傳統有關系。 如果各位對古代人更多的日常生活感興趣,那麼講曆史的王老師著作的《古代人的日常生活》就相當不錯。這本書分成了生活篇,飲食篇,文化篇,情感篇,社會篇,向我們展示了古代人日常生活的一切,如果你有穿越的打算,可一定要提前買這本書做好準備。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