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漢語成語中對商人的歧視

作者:郝鐵川

來源:原載《法治日報》2022年1月12日蔣安傑主編《法學院》版

自然經濟時代,人們崇尚自給自足,是以對通過商品交換、财富流通而發财緻富的商人往往投去鄙視的目光。這在中國古代和歐洲中世紀都是如此。哈耶克在《緻命的自負》一書中指出,對商業現象的鄙視,對市場秩序的厭惡,由來已久。它是站在自然經濟社會的道德角度,認為一個賤買貴賣的人本質上就是不誠實的,對生意人的仇視,就像有記錄的曆史一樣古老。

中國自然經濟的曆史比較長,是以漢語成語中存在不少歧視商人的内容,例如:

無奸不商。許多學者指出,“無奸不商”原本是“無尖不商”,意思是在中國古代,糧行賣谷米是用升或鬥量的,商人賣谷米的時候,每次都把升和鬥堆得尖尖的,表示讓利于民,以盡量博得回頭客,這就是“無尖不商”的來曆。但一些人覺得農民比商人樸實,又比商人容易被政府抓住服兵役、徭役,因而歧視商人,将無尖不商演繹成無奸不商。一種本來是展現商人厚道的說法演變成了一個貶義的說法。

大來小往。此成語比喻商人以小本牟取大利潤。其實,商品交換是按照等價交換原則進行的,商人獲利是因為付出了調研、運輸、存儲等方面的勞動。牟取暴利不對,但擷取一定利潤是正常的。

蜀賈賣藥。意思是指商人投機取巧謀取暴利。出自元末明初劉基的《郁離子》。該書記載,四川有三個商人,都在市場上賣藥。其中一人專門進優質藥材,按照進價确定賣出價,不虛報價格,更不過多地取得盈利。(其中)一人優質不優質的都進貨,他售價的高低,隻看買者的需求(程度來定),然後用優質品或次品來應對他們。(其中)一人不進優質品,隻求多,賣的價錢也便宜,要求多就多一點,不計較。于是(人們)争着到他那(買藥),他店鋪的門檻每個月換一次。過了一年就非常富了。那兼顧優質品和次品的商人,前往他那買藥的稍微少些,過了兩年也富了。那專門進優質品的商人,中午時的店鋪就如同在晚上,早晨有吃,晚餐不足。三個商人中,兩個都不好,一個好的,卻要挨餓。此成語表明大多數商人都不好。

操奇計赢(類似成語還有囤積居奇) 。形容商人囤積貨物,謀取厚利。出自西漢晁錯《論貴粟疏》:“而商賈大者積貯倍息,小者坐列販賣,操其奇赢,日遊都市。”雖然會有一些商人囤積居奇,操縱物價,牟取暴利,但在正常情況下,商品交換的原理是價格便宜時收購一些,價格高漲時抛出一些,這樣可以平抑物價,當然也可獲利,但此利來源于商人在倉儲中付出的勞動。是以,不能把商人的囤積行為全盤否定。

崇本抑末。“本”指農業,“末”指工商業。出自《三國志·魏志·司馬芝傳》:“王者之治,崇本抑末,務農重谷。”類似的成語還有“去末歸本”,出自出處:《後漢書·章帝本紀》:“誠欲元元(元元指百姓——筆者按)去末歸本”;“務本抑末”,出自《漢書·鄭弘傳》:“務本抑末,毋與天下争利,然後教化可興。”

商人中确有一些唯利是圖、見利忘義的奸商,對他們的不道德的行為進行批評,也是應該的。但中國古代對商人歧視的成語,往往不是對少數奸商人的批評,而是對整個商人群體的蔑視,是農民階層對商人階層的偏見。以至于到了今天,一個流行的獨幕喜劇節目還這樣說:“商人就是傷你。”這其中有深刻的曆史原因。

筆者過去在農村經常考到這樣内容的對聯:“一等人忠臣孝子;兩件事讀書種田”。長期以來,中國人的财富來源,主要是兩個,即讀書和種田。擁有土地和學習儒家經典是當時人向往和引以為榮的。但商業、手工業就被認為是“末業”,中國古代商人的地位一般都是很低的。“士農工商”,商是排在最後的。有些商人盡管富可敵國,但要取得社會地位,隻有兩種途徑:或者是把賺來的錢買成土地,如同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所指出 “以末緻财,用本守之”;或者是花錢買一個官爵,做一個“紅頂商人”。

這樣一來,商人賺來的錢和财富不是在市場上流通,要麼放在國庫裡,要麼藏在富人的地窖裡,沒有起到流通的作用。這些都說明,中國曆來對财富的觀念是扭曲的,一說起來便是為富不仁,無商不奸,不義之财,總之,富與仁、義與利是對立的。是以中國人曆來認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怕大家窮,隻要人人平均。這種錯誤的理念得到了封建統治者的認可和推廣。從《商君書》和《韓非子》中,我們可以找到統治者崇本抑末的三個原因:一是商人四處流動,容易逃避兵役和徭役,而農民安土重遷,是比較穩定的勞役者;二是商人可以把自己的财富轉變為金銀财寶,攜帶而去,向他們收稅不容易,而農民的土地财産都搬不走,擺在明面上,容易收稅;三是商人走南闖北,見多識廣,統治者不容易愚昧他們,而農民厮守在土地上,墨守成規,統治者容易糊弄他們。是以,崇本抑末成為曆代封建王朝的一項國策,絕非偶然。

歐洲中世紀的基督教,也有歧視商人的觀念。但到了近代,新教通過對教義進行新的倫了解釋,改變了這一觀念。新教認為上帝号召人們勤勞緻富,富了之後再做慈善、社會公益。富裕不僅使個人得到幸福,同時也為上帝增添光彩。這樣,商人緻富就是光榮的了。韋伯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一書對中世紀基督教到近代新教的倫理變化,做了梳理,告訴人們歐洲是怎樣轉變對商業和商人看法的。除此之外,亞當·斯密在《國民财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國富論》)一書中,也對封建主義解體之後的16至17世紀西歐資本原始積累時期的重商主義作了研究。他告訴我們,歐洲中世紀隻是到了晚期才開始重視商業和商人。

現代化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要轉變崇本抑末的政策和觀念,用市場經濟代替自然經濟。成語歧視商人的内容,屬于落後的社會觀念。在向青少年講授這些成語時,應該實事求是地指出這一點。

投稿轉載說明

本公号非營利性 不支付稿酬

投稿即視為同意本公号對文章進行轉載刊發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