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惠州文脈·風物】尋古探幽 平海古城

統籌策劃/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陳骁鵬 馬勇

文/劉車 汪潔

圖/汪潔(除署名外)

【惠州文脈·風物】尋古探幽 平海古城

羊城晚報《惠州文脈》1月14日版面圖

【編者按】

平海古城自古戍邊商貿兩相宜,數百年間曆經從“軍事重鎮”到“繁華商埠”的曆史流變。作為東江流域罕有的古老所城之一,平海古城仍保留着衆多古迹文物,為後人追溯惠州沿海地區古代建置沿革、社會經濟形态等曆史文化脈絡提供了有力的遺存依據。繁複的曆史沉澱出古城動人的優雅,“創城之父”花茂為後世留下了哪些曆史功績?“平海”之名的由來有何典故?古城布局、規模有哪些考究?本期惠州文脈依托文史專家相關研究,追溯古城背後的曆史往事。同時,通過實地走訪、專家訪談等方式,領悟平海古城的變遷。(陳麗媛)

【惠州文脈·風物】尋古探幽 平海古城

清代平海司圖(局部)

花茂創城:親自設計所城藍圖并監督施工

平海古城建成于明洪武年間,軍事建制為千戶所,駐兵1120人,曆史上有“所城十景”。城池内外“三步一小廟,十步一大寺”,有城隍廟、天後宮等,主持建城者為廣東都指揮使司花茂。

據考,平海古城築城之前為荒涼之地,罕有人煙,于築城之時被“命名”為“平海”。溯“平海”地名來曆,史、志、學界有多種說法,其中三種有理有據,都有書為證,常為當下與平海相關的論著所引據。第一種說法認為,平海因“平海山”而得名;第二種說法認為,平海城内某處地面與海平面“高度一緻”,故名。最廣為流傳的是第三種說法——明太祖朱元璋設定衛、所的目的就是要平息倭患,是以提出了“海永無波”的口号,“平海”因朱元璋這一口号得名。

平海古城“創城者”花茂是朱元璋的安徽老鄉,追随朱元璋征戰多年,累官至正二品大員,一省之最高軍事長官,對其意圖必然深刻領會。是以,花茂在向朝廷請求劃撥建城經費和派遣築城工匠時,将位于歸善縣海濱的拟建之城命名為“平海”,同時奏立的還有廣海、碣石、神電等城。明太祖看了花茂的奏折,心領神會。于是,歸善縣海濱的這座所城便有了“平海”之名。

由于平海是在荒涼之地築城,不像其他衛所那樣在附近有圩鎮或村落作為依托,想必建城過程會更加艱難,是以,花茂對築造平海城特别上心。他攜帶家眷,引領衆将士和湯、原、呂氏三位建築師以及一批能工巧匠,浩浩蕩蕩來到平海,親自設計所城的藍圖,監督施工……花茂可謂平海城的“創城之父”,功莫大焉。《惠東縣曆史文化資源》為此将花茂列為“建築大師”,并予以立傳。

平海古城還有一個别名曰“鐘城”,是因為平海古城形如一口巨鐘。有說法認為,“鐘城”的設計正是花茂的創意。鐘在古代是身份的象征,鐘越多、越精美、越氣派,地位越高。寺廟裡的巨鐘則用于祈禱、感化、超度衆生。平海是一座戍邊所城,将城池設計成巨鐘的造型,一方面是從守城作戰的軍事角度考量,另一方面是寓“警鐘長鳴”“鳴鐘震賊”之意。

建城釋疑:呂氏祖屋佐證所城的竣工時間

平海城何時開始建?又于何時完工?志書、族譜和當代的論著有不同的記載和解讀。據《惠東縣志》載,1385年(明洪武十八年),楊勳等人奉旨來歸善縣平海築城防禦海盜,曆時九年,至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建成平海城池;又載,1388年(明洪武二十一年)設平海守禦千戶所,駐守兵丁442名,隸屬惠州衛(一說屬碣石衛)。嘉靖三十五年《惠州府志》卷一零《兵防志》(上)載,平海守禦千戶所在歸善縣内外管海濱,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始建……

查《曆代官制兵制科舉制表釋》:“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規定全國設都司十七,留守司一,内外衛三百二十九,守禦千戶所六十五。其後又有所增改。”朱元璋于1393年才平定全國,并将“工作重心”轉到治理國家上,全國統一的司衛、所軍制就是在這個時候頒布的。但是,在此之前是不是沒有衛、所呢?非也。

據嘉靖三十五年《惠州府志》記載:“(惠州府)洪武二年(1369年)始立千戶所,二十一年(1388年)乃改設惠州衛,隸廣東都指揮使司……”在1393年全國統一衛、所制之前,一些地方就設立了千戶所。軍事建制要服從朝廷的安排,但作為廣東的最高軍事長官,花茂對軍事設施的設定,包括城池的建設,應該有一定的裁量權。故此,平海城作為廣東海防軍事設施之一,完全可能在“花茂奏立”之前已經建好。據乾隆《海豐縣志》記載:“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八月,朝廷诏令安樂侯吳傑、永定侯張全統率武職于廣東沿海衛所練軍以備倭寇。”這說明在“花茂奏立”之前,廣東沿海的衛所就開始練兵備戰了。至于《惠州府志》“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始建”的說法,筆者了解,這裡“始建”的“建”,指的是“建制”,即全國統一的衛、所軍事建制,而不是“建城”。“于是建署設官,始為定制”的意思是,從此才設定官署衙門和官員,确定所城駐軍的編制。

【惠州文脈·風物】尋古探幽 平海古城

平海古城北門 陳麗媛 攝

《惠東縣志》記載平海所城曆時九年建成,很可能是根據“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歸善縣平海築城”和“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立平海守禦千戶所”而推斷出來的。平海建城雖然條件比較差,但就其城池的規模而言,不至于要9年時間才能完成。據《海豐縣志》記載:“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在海豐縣境碣石灣東岸的碣石設衛所,統管甲子、捷勝、平海、海豐諸千戶所,南海護衛及于東沙群島。”如果平海城于1394年才建好,怎麼會在1389年就作為千戶所歸碣石衛統管呢?

其實,關于平海所城的竣工時間,最好的證據就是洞上村的呂氏祖屋。呂氏與原氏、湯氏奉旨來平海建城,他們都是在完成建設城池的使命之後才遷出城外居住的。呂氏祖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也就是說,1387年平海城已經建好,或者接近完工,否則,呂氏不會在這個時間到洞上建私宅。

基于上述的辨識和相關資料的記載,可以得出以下結論:平海城于1385年始建,1387年完工,1388年開始駐軍,惠州千戶所升格為惠州衛時,平海千戶所歸屬惠州衛。1389年設立碣石衛,平海千戶所改屬碣石衛。之後幾年,平海所城繼續完善軍民設施,建設烽火台、哨位,墾荒屯田。1394年經“花茂奏立”,平海千戶所正式納入全國統一的衛、所軍制,成為“守禦千戶所六十五”之一,仍屬碣石衛,當時駐軍編制1120人。這個時候的平海所城,可謂建制規範、設施完備,“有池署之制,有前後堂,有鎮撫司,有吏目廳,有旗纛(dào)廟,有軍器局,城西為教場”,正厲兵秣馬,随時準備痛擊來犯之敵。

【惠州文脈·風物】尋古探幽 平海古城

平海古城西門 陳麗媛 攝

建置變遷:清代廢千戶所後淡化“軍事重鎮”角色

由于建置變遷,平海出現了多種稱謂:平海守禦千戶所、平海左營、平海營、平海巡檢司、平海區、平海人民公社、平海鎮。其中,“守禦千戶所”和“營”是軍事建制;“巡檢司”是地方管理機構,負責管理當地治安事務,相當于現在的派出所或武警中隊,可将其視作行政建置;區、公社、鎮均為行政建置。

“平海守禦千戶所”作為軍事建制,從1388年始設,至1731年廢止,跨越明、清兩朝,延續了343年(康熙年間廢而複設,中斷5年)。其中,從1623年設平海左營開始,至1731年的108年間,“平海所”與“平海營”交叉并存,為什麼會這樣呢?要答這個疑,需要對明、清兩朝的軍事建制作些了解。

明朝初期的軍事組織稱衛所制,最高指揮機關是五軍都督府,接下來是各省的都指揮使司,簡稱都司,都司轄衛、衛轄千戶所,千戶之下是百戶、總旗、小旗。衛所之兵是世襲的,是以這一時期的平海所城全部士兵都是世襲的。明朝後期在衛所制之外,出現了營伍制,營伍制的兵是招募的雇傭兵,無須世襲。這個時期平海城既是所,又是營,士兵有世襲的,也有雇傭的。

進入清朝,軍隊分旗兵(滿族)、綠營(漢族)和鄉勇(地方武裝)。綠營的組織基本沿襲明朝的營伍制,但也有變化。從康熙皇帝開始,為防綠營漢軍擁兵自重,将兵全部由兵部統轄,将領無法直接統兵。兵卒平時分派各地作為差役,戰時才配置設定給将領,造成将不知兵、兵不知将。平海城于1731年廢止千戶所,隻保留平海營,世襲的衛所兵制已經不複存在。清朝後期,綠營隻實行募兵制。

自清朝雍正年間廢止千戶所之後,平海城逐漸淡出軍事重鎮的角色,成為一個行政建置機關,隸屬歸善縣,這是平海社會經濟轉型的一個重要時間節點。

規模考究:明清時期已是人口稠密繁華之地

關于平海所城的布局、設定和規模,史志記載比較一緻:“周五百二十丈,高一丈八尺,雉堞八百七十一,城門四,門上有敵樓角四,窩鋪七。”按現在的計量機關,将丈乘于3.33米,換算後為:城牆周長1731.6米,高5.99米。有雉堞871垛,有東、南、西、北四個城門,四個城門均有樓閣,還有窩鋪七處。

【惠州文脈·風物】尋古探幽 平海古城

平海古城東門城牆盡顯斑駁

雉堞就是城牆上的垛口,是城牆防禦體系中主要的攻防設施之一。窩鋪是供守城士兵休息的地方,即在城牆上設定的士兵休息室。

平海城的布局可概括為“四壁、五土、六社、七井、九城門、十字街”。四壁:四堵照壁,指東西南北四個城門外的照壁,因不利交通已被拆除;五土:五個坐南向北的土地爺;六社:六個坐東向西的社神,社神沒有蓋瓦,寓頂天立地之意;七井:即十字街兩旁的七口井;九城門:除了東南西北四個正門,還包括東門“鐘耳”,以及南門兩側的四個有門形而不通透的假門;十字街:貫通東西、南北門的城内主通道。

從規模來看,平海所城“周五百二十丈,高一丈八尺”顯然比府城、縣城、衛城都要小,但由于它是軍事設施,用于保家衛國,是以比“民城”更為朝廷所重視。平海建城之時,歸善縣治所尚無城池,而且,歸善縣建城從“請建”到“始建”,足足“審批”了十年時間。

再來看看平海所城的人口規模。根據明朝初期衛所軍屯的要求,平海守禦千戶所的1120名士兵,有七成即780多人是要種田的。既然要種田,又是世襲從軍,自然就可以“帶家屬”了。以每個“屯田”的士兵一家四口計算,當時的平海城及其周圍至少居住了3500多人,相當于當時一個縣級政區的人口規模。

【惠州文脈·風物】尋古探幽 平海古城

古商貿街街頭有一口大水井

明朝政府大力提倡商屯,誘使商人到邊境地區出資募民屯田,把收獲的糧食交給政府,領取“鹽引”販賣得利。是以,前來平海募民屯田的商人肯定不少。雖然無法考證當時平海的商屯規模,但可以斷定由此會給平海帶來大量的人口,是以,明初的平海城人口理當超過3500人,當年的平海城可以算是一個“人口稠密”的繁華之地了。

到清朝,平海城發展成為歸善縣乃至惠州府的“經濟重鎮”。據乾隆《歸善縣志》卷七《公署》記載,清雍正九年(1731年),平海撤銷千戶所改為巡檢司之時,歸善縣有20個“行政機構”,其中有四個設在平海城。

據考,清朝雍正年間,歸善縣的“行政機構”半數設在縣城(今惠州),其餘以設在平海城為最多,有“平海巡檢司署”“淡水場鹽大使署”“平海營恭将署”和“平海倉”。倭患平息之後,平海城的軍事功能弱化,經過300多年的變遷,平海城已由一個純粹的軍營,發展成為歸善縣的經濟重鎮、鹽業生産基地和繁華的商埠。

盡管平海在乾隆之前已改為平海司,但乾隆《歸善縣志》的編纂者仍習慣将其稱為“平海所城”。時至今日,“平海所城”在平海仍然婦孺皆知。

【文脈走訪】

七星井引人遐思

文/圖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陳麗媛

進入新時代,臨海而建的平海古城已逐漸褪去往昔的喧嚣,那些從曆史深處遺留下來的古老建築遺迹、特色民俗、民間藝術等文化沉澱,逐漸成為惠州惠東縣推動濱海文化旅遊發展,擦亮“文旅名城”名片的寶貴文化資源。記者近期走訪發現,如今的平海古城古韻猶存,處處遺風、步步古迹,一磚一瓦似乎仍在述說古城600多年的滄桑往事,引人遐思。

走進平海古城,莊嚴的城樓映入眼簾,紅牆灰瓦、古樸依舊,彰顯出濃郁的曆史厚重感。十字街連通東西、南北,街道上車水馬龍,熱鬧非凡。據當地村民介紹,站在十字街中央找準角度,能将四座城門盡收眼底。記者觀察發現,如今平海古城内的各類建築、民居鱗次栉比:明清古建築與現代民居交錯相間、高低錯落,呈現出古今交融的獨特韻味。沿着古城内外的巷道穿行,還能近距離觀察各式古迹古建:形制各異的古井點綴着古城風景;古色古香的明清建築引人駐足拍照;昔日繁華商貿街保留着商鋪林立格局……

在平海古城外數百米處的洞上村有一處始建于明朝的古建築群,建築層高不足3米,呈四合院結構。據惠東縣平海鎮平海社群黨委書記汪潔介紹,該建築群就是平海古城建造者之一呂氏及其後人居住的村落——呂氏古建築群。

據考,呂氏先祖當年受命與湯氏、原氏兩位命官駐鎮平海,督建平海城池。如果說花茂是平海城池的設計師,這三位命官就是建築師。關于平海的建城史坊間流傳着不少轶事趣聞:平海古城建好後,有人說呂氏不能聽到城上的鐘聲,建議搬離平海古城越遠,人丁才能越興旺。于是,呂氏搬到離古城800多米外的洞上村。

“時至今日,呂氏後人仍居住在位于洞上村的呂氏祖屋中,近些年還對老建築進行維護。”汪潔說,後人悉心儲存着《呂氏族譜》,其中記載着呂氏先祖奉皇命“駐鎮平海、督建城池”的曆史。

同時,在平海古城内的衆多古井中,最讓人津津樂道的當屬十字街的七口水井,當地人稱之為“七星井”。

【惠州文脈·風物】尋古探幽 平海古城

古城裡的“七星井”之一

汪潔介紹,平海民間流傳着“七星井”在十字街的位置是按北鬥七星分布而建的說法,這為“七星井”蒙上神秘的風水布局色彩。但據汪潔實地考證,七口水井的分布與北鬥七星并無關聯,很可能隻是單純為了友善軍士和村民取水随機而建。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

責編 | 朱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