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遂溪樂民所城:千秋書院輝奎壁 萬古神龜鎮海疆

遂溪樂民所城:千秋書院輝奎壁 萬古神龜鎮海疆

樂民所城航拍圖,北面靠海。

遂溪樂民所城:千秋書院輝奎壁 萬古神龜鎮海疆

制圖:嚴麗萍

遂溪樂民所城:千秋書院輝奎壁 萬古神龜鎮海疆
遂溪樂民所城:千秋書院輝奎壁 萬古神龜鎮海疆

直播二維碼

專題二維碼

(題簽:陳平原)

樂民所城,全稱樂民守禦千戶所城,位于廣東省湛江市遂溪縣樂民鎮樂民村委會樂民城村。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安陸侯吳傑始建,以屯兵設防為主;隆慶三年(1569)設遂溪哨;後改樂民倉大使署,崇祯三年(1630)廢署;清康熙八年(1669)重建所城;後改樂民汛城。樂民所城是明清時期防禦倭寇和抗擊海盜的海防要塞,同時為朝廷征采“對樂珠池”貢珠起到保護和管理作用,故又被譽為“樂民珍珠城”。

古城平面呈直角梯形,南牆長460米,北牆長307米,東牆長500米,西牆長530米,城牆内周長1797米,占地面積約23萬平方米。設東、西、南、北四城門。現東、西門儲存較好,南、北門已毀,城牆僅存土牆。2012年,公布為廣東省文物保護機關。

從南門進入樂民所城,步行不到十分鐘便到了城中心的十字街頭,在兩株枝繁葉茂的連理大榕樹下,我們見到了此行的向導村長楊洪和村民王玉華老人。據楊洪村長介紹,樂民所城目前人口500多人,世居村民均為漢族,屬廣府民系,主要姓氏有陳、蔣、楊、張、謝、淩。陳姓人口較多,其次為蔣姓。王玉華老人便是陳家的媳婦,她對樂民所城的感情極深,每次有外人來,她都自願充當講解員。

王玉華老人對南都記者說,樂民所城的城門中,東、西門儲存較好,南、北門已毀,城牆原為磚土合築,現在城磚已被拆走,僅存土牆。“1972年前後,因圍海造田工程需要,當時便炸毀南門門樓并拆除城牆牆磚等來擷取材料。有一些村民也拆了一些城牆磚用于自建房。”她指着不遠處一所磚砌民房告訴我們,“這間房子的牆上就有不少城牆磚,像這樣使用城牆磚砌房的民居有20多間。我這些年陸陸續續收集了100多塊城牆磚,等到城牆重修那天,我就全部捐出來。”

文明書院得名于蘇東坡

據王玉華介紹,樂民所城最重要的遺迹便是十字街頭的文明書院。文明書院始建于宋元符年間,為當時雷州地區三大書院之一。如今書院建築面積100多平方米,為進二層樓房建築,房内镌嵌有蘇文忠公石刻像1塊。據曆史記載,書院與蘇東坡有着較深的淵源。

公元1100年,流放海南的北宋大文豪蘇東坡遇赦乘船北歸,經過雷州半島西部海域時,天降暴雨,沒法前行,一行人隻好上岸避雨,宿在興廉村淨行院,誰知這一避雨便是40天。據《雷州府志》載:“宋元符三年,蘇公轼南遷,後由儋徙廉,道經遂溪興廉村,宿淨行院留四十日。”能讓回鄉心切的蘇轼在此留下來的正是當時在這裡掌教“興廉學塾”的教書先生陳夢英。陳夢英并非泛泛之輩,他乃北宋廉臣陳懽的五世孫,自幼飽讀詩書,精通經文,兩人一見如故。蘇東坡在興廉村的40天裡,不但常常到學塾給學生上課,還留下了多首詩篇,如《自雷适廉宿于興廉村淨行院》《雨夜宿淨行院》等。臨走時,蘇東坡不但把自己珍藏的一方石渠閣瓦硯贈給了陳夢英,還對他說:“斯地景勝,當有文明之祥”。傳說,蘇東坡去後一個月,淨行院門前便長出了一株靈芝草。陳夢英便于次年發動儒生、鄉坤集資,在興廉村建起一座書院,取名文明書院。

書院曆經宋、元、明、清、民國等幾個曆史時期,曾經多次毀而又複。1913年,當時的遂溪縣知事張以誠主持重修,在清朝康熙年間修建的書院授課廳基礎上,改擴建而成一幢中西合璧的樓閣。據王玉華老人介紹,文明書院曾被日寇和國民黨軍隊先後燒過兩次,受損嚴重。解放後,個别村民沒有意識到書院的曆史價值,用來安放牲口、堆雜物,狀況讓人堪憂。從20世紀70年代起,城裡的有識之士便開始自發地維護書院,後來,城裡的五位老人更修書著文疾呼保護這座文物,這其中就有王玉華老人的丈夫陳海,人稱“海公”。五位老人的義舉得到了樂民鎮政府和群衆的支援。1997年,樂民鎮政府對文明書院進行局部防漏加強維修。2007年重建“書軒”房屋三間,在東側建“贈硯亭”一座、門樓一座。這才有了文明書院今天的模樣。

神秘涵洞助革命農軍脫險

事實上,近代的樂民城是中國共産黨南路革命的重要根據地,是粵西地區成立中共黨組織最早的村莊。在20世紀初的大革命時期,文明書院有近百名師生參加南路革命鬥争,1927年5月,廣東南路最早的起義——樂民起義暴發,革命農軍300多人集結在樂民,當時文明書院的場地就是農軍宿營地,書院的東坡樓就是農軍抗擊反動軍隊的戰鬥指揮部。農軍據城與1000多名國民黨軍隊對抗,激戰了三個晝夜,後因糧彈不濟要撤退以儲存實力。那麼,農軍是如何從國民黨軍隊裡三層外三層的包圍中逃脫的呢?

話說樂民所城建成之初,設計者從城内地勢需求考慮,隻計劃在城的東南和西北角低窪處各築一道橫豎一尺多寬,通過城牆底的排水涵。後來,負責建城的粵地都督馬鑒到工地視察,發現城牆西北角兩面都有海水環繞,從城角水涵出口處到海邊紅樹林帶隻有十來丈遠,正是一片隐蔽行動的理想地帶。于是,他提出建議,把原作一般用途的排水涵,改為使用堅硬大青石作材料,建築一條四丈長,涵身橫豎各三尺,涵底平滑,可讓人爬行穿過的隐蔽涵洞。

在王玉華老人的指引下,南都記者在“樂民農軍暴動舊址”辨別碑附近找到了這個涵洞,它被一片灌木雜草遮掩着,用木棍掃開草叢,一個橫豎近三尺的洞口露了出來,洞裡面漆黑一團。王玉華老人說,涵洞至今儲存完好,正是這個涵洞在500多年後幫助起義農軍成功逃出城外,讓後人不由得不佩服當年建城者的奇思妙想。

“鎮城之寶”——馱碑赑屃的美麗傳說

除了文明書院,樂民所城還有一件“鎮城之寶”——馱碑赑屃。在王玉華老人的帶領下,南都記者在北門附近一處小樹林裡見到了馱碑赑屃,村民們其實更喜歡稱它為“鎮海石龜”。鎮海石龜其實還馱着一塊石碑,碑高2米,碑上字迹漶漫,辨認不清。據有關資料顯示,石碑上刻的是《清虛道院碑記》,立于明代天順七年(1463)。南都記者仔細端詳石龜,隻見它頭向上仰,四肢張開,仿佛使盡了洪荒之力,讓旁觀的人深感石碑之重。王玉華老人告訴我們,據老一輩講,這尊馱碑赑屃其實大有來頭。傳說明朝初年,朝廷曾制作兩尊馱碑赑屃:一尊留在北京鎮守紫禁城,另一尊則安排在南方鎮守珍珠城。後者指的就是樂民所城這隻馱碑石龜,至今已有600多年曆史了。關于馱碑赑屃的美麗傳說在樂民所城代代相傳,正好佐證了樂民所城在雷州西海防的重要地位。

搶修樂民古城勢在必行

殘垣隐隐樂民城,古樹枝繁葉正青。樂民所城這座具有1000多年曆史的古城,在宋、明、清、民國時期演繹着不同時代風采的興衰史,遺留下一道道古建遺迹,後人在追想往日榮光之餘,也為如何保護好它而殚精竭慮。

“保護文物是我們應盡的曆史責任。”樂民鎮黨委副書記洪悅英在接受南都記者采訪時表示,樂民鎮政府、樂民村、遂溪縣文廣旅體局及相關職能部門都高度重視樂民所城的保護,2017年已編制修繕工程設計方案與預算方案,并向廣東省文化廳遞交了修繕申請,方案預算資金為9000萬元,分期申請資金。2018年申請資金也已進入省财政資金庫,省文物局古迹保護協會已組織資金論證,通過了搶修方案。第一期工程省财政批撥200萬元,用來搶修東、西兩座城門,2021年11月中旬完成招投标,12月份上旬進場施工。“樂民所城是沿海十多座千戶所城中儲存得比較完好的,城牆雖然遭破壞,但整個城牆的周圍都有1米多牆腳,整體可以開發,根據旅遊觀光計劃作為一個旅遊景點,可帶動當地群衆增加經濟收入。現在存在的問題是地方财力有限,縣、鎮政府财力保運作,沒有資金進行修繕,搶修資金主要靠省政府、省财政。”據她介紹,計劃申請2022年搶修樂民所城的國債資金2億-3億,進行樂民所城的修繕和恢複。

古城典故

千年珍珠城名喚“樂民”

樂民所城的曆史最早可追溯到1000多年前,古時曾叫“蠶村港”,宋代叫“興廉村”。公元10世紀後葉,南漢劉伥皇帝于古合州設媚州郡,派員到蠶村港營造“對樂珠池”,使這裡逐漸發展為盛産珍珠的港灣。蠶村港一直是遂溪地區的天然避風港,加上這一帶盛産珍珠、蠶絲和陶瓷器皿,為出口貿易提供了十分優越的條件,是以這裡很早就形成雷州地區“絲綢之路”的一個重要口岸。

據清版《遂溪縣志》記載,“對樂珠池,宋開寶置場司,或採或罷,洪武二十九年诏採,正統初始命内官二員分鎮雷廉珠池。”可知自宋開寶年間朝廷已經派官員到這裡管理采珠,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更是将“對樂珠池”所産珍珠列為朝廷貢品。明末清初“嶺南三大家”之首屈大均說過,東珠不如西珠,西珠不如南珠。這裡便是南珠之鄉。據說,樂民所城建成之時,朱元璋降下禦旨,其中有“永樂民安”之句,故以“樂民”二字命名該城為“樂民城”,蠶村港也因而易名“樂民港”。

據悉,當時的産珠蚌區,在樂民港口外3海裡地帶,漁民珠民都稱為“沙灣尾”。同時另有一帶海面礁石林立,被稱為“沙灣礁”,距沙灣尾采蚌區很近,不過1海裡。采蚌珠民多是當地漁民,他們用小船或竹排到蚌區捕撈珠蚌,運回港内,又搬上城邊,由太監專差監視剖蚌取珠。皇令森嚴,所有采蚌、運蚌、剖蚌的珠民,不得私竊蚌或珠,違禁者斬。樂民港在明朝開發為采珠港後,熱鬧非凡,每年向朝廷貢珠數鬥,成為全國有名的兩座珍珠城之一。但當時朝廷隻顧捕蚌采珠,不保護和繁殖産珠的蚌,結果導緻最後“蚌盡珠滅”。樂民珍珠城自宋開寶年間至清道光年間最後廢棄止,除有時因濫采無珠可采以外,可謂斷斷續續被驅使為曆代皇帝采珠逾900年。如今在僅存的東、南、西等城門的牆上還能找到當年采珠遺下的蚌殼,供人遙想當年珍珠進貢的盛況。

總策劃:戎明昌

策劃:王衛國 王佳

執行:劉炜茗 陳偉斌

學術支援:黃挺 楊培娜

專題統籌:周佩文

本期采寫:南都記者 周佩文

本期攝影:N視訊記者 何玉帥 阮增豪

本期視訊:N視訊記者 何玉帥 周佩文

本期直播:N視訊記者 吳燕妮 阮增豪 實習生 葉榮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