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北京冬奧會場館裡蘊含着怎樣的“中國式浪漫”

北京冬奧會場館裡蘊含着怎樣的“中國式浪漫”

北京冬奧會一天天臨近

标志性場館

國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

和首鋼滑雪大跳台

從創意到最後建成

經曆了怎樣的過程?

面對部分冬奧場館

賽後利用不佳的問題

北京冬奧會設計者做出了什麼努力?

讓我們跟随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院長

北京冬奧會張家口賽區總規劃師

首鋼滑雪大跳台總設計師

張利教授

在人文清華講壇上的精彩演講

一同提前感受“北京冬奧之旅”

揭秘場館建設背後的

可持續發展設計理念

“超人”運動員所使用的場館

如何在賽後為大衆所用

中國式浪漫

北京冬奧會場館設計,從一開始就把傳遞中國文化列為主要課題之一。

▽一分鐘帶你體驗“雪如意”有多美▽

國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的設計靈感源自“如意”。跳台滑雪的賽道是S形曲線,設計團隊認為最契合的傳統文化元素就是“如意”。但在具體實施中,這個造型很有挑戰性,頂峰的位置要構成“如意柄首”的樣子就不能太小,但太大承重又有問題,後來将頂峰的位置設計成空心圓,承重問題才迎刃而解。“雪如意”是以成為世界上首個在頂部出發區設定大型懸挑建築物的跳台滑雪場館。

北京冬奧會場館裡蘊含着怎樣的“中國式浪漫”
北京冬奧會場館裡蘊含着怎樣的“中國式浪漫”

國家跳台滑雪中心,張家口,2020

首鋼滑雪大跳台設計的靈感則是來自跳台競賽剖面曲線與敦煌“飛天”飄帶形象的契合。

張利提出,滑雪大跳台運動從助滑到起跳、翻滾、落地,這些動作背後動感的曲線用什麼樣的中國文化元素符号來表現?這項運動的英文名字叫Big Air,最大限度地往空中騰躍,而中國的飛天也是在空中騰躍的。東方的繪畫和西方傳統繪畫不一樣,我們不通過解剖學表達人的骨骼、肌肉、皮膚,而是通過衣物的軌迹表達動感的人體經過的痕迹,是以敦煌飛天的飄帶就是表達這項運動動感曲線最好的載體。

高科技與環保并重

國際奧委會在2010年以後開始在奧運會中強調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北京冬奧會所有場館建設,都強調最小生态足迹的綠色原則,所有東西跟自然最好是親護關系,所有東西全生命周期内不能留下任何不可移除的痕迹。無論是能源系統供給,還是建築本身,從室内到室外對局部環境調整的技術,充滿了對自然的尊重,對人文社會發展、對地方發展的支援。

北京冬奧會場館裡蘊含着怎樣的“中國式浪漫”

“雪如意”的選址充分利用了自然地形地貌,其所在的山谷,落差與形狀都與競賽需求高度契合,被認為是“天生的”跳台滑雪場地。

“雪如意”整個跳台支在山谷裡,而國際慣例一般很少這麼處理,因為這會增大工程難度,但是好處顯而易見,能夠繼續保持場館周圍的正常生态循環。

科技手段也為北京冬奧場館建設保駕護航。比如,“雪如意”頂部在哪個地方掏空,并不是憑經驗“拍腦袋”,而是借助了人因技術的科技手段,通過虛拟現實環境測試人們在不同地方的駐留時間,最終選擇了兼顧多功能空間與觀景體驗的方案。該方案中内外兩個圓并不同心,大概偏 1/4 左右,頂部由此分為A、B兩個空間,A空間在前端,可以遠眺,而B空間在後端,可以舉辦各種活動。實際建成後,又在現場進行測試,發現實際測試出來的結果符合對設計方案的預期。

北京冬奧會場館裡蘊含着怎樣的“中國式浪漫”

首鋼滑雪大跳台既是單闆大跳台運動(Big Air)在全球的首座永久跳台,也是全球首個設立在城市工業遺址的永久奧運場館。同時其剖面結構不僅滿足大跳台比賽的要求,還可以通過臨時附加正四面體結構在48小時内完成向空中技巧場地的轉換,這樣的變換技術同樣是全球首例。

“在設計過程中,我們發現還有一個附加的超人任務,這是以前我們不知道的。大跳台滑雪比賽和經常在山裡進行的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比賽,實際上具有類似性,都是先助滑再起跳,空中翻騰再落地,隻不過這兩個比賽的曲線陡峭程度不一樣,這兩項比賽以前從來沒有想過放在一個地方舉行,但是在首鋼的項目裡有了變革的契機。”張利說。

“超人”場館向常人靠攏

奧運場館遺産一直是困擾各國奧委會的難題,部分巨資興建的冬奧場館甚至出現過賽後遭廢棄的問題。張利介紹,北京冬奧會堅持可持續發展理念,提出“超人”的空間或設施一定要向常人靠攏,場館不僅為賽時也為賽後設計。

“超人”也有常人的瞬間。跳台滑雪運動員在開始助滑前有大約 0.3 秒的瞬間,關注周邊景物,這會對他起跳的心情和未來的表現有很大影響。“雪如意”的設計,能夠讓運動員開始助滑前在0.3秒的瞬間裡看到遠處山峰上的長城遺址,這種文化的聯想和視覺的契合,能照顧到他的常人瞬間。

北京冬奧會場館裡蘊含着怎樣的“中國式浪漫”

“雪如意”大概分3個部分:頂峰、中段和底部。頂峰設計成多功能空間,相當于一個俱樂部,賽後将可以用于舉辦會議、展覽、婚禮等。底部是一個90米的體育場,可供用于正常大型活動,觀衆席容量可達1萬人,冬奧後可以舉辦足球比賽、演唱會等大型文體活動。

北京冬奧會場館裡蘊含着怎樣的“中國式浪漫”

以往冬奧會跳台場館的跳台落差超百米,普通人用不了,也提供不了很好的觀光體驗。是以,“雪如意”設計中沿用了一個在城市設計或目的地設計中經常用到的原則,“2.5小時慢行體驗”。比如爬山,從山腳爬到山頂,如果是2.5小時完整體驗,我們就會認為這是一個目的地之旅,這個過程會留存在記憶中,成為有意義的東西。空中步道“冰玉環”周長1.7公裡,距地面高7米,連接配接“雪如意”、國家冬季兩項中心、國家越野滑雪中心、山地轉播中心與技術官員酒店,便于觀衆往返于場館間,形成一個慢行體驗。

首鋼滑雪大跳台同時帶動了首鋼老工業區的改造,這個改造是為了以後十年甚至二十年首鋼老工業區的發展。不論是園區湖邊友善遊客随時坐下休息的台階,還是與周圍冷卻塔完美融合的首鋼最美天際線,以及賽後一些場館可以作為創意辦公空間出租,每一個巧思都堅守着可持續的理念。

張利表示:“這是一個工業遺産的改造項目,首鋼已經是北京工業遺産結合城市更新的名片了,怎麼延續工業遺産的記憶?四個冷卻塔加上後面的西山,前面的冷卻池,形成一個天際線,怎麼在加入一個新跳台時不破壞這個天際線?我們求助于人因技術,把所有能夠選擇的可能方向,從最朝東南的開始,每5度做一個測試場景,然後請在首鋼生活了30-40年的老勞工、老決策者、老管理者一起幫助判斷。我們很高興看到,老首鋼人,現在有的已經在幫助籌辦冬奧會,成為周邊的安保人員,他們會站在群明湖這側指向那側,很熱心地介紹:‘這是我們首鋼的滑雪大跳台,冬奧會的跳台。’對于我們來說‘我們首鋼的’這幾個字是最大的鼓勵。”

北京冬奧會場館裡蘊含着怎樣的“中國式浪漫”

首鋼滑雪大跳台中心,從北岸向南眺望

建築:來自我們,為了我們

張利表示,好的設計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設計師從模糊的問題當中提取任務,從共享任務、漫遊任務、目的地任務到識别性任務,這些常見服務于城市生活的任務。奧運場館所面向的群體,已經從服務體育比賽的教練員、裁判員、運動員,擴充到更多的喜歡體育的普通人、喜歡文化旅遊的家庭、喜歡城市和自然環境的城市社群群體,甚至通過網絡和電視的傳播,抵達了世界上擁有共同價值觀的群體。

隻要我們在地表進行着空間的設計改造,就面臨着人對美好生活的需求,是以設計師依賴的資料或者人因測試的記錄,并沒有改變服務的對象,隻是讓設計師更好地用更精準的方法去服務這些對象。是以這種方法并不僅僅适用于像冬奧場館這樣大型的比賽設施,完全可以适用于城市所有空間的改造設計。建築設計要解決的問題,設計所依賴判斷的資料,永遠來自生活,來自于我們生活當中的每個人,而依賴這些資料去試圖尋找解決問題的答案,反過來也是服務于生活中的人。這就是為什麼建築必須來自我們,為了我們。

來源|人文清華

圖檔 | “人文清華”講壇

清華建築設計研究院簡盟工作室

排版|龔昕冉

編輯|龔昕冉 李沫潼 趙姝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