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諸葛亮的《隆中對》被後世人推崇,但仔細推敲就會發現其中一團糟

提起諸葛亮,很自然就能想到他的《隆中對》。後世許多人對《隆中對》非常推崇,認為諸葛亮真是一個超級戰略家,在茅廬種地的時候就已經預判了天下的形勢變化,并且為劉備規劃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蜀漢王朝。然而,如果仔細推敲的話就會發現,其實《隆中對》不僅執行起來一團糟,更把蜀國害得不輕。

諸葛亮的《隆中對》被後世人推崇,但仔細推敲就會發現其中一團糟

這并非是刻意貶低諸葛亮,而是實事求是。在諸葛亮的《隆中對》中明确提出了要“東和孫權”,這是諸葛亮的對外戰略。可問題是,自從赤壁之戰後,劉備方面非但沒有和孫權拉攏關系,反而是逐漸疏遠。最嚴重的時候,孫權和劉備近乎刀兵相向,關羽和魯肅每個人各帶一把刀談判。

諸葛亮的《隆中對》被後世人推崇,但仔細推敲就會發現其中一團糟

如果不是曹操在關鍵時候打敗了張魯攻占了漢中,可能劉備早就和孫權火拼了。由此來看,其實諸葛亮的“東和孫權”根本就是紙上談兵。而在湘水談判瓜分荊州之後,諸葛亮也并沒有勸谏劉備和東吳修好,反而是執着于攻占漢中,進而貪圖涼州。

諸葛亮的《隆中對》被後世人推崇,但仔細推敲就會發現其中一團糟

這就導緻了關羽駐守的荊州不僅要提防曹魏集團的壓力,還面臨着被孫權背後捅一刀的風險。果然,在襄樊戰役時孫權用白衣渡江的方式奇襲了荊州,連帶着蜀漢集團也從頂峰迅速衰落,最後隻能困守西南一帶,成為了一個割據政權,真是非常可惜。雖然說,諸葛亮後來和孫權恢複了盟友關系,但依然是面和心不和,這也充分說明了《隆中對》的不切實際。

諸葛亮的《隆中對》被後世人推崇,但仔細推敲就會發現其中一團糟

至于内政方面,《隆中對》更是執行得一塌糊塗。許多人都說諸葛亮的内政能力很強,把蜀國治理得井井有條。但實際的情況卻是,蜀國的南部少數民族一直在造反,并且串聯着蜀漢内部的太守、郡守頻繁作亂。是以,諸葛亮專門帶領着軍隊南征,這才把少數民族的造反勢頭壓下去了。

諸葛亮的《隆中對》被後世人推崇,但仔細推敲就會發現其中一團糟

比如,我們所熟知的七擒孟獲,看似是諸葛亮節節勝利。但背後卻是反映出,蜀漢南邊的少數民族非常支援孟獲,支援他軍隊和錢糧,這才讓他和諸葛亮争鬥了很久。事實上,哪怕是諸葛亮南征之後,少數民族依然在造反,隻不過沒有形成大規模的騷亂而已。

諸葛亮的《隆中對》被後世人推崇,但仔細推敲就會發現其中一團糟

是以,由此來說,《隆中對》提出的向南安撫少數民族,向東拉攏孫權與之結盟,在蜀漢集團的具體操作上全部都是失敗的。尤其是到了蜀漢快要滅亡的時候,東吳方面非但沒有出手救援,反而派遣軍隊攻擊蜀漢的巴州地區。而劉禅之是以選擇投降,也是在于他知道東吳不可信,南邊的少數民族更不可信。不得不說,諸葛亮的《隆中對》真的是把蜀國害得不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