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這6個吃法才是真正的養胃法寶,别再迷信喝粥、吃面條了

很多人胃經常不舒服,為了好好養胃,就會選擇比較容易消化的白粥、爛面條之類。可白粥、面條真的“養胃”嗎?

無論是急性或慢性胃炎,還是胃潰瘍等其他胃部疾病,在患病過程中,胃黏膜都會或輕或重地受到損傷[1]。

這6個吃法才是真正的養胃法寶,别再迷信喝粥、吃面條了

(來源:soogif)

雖然導緻疾病的原因有很多[2],但為了盡量減少進一步的損傷,在發作期、緩解期等特殊時期,吃細軟、容易消化的白米粥、面條等食物确實是“剛需”。

不過,隻要過了特殊時期,應該更注意逐漸補充營養,增強胃黏膜防衛能力和整體身體素質,細軟、容易消化的食物顯然對胃健康沒好處。

1. 白米粥

點評

營養成分主要是碳水化合物和水。膳食纖維,B族維生素、礦物質等營養素都不足。營養單一,不利于胃健康。

改善技巧

可以多加一些雜糧,比如玉米糁、小米、燕麥等。

這6個吃法才是真正的養胃法寶,别再迷信喝粥、吃面條了

2. 面條

蛋白質含量比大米高一些,但同樣主要是碳水化合物,其他營養損失也比較多,營養價值有限。

隻要胃部沒有明顯不适,可以在面條裡加點料比如碎蔬菜、碎肉、雞蛋、豆腐等來均衡營養。

這6個吃法才是真正的養胃法寶,别再迷信喝粥、吃面條了

3. 蘇打餅幹

含有一定的碳酸氫鈉堿性成分,可以一定程度中和過多的胃酸,但營養價值比較低,與面條相似,而且一般蘇打餅幹含有不少的添加油脂、鹽分,甚至有的含有添加糖,這些都對健康不利。

蘇打餅幹帶來的弊大于利,最好少吃。

這6個吃法才是真正的養胃法寶,别再迷信喝粥、吃面條了

4. 烤饅頭

饅頭是通過小麥粉和面發酵做成的,發酵過程可以将部分澱粉分解為更小分子的糖,能降低其中的植酸等不利于消化的成分含量,而高溫烤又能進一步讓澱粉糊化,這個角度來講是對胃比較友好的。

不過,一旦胃部能接受其他食物,還是要搭配多樣食物吃,烤饅頭也隻能是主食的一部分。

這6個吃法才是真正的養胃法寶,别再迷信喝粥、吃面條了

5. 烤面包

烤面包與烤饅頭類似的道理,但很多面包中添加了不少的油、鹽、糖,本身對健康不利,可以自己做面包或者盡量買少油鹽糖的面包。

當然也是隻作為主食的一部分來吃,還是要豐富食物種類。

這6個吃法才是真正的養胃法寶,别再迷信喝粥、吃面條了

6. 素食

大魚大肉确實會增加胃部負擔,短時間内素食可以讓本來“疲憊不堪”的胃減負。

但長期素食更需要講究合理搭配,否則很容易導緻營養不良,比如鐵和維生素B12攝入不足。

無法長期保證營養充分的素食主義也不利于胃健康。

這6個吃法才是真正的養胃法寶,别再迷信喝粥、吃面條了

日常想要保護胃,有6大法寶[3]。

1. 規律吃飯

盡量保持定時定量進餐,可以少食多餐,千萬别暴飲暴食。

2. 不迷信細軟食物

胃是一個用進廢退的器官,長期吃細軟、半流質、流質的食物,反而會削弱它消化和處理食物的能力。

是以,如無特殊情況,食物的選擇上,優先考慮粗加工、新鮮、健康的食材,比如新鮮蔬果、原味堅果等。

這6個吃法才是真正的養胃法寶,别再迷信喝粥、吃面條了

3. 多樣飲食

一般來說,除了胃病急性發作期、胃病症狀尚未完全好轉或者存在食物過敏、食物不耐受的情況,患者沒有什麼食物禁忌,想要胃健康需要營養充足,雜糧、蔬菜、水果、肉類、奶類、堅果和豆類等都應該适量吃。

4. 循序漸進地吃

對于容易脹氣的食物,可以由少到多循序漸進地吃,不要一次吃太多。比如蕃薯、紫薯、荞麥、豆類等雜糧;西藍花、白菜花、毛豆、苦瓜等蔬菜;巴旦木等堅果,等等。

這6個吃法才是真正的養胃法寶,别再迷信喝粥、吃面條了

5. 質地硬的食物做軟糯些再吃

比如做雜糧飯雜糧粥,要提前浸泡質地較硬的雜糧,選擇電壓力鍋等方式做得盡量軟糯。

6. 細嚼慢咽

如果吃質地略硬的食物更需要注意認真咀嚼,使食物與胃液充分接觸,減輕胃的負擔。

7. 遠離一些食物

不要喝太多咖啡、酒、産氣飲料(比如可樂)、濃茶等。

特約作者:鄭飛飛| 注冊營養師

審稿專家:石正莉| 北京友誼醫院營養科營養技師

參考文獻

[1]顧景範,杜壽玢,郭長江.《現代臨床營養學》第二版 [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 477-481.

[2]Kusters J G , Vliet A H M V , Kuipers E J . Pathogenesis of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J]. Clinical Microbiology Reviews, 2006, 19(3): 449-490.

[3]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中國慢性胃炎共識意見(2017年,上海)[J].中華消化雜志,2017,37(11):721-738.

*本文内容為健康知識科普,不能作為具體的診療建議使用,亦不能替代執業醫師面診,僅供參考。

*本文版權歸騰訊醫典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媒體轉載,違規轉載将依法追究法律責任。歡迎個人轉發至朋友圈。

*歡迎微信搜尋并關注公衆号“騰訊醫典她知”,擷取更多健康科普知識。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