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高山下的花環》:當代軍人的血性與人性

作者:雲南陳一笑

《高山下的花環》:當代軍人的血性與人性

陳正才



《高山下的花環》:當代軍人的血性與人性

總政文化部翻印的《高山下的花環》封面。

在當代軍事文學作品中,恐怕沒有哪部作品比得上當年《高山下的花環》對我們軍隊和民族心靈的沖擊那樣強烈。原濟南軍區作家李存葆的這部中篇小說,以感人至深的力量,使我們其時的軍隊和人民都深深地傷痛、淚濕而又堅強不仆。

《高山下的花環》是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南方邊境戰争結束不久後創作的。小說以這場戰争為背景,從一個連隊參加衛國戰争的過程及其其後的經曆展開故事,表現了從我軍進階将領到基層幹部戰士為了維護祖國尊嚴所進行的浴血奮鬥和犧牲,讴歌了将士們及其親屬“位卑未敢忘憂國”的崇高情懷,也抨擊了某些思想退坡的“老革命”自私自利的卑劣行為,揭露了十年動亂給軍隊作戰留下的隐痛。小說塑造的雷軍長、梁三喜、靳開來、趙蒙生、“小北京”、金小柱等當代軍人和梁大娘、韓玉秀等一幹光輝群象,令人唏噓不已、感奮不已、刻骨難忘。

《高山下的花環》:當代軍人的血性與人性

總政文化部要求全軍閱讀《高山下的花環》的通知。

當年,最深刻打動我的,是書中人物們的英雄壯舉、浩然正氣、崇高精神和生離死别。沉澱将近四十年,再讀這部經典作品,讓我無法釋懷的,還有他們身上展現出來的極為強烈鮮明的血性和人性。

血性與人性的集中代表,當然首推小說的主角、連長梁三喜。他身先士卒,帶領連隊打穿插,一路勇猛挺進。在上級指令與戰場實際相背離時,梁三喜關鍵時刻挺身擔當,不顧指令,率隊出擊,先攻無名高地,再打主峰陣地,奪取了戰鬥的勝利。最後為了掩護指導員趙蒙生,壯烈犧牲。梁三喜的身上,展現了我軍指戰員勇敢頑強、不怕犧牲的英雄血性;而他參戰前的預先安排,留下的遺書遺物,更展現了他高尚美好的人性——

沂蒙山深處他的家庭遭受天災人禍,為了彌補家庭經濟,梁三喜省吃儉用,不戴手表,隻抽旱葉煙,僅剩八撮毛的牙刷也舍不得扔,還借了戰友們不少錢。作戰前,他留下欠賬單,緻信母親和妻子,若自己犧牲了,不要組織替他解決,一定要用自己的烈士撫恤金還債,“人死債不能死”。他遺書給年輕的妻子,要打破封建觀念,重新組織家庭,不要耽誤終身。他還留下唯一值錢的一件新軍大衣,作為給妻子改嫁後男人的禮物。……每當讀到這裡(寫到這裡),我都潸然淚下:這位樸實無華的農家子弟,竟具備了這樣崇高的情懷、寬廣的胸襟、博大的人性!這是共産黨人的人性,當代軍人的人性,感天動地的人性!

《高山下的花環》:當代軍人的血性與人性

插圖:雷軍長摔帽子。

在我軍進階幹部雷震軍長身上,也充分展現了鮮明的血性與人性。在戰争即将打響之時,來自後方、要求把兒子調離作戰部隊的電話使他怒火填膺,哪怕對方是高幹背景,是當年從死人堆裡把自己背出來的救命恩人,他也決不答應。“雷神爺”(雷軍長外号)面對部隊摔帽子,發狠話,不僅不幫打電話者把兒子調走,還要把她兒子第一個派去,炸碉堡!是非邪正不含糊,凜然一聲山河動。為了正義與勝利,不觑權勢,不溺情恩,嫉惡如仇,雷軍長的血性,也是我們這支軍隊的血性,是我軍一往無前戰無不勝無堅不摧的正氣與底氣。而戰争結束了,雷軍長真誠地向趙蒙生的母親道歉:大姐,當時的情緒過于強烈了;你可以把兒子調走了。這是血性軍人柔軟的另一面,也是人之常情,是真性情。

雷軍長的人性,在烈士墓地最強烈地表現出來。高山之下的墓地,軍長撫摸着兒子嶄新的墓碑悄悄哭泣,然後莊嚴敬禮。那個奮不顧身用八二無後坐力炮摧毀敵人地堡的小戰士,很多人都還沒記住他名字的“小北京”,是軍長的獨生兒子啊。軍長是人,是普通的真正的人。雷軍長以一位花甲之年父親的名義為烈士兒子痛哭,給兒子敬禮,也是以一位老軍人,一位進階首長,一支血性軍隊的名義,向剛剛在衛國戰争中獻身的英靈們哀痛和緻敬。

《高山下的花環》:當代軍人的血性與人性

插圖:梁三喜犧牲。

在看似大大咧咧的“牢騷大王”、炮排長靳開來身上,我也看到了血性與人性。也許是我的性格禀性與其很相似吧,我對靳開來含有更大的惺惺相惜的敬佩與同情。他不怕天,不怕地,不拘條文,一切憑自己的忠誠、正直與膽識行事。指導員趙蒙生戰前謀求調離連隊,事情暴露後,他忍無可忍,破口痛斥;而當趙蒙生挺過來了,跟着連隊上了戰場,他又給予趙蒙生以真誠的關心。戰場上缺水,熱帶地區非常人能忍受的幹渴威脅戰士們的身體,威脅着勝利,他主動去砍甘蔗為連隊“增加戰鬥力”。他不讓連長、指導員去幹這“犯錯誤的事”(甘蔗是敵對國家的老百姓的),最終踏雷犧牲。犧牲前最後一個動作,是再看一眼與妻子和兒子的合影照。犧牲了,連一個三等功都沒立上,因為“違反群衆紀律”。靳開來的犧牲,是對實事求是、以人為本的人性的呼喚;他犧牲後的遭遇,是對形而上學、僵化教條的假馬克思主義的非人性的嘲諷與控訴。

血性與人性也展現在幾乎成為反面人物的趙蒙生身上。這個原先的“二混子”,從軍機關的幹事下到連隊任指導員,本想曲線調動回城,不料戰争襲來,剛拿到調令卻停止調動;母親向“雷神爺”求情不成,反受軍長當衆辱罵。痛不欲生的羞辱,梁三喜的嚴正勸導,正義戰争的召喚,終于喚醒了他軍人之後和當代軍人的良知與尊嚴,他嚎啕,他嗥叫,最後跟上隊伍,撲進戰火勇敢戰鬥。為了給戰友梁三喜報仇,他抱着集束手榴彈沖進山洞,将頑敵全部殲滅。淚水與熱血重鑄了他的血性,戰後趙蒙生選擇留守邊關,還把妻子也調來邊防。當來隊的烈士家屬一個個用顫抖的雙手接過親人用生命換來的軍功章,而靳開來的妻子卻空着雙手時,趙蒙生把自己的一等功軍功章送到靳開來妻子無助也無解的手中。趙蒙生還幾年來堅持不懈給梁三喜的母親郵寄生活費,哪怕梁大娘将彙款最後全部退回來。

《高山下的花環》:當代軍人的血性與人性

插圖:梁大娘與韓玉秀,還有小“盼盼”。

我還看到,血性與人性,展現在梁三喜的母親梁大娘和妻子韓玉秀身上,她們甯肯啃幹糧、不坐汽車,都不多花一分錢,好替梁三喜還清欠債;展現在梁三喜的戰友們身上,聽說梁大娘和韓玉秀如此含辛茹苦就為了還欠款,他們紛紛掏出手表、相機、現金,要替連長還債;也許還展現在趙蒙生母親身上,當她認出梁大娘就是當年沂蒙山戰地為自己奶大兒子的恩人時,她羞愧難當,要對失去兒子的梁大娘無償救助……

在《高山下的花環》中,我看到無數直逼人心的血性與人性。要在之前,我們的軍事題材作品敢這樣表現嗎?勇敢頑強、不怕犧牲的軍人血性,那倒是有過很多表現的;然而軍長為犧牲的兒子哭泣,進階幹部為兒子曲線調動當逃兵,烈士不留閃光遺言卻留欠賬單,用撫恤金還債……這些或溫軟、或下作、或尖銳如刺酸冷如冰的人性故事,有誰敢寫?有誰敢于鬥膽“诋毀人民軍隊”?

是以,透過這部充滿了鋼鐵、鮮血與熱淚的作品,我更清晰地看到了本書作者李存葆身上漾動的血性與人性。他本是濟南軍區作家,與其他許多參加戰地采訪的軍地作家、記者一道,在采訪正義戰争和英雄壯舉的同時,了解到了許多的另一類故事:文革時期生産的劣質彈藥影響作戰;靳開來似的烈士因“違反群衆紀律”有功無獎;有的進階幹部為親屬開後門調離基層;特别是基層幹部普遍欠債,用撫恤金還債,一名烈士的撫恤金竟抵不上撞死老百姓一頭牛的賠償金額……。李存葆完全可以像其他許多人一樣,為了自身安全,不因“揭露沖突”而惹火燒身,寫上幾篇堂堂皇皇的報告文學交差了事。但他沒有,他的良知,他軍人的血性與人性使他寝食難安,他必須要把這些令人心酸的故事寫出來,那才是對烈士負責,對軍隊負責。為此他幾度構思、創作,到處向編輯部的編輯們傾訴,終于在編輯們的鼓勵下,有傳說還在葉劍英元帥親自準許為李存葆的創作提供資料的幫助下,《高山下的花環》在《十月》雜志一九八二年第六期刊載出來。這一發表就震驚天下,成為當時軍事文學(何止軍事文學)的扛鼎之作、标杆之作,濟南軍區政治部翻印,總政文化部通知全軍閱讀,改編電影、電視、話劇、舞劇、廣播劇、連環畫、各種地方戲,全國人民、全軍将士都在閱讀該書所受到的震撼與激奮中情不能已、淚雨紛紛。據說,時任總政治部主任、獨臂将軍餘秋裡讀過《高山下的花環》後,用獨臂拍着桌子喊:“不提高基層官兵的待遇,天理難容。”……

李存葆以他高尚而寶貴的血性與人性,冒着極大風險創作并發表的《高山下的花環》,至今仍沒有一部軍事題材(何止軍事題材)作品能夠超越它,像它那樣震撼人們的心靈,刻畫最真實、最透徹、最動人的當代軍人的血性與人性。

《高山下的花環》:當代軍人的血性與人性

插圖:獻給烈士的花環。

回想我們當新兵時的每月六元津貼、每天四角六分夥食标準,對比這幾天我品嘗過的軍隊夥食,我竟覺得這是共産主義社會才有的軍隊夥食、軍人待遇。我們要明白,這是一代軍人以自己的卑微、隐忍和含辛茹苦換來的,是餘秋裡将軍用他的獨臂拍桌子拍出來的,更是李存葆以一位軍旅作家的良知與擔當、血性與人性冒險拼出來的。

在目前強軍興軍的新征程上,我希望還在軍中的每一位戰友,都再次讀一讀《高山下的花環》,再次咀嚼一下軍人的血性與人性。統帥要求當代軍隊要有血性,而崇高剛強的血性往往是與高尚美好的人性相伴相生的。我們要感謝《高山下的花環》,要感激作家李存葆,他以軍隊的正氣、時代的正氣,把我們這個民族的眼光矯正了一些,也使那些“位卑未敢忘憂國”的一代軍人高尚崇高掩蓋着的寒酸與局促,在新一代軍人這裡徹底得到了改變。

我也希望胸有家國情懷的人們都再讀一讀《高山下的花環》,然後把堅強有力的溫暖的雙手,緊貼在子弟兵們的後背上。在當今這風雲變幻、動蕩不安的世界,那些國防綠軍裝緊裹着的胸膛,是我們的家園、我們的親人賴以抵禦冰雪風暴的最堅實可靠的牆壁。

二〇二二年一月十三日.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