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人雲:“宋家一族,半部近代史。”這裡的宋家指的是久負盛名的民國宋氏家族,因為一門出了四個子女,分别都是民國時期的風雲人物,它就是國母宋慶齡的家族。
在那個戰亂的年代,宋氏一族的命脈跟革命曆程緊緊關聯,無論是國民黨起步及壯大,還是共産黨的強大,都有宋氏一族的影子,半部近代史是中肯的評價,從宋氏家族的這一代人中,我們看到了民國時期的時代縮影,其中最令人敬佩的當屬國母宋慶齡,而正是由于這一原因,宋慶齡的境遇也令人咂舌。

宋氏家族
宋氏一族本來就是名門望族,到了宋慶齡父親這一代,跟上層社會接觸得比較多,多是權貴名流,其中孫中山就是宋慶齡父親的摯友之一,也是從這個開端,宋氏姐妹三人加上弟弟宋子文都先後在民國時期風雲一時。
長姐宋藹齡是一名長袖善舞的人物,原本是孫中山的秘書,後來在一次家宴中結識了富商孔祥熙,從此開始了自己富貴的一生。
盡管孔祥熙比宋藹齡大不少,但絲毫不妨礙兩人之間堅固的婚姻關系,結婚以後,孔祥熙在宋家姻親的大力加持下成為民國四大家族之首,富可敵國是他們最好的形容詞。
二姐就是國民宋慶齡。宋慶齡接替嫁人的姐姐繼續成為孫中山的秘書,陪着孫中山走過了國民黨建立初期的艱難歲月,陪着孫中山在日本流放,一來二去兩人結下了深厚的革命申請,成為人人羨慕的革命伉俪。
遺憾的是,孫中山比宋慶齡年長不少,在孫中山去世以後,宋慶齡被國民黨奉為國母,一生都秉承着孫中山的遺志,屹立在風雲變化的政治變化中,從未改變初心。
三妹就是容貌最盛的宋美齡,學富五車,美貌逼人,在一次上層社會的舞會中與蔣介石結識,時值蔣介石是國民黨最高統治者,宋美齡與蔣介石結婚之後,成為總統夫人,至此,姐妹三人均成為國民黨的重要人物,甚至他們的弟弟宋子文也成為當時赫赫有名的富商。
盡管宋氏子女都在國民黨派中,但卻因為心中理念不同,走出不同的人生道路,其中當屬宋慶齡最為艱辛,因為她始終秉承孫中山的意願存活于世間,孫中山的“聯俄聯共扶助工農”的三民主義恰好與共産黨理念相似,是以宋慶齡對待共産黨的态度也十分具備民族大義。
受邀參加開國大典
1949年新中國成立在即,國民黨兵敗如山倒退守台灣,此時解放軍已經入住北京,随時可以昭告天下解放軍的勝利,同時共産黨實作了自己的諾言,那就是多黨共同參與國家大事,這一舉動赢得了天下各黨派的支援,其中共産黨向國民黨的國母宋慶齡抛出了橄榄枝,希望宋慶齡能夠參加開國大典。
最初宋慶齡是推辭的,畢竟自己是國民黨人士,參加開國大典難以言說,然而再三考慮下, 宋慶齡還是以天下局勢為主,答應了參加開國大典,并向共産黨提出了三個條件:
一是不能鋪張浪費,二是見見張治中将軍,三是行程保密,不帶随行,不安排接站。
前面兩個條件均是好辦,最後一個條件卻是無法保證宋慶齡的安全,再三協商下宋慶齡在最後一個條件下讓步了,宋慶齡抵達北京之後,毛主席和周恩來親自來車站迎接。
時局瞬息萬變,隻能說最後一個條件有驚無險,因為宋慶齡在來京這路上其實也是殺機四伏,能夠平安抵達北京也是多方運作的結果,這其中背後的殺機少不了蔣介石的手筆,卻最終化險為夷。
未實作的暗殺
無論是抗日戰争時期,還是解放戰争期間,宋慶齡始終以天下百姓為先,始終不支援國民黨内部的腐敗行為,經常接濟共産黨人,對共産黨派一直持友好态度,又礙于自己是國民黨國母的身份,國民黨内部人士對其非常尊重,但并不代表宋慶齡沒有危險,反而她的危險來自于國民黨最高指揮層即蔣介石,危險系數更大。
據悉,由于蔣介石跟共産黨處于對立狀态,而宋慶齡對共産黨又一直持有友好态度,兩人之間政見明顯不同,随着世間的推移,蔣介石視宋慶齡為黨内人心一齊的絆腳石,曾多次暗中想暗殺宋慶齡,甚至在宋慶齡的住處設有多個暗哨,就是為了監視宋慶齡的一舉一動。
之是以沒有直截了當的暗下殺手,最多的顧慮還是來源于宋慶齡在國民黨内部的地位,一黨之國母,一旦被暗殺,蔣介石勢必會被口誅筆伐,後果不堪設想。
然而此時開國大典在即,蔣介石已經兵敗如山倒退守台灣,似乎是困獸最後一博,掙紮一線生機破壞開國大典的舉行,宋慶齡已經應允前來參加開國大典,
乘坐的交通工具就是火車,是以蔣介石便試圖炸毀火車,來阻止宋慶齡參加開國大典。
然而這樣的舉動卻遭到了宋美齡的反對,畢竟宋美齡和宋慶齡是姐妹,更何況國家大事情況并不是一人能夠扭轉的,此刻暗殺宋慶齡,宋美齡是萬般不願的,于是宋美齡對蔣介石說:
“我們的失敗并不是姐姐導緻的,我絕對不允許你殺害姐姐。”
前面已經說過宋美齡是集才華和美貌于一身的女子,以前為了國民黨經費孤身一人前往美國演講擷取美國貸款支援,可見宋美齡無論是在家庭地位上還是政壇地位上都舉足輕重。
是以她說的話對蔣介石都是十分有重量的,最終蔣介石還是放棄了暗殺計劃,結果是如此,但至于具體原因就不可而知,或許是終于頓悟大勢已去,或許重視與宋美齡之間的情感,不能殺害妻子的姐姐。
小結:
以一人之行,舉三民主義的大旗,這是宋慶齡作為孫中山遺孀的畢生所為,是民族之大義,也是民族之壯舉,無論其背後的政治對峙多麼的波雲詭谲,最終宋慶齡安享晚年,其一生對中國的貢獻也令人贊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