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從成立初期就一直有派系鬥争,這也成了國民黨軍隊最後失敗的原因之一。軍隊内部出現派系鬥争,又與蔣介石的用人标準分不開。
國民黨軍隊其實不乏有才能者,但他們最大的缺點就是不團結,蔣介石在擔任黃埔軍校軍長期間,為國民黨培養選拔了一批黃埔系将領,這也是國民黨軍隊中最有能力的一批人。
蔣介石是一個任人唯親的人,除了黃埔系将領,他身邊還有“十三太保”。在蔣介石衆多的親信中,張群又是最特殊的一位,他算得上是蔣介石心腹中的心腹,
一生跟随蔣介石64年
,期間不僅為蔣介石在軍事上出謀劃策,
就連蔣宋聯姻他都是功臣之一。
就這樣一個一生忠于蔣介石的人,100歲的時候卻被人揪住曾經的醜事罵得不敢吭聲。

同窗之誼
張群比蔣介石小兩歲,1889年出生在四川省華陽縣,他的家境不錯,父親曾是幕僚,從小張群就對時事政治感興趣。
1906年,張群考上了保定軍校,這裡也是蔣介石的母校,從軍校畢業之後,張群又跟随當時的潮流去日本留學。
1908年,張群遇到了蔣介石,兩人一見如故,雖然是同一所學校畢業的,但蔣介石的理論見解讓張群自愧不如,用現在的話來說,張群就是蔣介石的小迷弟。
在日本留學期間,張群和蔣介石又很巧合地被分到了一起實習,此時張群對蔣介石的崇拜之情更甚。
兩人當時都是20出頭的青年,但蔣介石的表現要比張群顯得沉穩得多,從氣候溫和的四川來到天氣寒冷的日本,兩個人本來就有些不适應,加上當時日軍根本不尊重這些中國留學生,時常故意欺壓它們。
面對這樣的局勢,自幼在良好環境中長大的張群有些憤怒,可是蔣介石卻能心平氣和地面對這一切,有時面對日軍有意的辱罵,蔣介石也能做到面不改色,張群十分佩服蔣介石的隐忍力,
這也為今後張群誓死追随蔣介石埋下了伏筆。
1911年10月爆發了武昌起義,蔣介石、張群還有同一時期在日本留學的黃郛一同回國投身革命,他們回國後直接跟随陳其美發動了上海起義,起義成功之後三個人順理成章都在陳其美的部下任職,三人後來在軍中都有了一定的威信,還結拜為三兄弟。
遊說之才
蔣介石因為刺殺陶成章一事未成暫時失勢,在他逃往日本的這段時間,張群一直不遺餘力地替蔣介石穩定軍心。
三人中最有理想和抱負的就是蔣介石,他也最擅長在軍政界展現自己的才能,1926年,他成了國民革命軍北伐讨逆的總司令,張群聽聞這一消息後,立刻将北洋政府甩在腦後,直接到廣州投奔蔣介石。
蔣介石當時雖然胸懷大志,但奈何缺少左膀右臂,張群的到來讓他倍感欣慰,在北伐的過程中,張群也憑借着自己出色才能為蔣介石做了不少的事。
在中國社會一片混亂的時候,軍閥各自為政,占山為王形成了割據勢力,蔣介石北伐主要目的就是将軍閥勢力收編,如果能勸說軍閥歸順更好,如果不能就動用武力。
雖然當時國民黨軍隊的勢力不弱,但如果軍閥都聯合起來一緻抵抗,國民黨軍隊即便是勝利了,也會受到重創。
對付軍閥最好的辦法就是各個擊破,在準備攻打吳佩孚的時候,為了防止孫傳芳與吳佩孚聯合,張群就利用其巧舌如簧的特長威逼利誘孫傳芳按兵不動。
1930年中原大戰爆發,國民黨軍隊與馮玉祥、閻錫山聯軍之間陷入了混戰中,此時能決定戰局走向的是東北少帥張學良,東北軍在張作霖的經營下實力十分雄厚,此時誰能得到張學良的支援誰就能獲勝。
張群此時又肩負重任來到了東北,他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像當初勸說孫傳芳一樣,最好的結果是讓張學良投到蔣介石的麾下,即便不行,也要保持中立。
張群善于察言觀色和洞悉人物的心理,他知道張學良跟孫傳芳不是一類人,是以他到了東北之後并不急于表明目的。
辱國之恥
張學良愛打麻将,張群剛開始隻字不提戰事,就單純地陪着他打麻将,而且他的運氣也特别不好,每次都輸。
在打麻将的過程中,張群也會巧妙地宣傳國民黨和蔣介石,最終張學良通電全國稱遵從“三民主義”,東北易幟标志着國民黨沒有損耗一兵一卒就統一了東北,馮玉祥和閻錫山的聯軍在幾十萬東北軍和國民黨軍隊的夾擊下自然一敗塗地。
東北易幟之後,蔣介石算是坐穩了蔣家王朝的江山,這其中張群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軍事能給蔣介石出謀劃策的人有很多,張群跟他們相比其忠心更甚,
他是一心一意為蔣介石,就連蔣宋聯姻也是在張群的努力下促成的。
蔣介石一生有四個妻子,對蔣介石影響最大的是原配毛福梅和最後一位妻子宋美齡,毛福梅生下了蔣介石長子,也是蔣家王朝的繼承人蔣經國。
宋美齡自不必說,蔣宋聯姻就是一場政治婚姻,宋美齡也的确幫蔣介石做了很多事,比如為了争取美國支援一連舉行四場演說,可以說沒有宋美齡蔣介石的革命生涯會有很大的不同。
1928年,蔣介石第一次下野,為了東山再起,他想與四大家族之一的宋家聯姻,張群也認為此舉十分明智,于是主動從中聯絡,在讨得宋美齡母親倪桂珍的歡心後,間接促成了蔣宋聯姻。
張群為蔣介石盡心盡力,在抗戰時期也做出過貢獻,可是他在抗戰勝利後卻做了一件有辱國家和民族的事情。
1948年張群出使日本,張群卻建議不廢除天皇制!
中國是戰勝國,而且日本在侵華戰争期間犯下了滔天罪行,怎麼能如此輕易地放過始作俑者,此事雖然有蔣介石的授意,但也不能改變國人對張群的看法。
不管外界怎麼看張群,蔣介石一直十分倚重和信任他,1949年國民黨敗退台灣後,張群也一直在蔣介石身邊擔任要職,直到1975年蔣介石去世。
張群為人圓滑,是以蔣介石去世之後他也得以安享晚年。
但到了他100歲的時候,人們又揪住他曾經在日本做的醜事大肆議論,
尤其是建議不廢除天皇制這一點,罵他是出賣國家的漢奸。
張群心中有愧,是以被罵也不敢吭聲。
結語:
能為蔣介石出謀劃策的人并不少,唯獨張群一直為蔣介石器重,這與張群性格中的愚忠有關。
他是蔣介石最忠實的随從,甚至到了忠奴的程度,隻要是蔣介石安排和授意的,他不會有任何個人意見和建議,隻有執行一條路,這既成全了他能為蔣介石效力64年,也成了他被後人罵也不敢吭聲的把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