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孝經》全文及譯文

《孝經》全文及譯文

中國是個重視孝道的國家,孝是我國傳統的美德。《孝經》則是讨論孝道的一部書,傳為孔子所作。

第一章:開宗明義

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參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複坐,吾語汝。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于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大雅》雲:‘無念爾祖,聿修厥德。’”

孔子在家裡閑坐,他的學生曾參在旁侍坐。孔子說:“古代的聖王有至高之德、切要之道,用以順天下人心,使人民和睦相處,上上下下都沒有怨恨。你知道先王的至德要道是什麼嗎?”曾子離席而起,恭敬地回答說:“學生曾參愚昧,怎麼會知道呢?”孔子說:“孝,是德行的根本,一切教化都從這裡生發開來。你坐下,我現在就跟你講!人的身體以至每一根毛發和每一塊皮膚,都是父母給予的,應當謹慎愛護,不敢稍有毀傷,這是實行孝道的開始;以德立身,實行大道,使美好的名聲傳揚于後世,以光耀父母,則是實行孝道的最終目标。是以實行孝道,開始于侍奉雙親,進而在侍奉君主的過程中得到發揚光大,最終的目的就是成就自己的德業。《詩經·大雅》說:‘常常懷念祖先的恩澤,念念不忘繼承和發揚他們的德行’。”

第二章:天子

子曰:愛親者,不敢惡于人;敬親者,不敢慢于人。愛敬盡于事親,而德教加于百姓,形于四海。蓋天子之孝也。《甫刑》雲:“一人有慶,兆民賴之。”

孔子說:天子真正愛護自己的父母,也就不敢厭惡任何人;真正尊敬自己的父母,也就不敢輕慢任何人。天子竭盡愛護尊敬來侍奉雙親,将這種道德教育推廣到天下百姓,讓四海之民都能起而效法,這就是天子的孝道啊!《尚書·呂刑》說:“天子有愛敬父母的善德,天下萬民都會仰賴他。”

第三章:諸侯

在上不驕,高而不危;制節謹度,滿而不溢。高而不危,是以長守貴也;滿而不溢,是以長守富也。富貴不離其身,然後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蓋諸侯之孝也。《詩》雲:“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諸侯)處在萬民之上而不驕慢,即使身居高位,也不會産生傾覆的危險;節約費用,謹守法度,即使财富充足,也不會奢侈浪費。身處高位而沒有傾覆的危險,是以能長久地保持他的尊貴;财富充裕而不奢侈揮霍,是以能長久地保持他的富有。能使富有和尊貴不離開自身,然後才能保全社稷,使自己的人民和睦相處,這就是諸侯的孝道啊!《詩經·小雅》說:“要戒慎恐懼,小心謹慎,就像站在深淵之旁,又像踏在薄冰之上。”

第四章:卿大夫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無擇言,身無擇行。言滿天下無口過,行滿天下無怨惡。三者備矣,然後能守其宗廟。蓋卿大夫之孝也。《詩》雲:“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卿大夫)非先王規定的服裝不敢穿,非先王的禮法言論不敢講,非先王遵奉的道德行為不敢行。是以,不合禮法的話不講,不合道德的行為不行。口中沒有不合乎禮法之言,自身沒有不合乎禮法之行,縱使言語傳遍天下,也不會口中有失,即使所作所為天下皆知,也不會有怨恨厭惡。“服飾、言語、行為”,三者都能完備無缺,然後就能守住其祭祀先祖的宗廟。這就是卿大夫的孝道啊!《詩經·大雅·烝民》說:“要早晚勤奮不懈,來侍奉于天子。”

第五章:士

資于事父以事母,而愛同;資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愛,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則忠,以敬事長則順。忠順不失,以事其上,然後能保其祿位,而守其祭祀。蓋士之孝也。《詩》雲:“夙興夜寐,無忝爾所生。”

用奉事父親的行為來奉事母親,其親愛是一樣的;用奉事父親的行為來奉事君主,其恭敬也是一樣的。是以,對母親要重視愛,對君主要重視敬,對父親則是兩者兼備。是以,用侍奉父親的孝道來侍奉君主,必能做到忠誠;用敬順兄長的悌道來侍奉上級,必能做到順從。忠誠和順從,都做到沒有什麼欠缺和過失,用這樣的态度去侍奉君主和上級,就能保住自己的俸祿和職位,守住宗廟的祭祀。這就是士人應盡的孝道啊!《詩經·小雅·小宛》說:“要早起晚睡地盡孝盡忠,不要有辱于生養自己的父母。”

第六章:庶人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無終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順應春、夏、秋、冬四季變化的自然規律,分辨土地的不同特點,行為謹慎,節約儉省,以此供養父母,這就是老百姓應盡的孝道啊!是以,從天子到百姓,不分貴賤,行孝都是無始無終、沒有止盡的。如果有人擔心自己無法盡孝,那是不可能的。

第七章:三才

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經,而民是則之。則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順天下,是以其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先王見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愛,而民莫遺其親;陳之以德義,而民興行;先之以敬讓,而民不争。導之以禮樂,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惡,而民知禁。《詩》雲:‘赫赫師尹,民具爾瞻。’”

曾子聽了孔子所講的孝道後,贊歎地說:“啊,孝道的意義實在太大了!”孔子說:“孝道,猶如天地運作恒常不變,猶如大地利益萬物,這是人最為根本的德行。天地這種不變的法則,人應該效法它。仿效上天光明普照,依照大地所出産的物品,用來治理天下萬民。是以其教化不需要嚴肅的态度就可成功,政令無須靠嚴厲的手段推行而天下大治。先王看到這樣的教化可以轉化人心,是以率先實行孝道,博愛大衆,使百姓不會遺棄雙親;再來陳述道德仁義,讓百姓心生仰慕,願意效法;先行禮敬謙讓,做出表率,使百姓不會互相争鬥;再以禮樂來引導,讓百姓身心和諧,和睦相處;訓示人民什麼是好的,什麼是壞的,人民就知道禁令而不違犯了。《詩>經·小雅·節南山》上說:‘助君行化教民的尹氏,真是群眾仰望的好模範。’”

第八章:孝治

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遺小國之臣,而況于公、侯、伯、子、男乎?故得萬國之歡心,以事其先王。治國者,不敢侮于鳏寡,而況于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歡心,以事其先君。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而況于妻子乎?故得人之歡心,以事其親。夫然,故生則親安之,祭則鬼飨之。是以天下和平,災害不生,禍亂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詩》雲:‘有覺德行,四國順之。’”

孔子說:“從前聖明的君王以孝道治理天下,對于小國派來的使臣,都不敢失禮輕視,何況對自己分封的公、侯、伯、子、男呢?是以能得到各國諸侯的歡心,紛紛來助祭天子的祖先。治理封地的諸侯,連卑微的鳏夫寡婦也不敢欺侮,何況是知禮儀的百姓呢?是以能得到百姓的歡心,來恭敬助祭諸侯的祖先。治理家族的卿大夫,對臣仆婢妾都不敢失禮,更何況對其妻子、兒女呢?是以得到衆人的歡心,使他們樂意侍奉卿大夫的父母。這樣,才會讓父母在世的時候,過着安樂的生活,死後成為鬼神,也能夠安享子孫的祭祀。是以使天下祥和太平,災害與禍亂都不會發生。是以聖明的君王以孝道治理天下,就會有這樣的效果。《詩經》上說:‘天子有偉大的德行,四方的國家都來歸順他。’”

第九章:聖治

曾子曰:“敢問聖人之德,無以加于孝乎?”子曰:“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嚴父,嚴父莫大于配天,則周公其人也。昔者,周公郊祀後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職來祭。夫聖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聖人因嚴以教敬,因親以教愛。聖人之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其所因者本也。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義也。父母生之,續莫大焉;君親臨之,厚莫重焉。故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以順則逆,民無則焉。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兇德,雖得之,君子所不貴。君子則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樂,德義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觀,進退可度,以臨其民。是以其民畏而愛之,則而象之,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詩》雲:‘淑人君子,其儀不忒’。”

曾子又說:“學生很冒昧地向老師請教,聖人的德行,就沒有比孝道更大的嗎?”孔子說:“天地所生的萬物,最尊貴的是人。人的德行,沒有比孝道更大的了。孝道之中,沒有比把父親推到最尊嚴的地位更大的了。要把父親推到最尊嚴的地位,沒有比請父親的神明來配同上天享受祭祀更大的了,而周公就是這樣的人。昔日,周公在郊外祭祀其先祖後稷,以他配同上天;在明堂宗廟祭祀文王,以他配同上帝。是以,天下的諸侯都帶貢品前來助祭。是以說聖人的德行,哪有比孝道更大的呢?”“聖人根據人們對父母的敬畏之心,教導人們懂得禮敬;根據人們對父母的親近之心,教導人們懂得仁愛。是以聖人的教化,不須用嚴肅的方式就能成功,其政令不須用嚴厲的手段推行就能使天下太平。這是由于聖人所依據的是孝道這個根本。父子之間的慈孝之道是天性,它表現在君臣之間就是大義。父母生子,繼承宗嗣之事,讓孝道得以相續,沒有比這種人倫關系更重大的了!父親既有君的尊嚴,又有父的慈愛,讓兒女的孝心得以培養,沒有比這種恩義更厚重的了!是以,不愛自己的父母,而去愛别人,那就叫違背道德;不尊敬自己的父母,而去尊敬他人,那就叫違背禮義。君主應當順乎天性,敬愛父母,如果違逆天性,不孝父母,老百姓就會無以仿效啊!君主不能盡孝,違背道德禮法,國家必會招緻災難,即使這樣能得崇高的權位,君子也不以為貴了。作為君子,絕不做違背道德禮法之事。君子說話前,必會考慮其言語是否可說;行動前,必會考慮其行為是否能讓大衆悅服;建立品德,做事合乎正義,可以值得尊敬;所作所為,可以值得效法;儀容舉止,遵守禮法,可以值得觀摩;一舉一動,合乎法度,可以值得贊歎。君子以這些威儀對待百姓,百姓就會敬畏他而且愛戴他,以他作為學習的榜樣。是以,君子能實作道德教化,進而暢行其政策指令。《詩經·曹風·鸤鸠》說:‘一個善人君子,他的德行威儀,沒有任何欠缺。’”

第十章:紀孝行

子曰:“孝子之事親,居則緻其敬,養則緻其樂,病則緻其憂,喪則緻其哀,祭則緻其嚴。五者備矣,然後能事親。事親者,居上不驕,為下不亂,在醜不争。居上而驕則亡,為下而亂則刑,在醜而争則兵。三者不除,雖日用三牲之養,猶為不孝也。”

孔子說:“孝子侍奉父母親,日常居家時,處處都應對父母恭敬;奉養父母時,應讓父母歡心;父母生病時,應憂慮父母的病情;父母去世時,應盡到哀傷;祭祀父母時,應莊嚴敬肅。以上五點都能完備,才真正做到侍奉雙親。侍奉雙親的孝子,處在上位要謙虛而不驕傲,處在下位要恭敬謹慎而不作亂,與大衆相處要和順而不競争。身居上位如果驕傲,就會滅亡;身居下位如果作亂,就會受到懲罰;跟大衆相處如果鬥争,就會互相殺害。為人子女,如果以上三者不能去除,即使每天用牛、羊、豬肉來供養父母,還是不孝。”

第十一章:五刑

子曰:“五刑之屬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要君者無上,非聖人者無法,非孝者無親。此大亂之道也。”

孔子說:“古代的刑法有五大類,所歸屬的犯罪之條列,有三千種之多,其中沒有比不孝的罪行更大的。要脅君主的人,是心目中沒有君主的存在;反對聖人的人,是心中沒有禮法的存在;反對孝道的人,是心目中沒有父母的存在。這三種惡行,都是造成天下大亂的根源。”

第十二章:廣要道

子曰:“教民親愛,莫善于孝;教民禮順,莫善于悌;移風易俗,莫善于樂;安上治民,莫善于禮。禮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則子悅,敬其兄則弟悅,敬其君則臣悅,敬一人而千萬人悅。所敬者寡,悅者衆。此之謂要道也。”

孔子說:“教導百姓相親相愛、愛戴君主,沒有比君主自己行孝道更好的辦法了。教導百姓遵循禮節、順從長上,沒有比君主自己行悌道更好的辦法了。改善社會風俗,沒有比用德音雅樂去調和性情更好的辦法了。使在上位者身心安定,百姓得到治理,沒有比君主自己遵循禮法更好的辦法了。禮的根本,就是一個‘敬’字。是以,尊敬别人的父親,為人子女的就會喜悅;尊敬别人的兄長,為人弟弟的就會喜悅;尊敬别人的君主,為人臣子的就會喜悅。尊‘敬’一個人,就會讓千千萬萬的人都感到喜悅。他所尊敬的人雖然很少,而感到喜悅的卻是許許多多的人。這就是所謂的切要之道啊!”

第十三章:廣至德

子曰:“君子之教以孝,非家至而日見之也。教以孝,是以敬天下之為人父者也。教以悌,是以敬天下之為人兄者也。教以臣,是以敬天下之為人君者也。《詩》雲:‘恺悌君子,民之父母。’非至德,其孰能順民如此其大者乎?”

孔子說:“君子教孝道,不用每天挨家挨戶上門去教。對自己的父母盡到孝道,就是教天下為人子的尊敬他的父母;對自己的兄長盡到悌道,就是教天下為人弟的尊敬他的兄長;對自己的臣子教以做臣子之道,就是教天下為人臣子的尊敬他的君主。《詩經·大雅·泂酌》中說:‘溫和而又平易近人的君子,就如天下人的父母。’若沒有至高之德,有誰能順乎百姓到如此廣大的程度呢?”

第十四章:廣揚名

子曰:“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順可移于長;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後世矣。”

孔子說:“君子侍奉父母能盡孝道,是以可把它移用到對君主的盡忠上;侍奉兄長能盡悌道,是以可把它移用到對長上的順從上;在家做事有條有理,是以可把它移用到對政務的處理上。是以,君子在家中把這三種德行的根基養成,将來才能建功立業,而他的美好名聲自然就會傳于後世了。”

第十五章:谏诤

曾子曰:“若夫慈愛、恭敬、安親、揚名,則聞命矣。敢問子從父之令,可謂孝乎?”子曰:“是何言與!是何言與!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雖無道,不失其天下;諸侯有争臣五人,雖無道,不失其國;大夫有争臣三人,雖無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則身不離于令名;父有争子,則身不陷于不義。故當不義則争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

曾子說:“關于慈愛、恭敬、安親、揚名的道理,學生已經聽您講過了,請問為人子的一切都聽從父親的指令,這可以說是孝嗎?”孔子說:“這是什麼話!這是什麼話!在古時候,天子有七位直言谏诤之臣,即便天子無道,還不會失掉其天下;諸侯有五位直言谏诤之臣,即便諸侯無道,還不會失掉其國;卿大夫有三位直言谏诤之家臣,即便大夫無道,還不會失掉其家;士人若有直言規勸的朋友,則自己不會失掉美好的名聲;如果父母有能夠堅持真理、勸谏父母改過的兒女,父母就不會做出不道義的行為。假如父母有不義的行為,兒女不能夠不勸谏。如果一味順從,這是陷父母于不義。如果父母、上司、朋友有不道義的行為、不正确的觀念,我們就要勸谏。一味盲從父母的号令,怎麼能夠稱為孝呢?”

第十六章:感應

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長幼順,故上下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故雖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宗廟緻敬,不忘親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宗廟緻敬,鬼神著矣。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無所不通。《詩》雲:‘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

孔子說:“古時候聖明之君,侍奉父親能盡孝道,是以侍奉上天就能開發自己本性裡的光明;侍奉母親能盡孝道,是以對于萬事萬物觀察得清清楚楚;侍奉諸父、諸兄能盡長幼之道,是以上上下下都安定太平。他以孝道侍奉天地,效法天地之德,得到天地的明察,祖宗的神明就來感應,接受他的祭祀。是以,即使貴為天子,也必有他所尊敬的,那就是他的父親;也必有比他更年長的,那就是他的兄長。祭祀要竭誠恭敬,不敢忘懷列祖列宗;謹慎自己的起心動念,一言一行,唯恐侮辱了自己的祖先;在祭祀宗廟之時,必須至誠恭敬,才能感應祖先來享受他的祭祀。他真正把孝悌之道做到圓滿,便能貫通神明,自己本性的光明就會普照四海,沒有不通達之處。《詩經·大雅·文王有聲》說:“天下東西南北各地,沒有一個地方不服從孝悌之道的教化。”

第十七章:事君

子曰:“君子之事上也,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将順其美,匡救其惡。故上下能相親也。詩雲:‘心乎愛矣,遐不謂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孔子說:“君子奉事明君,在上朝進見君主時,要想着如何盡忠;從朝廷退居在家時,又想着如何來糾正補救君主的過失。對君主的美德善政,要順從實行;對君主的過失,要扶正過來,讓他的惡不要再繼續。是以,在上位的君主和在下位的臣子,都能夠互相親愛了。《詩經·小雅·魚藻之什》中說:‘臣子忠愛君主之心,雖然不在國君左右,也不覺得遙遠,因為效忠君主的志向,一刻也沒有忘懷。’”

第十八章:喪親

子曰:“孝子之喪親也,哭不偯,禮無容,言不文,服美不安,聞樂不樂,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三日而食,教民無以死傷生。毀不滅性,此聖人之政也。喪不過三年,示民有終也。為之棺椁衣衾而舉之,陳其簠簋而哀戚之;擗踴哭泣,哀以送之;蔔其宅兆,而安措之;為之宗廟,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時思之。生事愛敬,死事哀慼,生民之本盡矣,死生之義備矣,孝子之事親終矣。”

孔子說:“孝子喪失了父母親,要哭得聲嘶力竭,發不出悠長的哭腔;舉止行為失去了平時的端正禮儀,言語沒有了條理文采,穿上華美的衣服就心中不安,聽到美妙的音樂也不快樂,吃美味的食物不覺得好吃,這是做子女的因失去親人而悲傷憂愁的表現。父母之喪,三天之後就要吃東西,這是教導人民不要因失去親人的悲哀而損傷生者的身體,不要因過度的哀毀而滅絕人生的天性,這是聖賢君子的為政之道。為親人守喪不超過三年,是告訴人們居喪是有其終止期限的。辦喪事的時候,要為去世的父母準備好棺材、外棺、穿戴的衣飾和鋪蓋的被子等,妥善地安置進棺内,陳列擺設上、簋類祭奠器具,以寄托生者的哀痛和悲傷。出殡的時候,捶胸頓足,嚎啕大哭地哀痛出送。占蔔墓穴吉地以安葬。興建起祭祀用的廟宇,使亡靈有所歸依并享受生者的祭祀。在春秋兩季舉行祭祀,以表示生者無時不思念亡故的親人。在父母親在世時以愛和敬來奉事他們,在他們去世後,則懷看悲哀之情料理喪事,如此盡到了人生在世應盡的本分和義務。養生送死的大義都做到了,才算是完成了作為孝子侍奉親人的義務。”

-END -

來源:網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