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老年抑郁自殺風險高,易被忽視為“老化”!年輕人,每年帶爸媽做一次心理健康評估吧

作者:醫師報

融媒體記者 張玉輝 實習記者 李昊宇

“要不您帶着母親去精神專科看看吧。”當急診科醫生說出這句話時,一月内帶着母親去了三次急診的張女士無法了解,母親怎麼可能會得精神疾病呢?

一個月前,張女士的母親劉奶奶因睡眠品質較差向身邊的好友求助。經推薦,劉奶奶使用了一系列促進睡眠的偏方,包括服用促眠藥物、按摩等方式,但睡眠問題都未得到明顯改善,反倒增加了劉奶奶的緊張、焦慮情緒,于是張女士帶着母親前往醫院急診科求助。

檢查、打點滴,反反複複……都未發現劉奶奶有何重大疾病,于是出現了文章開頭的這一幕。經北京回龍觀醫院老年科病區主任燕江陵教授檢查,張女士的母親被确診為老年抑郁障礙。

燕江陵介紹,老年抑郁十分常見,但由于其具有不典型性,容易被人忽視,是以很多老年抑郁患者來精神科就診時都不是首診,有資料顯示,40%~50%的老年抑郁患者首診就診于綜合醫院,在綜合醫院能被識别且得到充分治療的占比約為20%。“是以人到老年渾身疼,也應警惕是精神疾病。”燕江陵說。

老年抑郁自殺風險更高

如今,中國老齡化越來越嚴重,随着平疫結合時代的到來,及繁雜的科技網絡工具興起,無形中提高了老年人陷入抑郁症的健康風險。

在燕江陵的門診中,時常會有獨居老人前來求助,求助的原因無外乎社會快速發展給他們的生活帶來了無盡的困擾而導緻的精神心理問題。如何用手機支付、怎麼無卡取錢、疫情下如何用健康碼證明自己“健康”……當這一系列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時,就會嚴重影響到老年群體的生活。

燕江陵表示,老年期抑郁症相比青年人的抑郁症,要更難以識别确診。青年人抑郁症通常表現為吃不下、睡不好、覺得生活沒有意思、有輕生念頭等,症狀比較典型;而老年人抑郁症由于症狀不明顯、出現軀體疼痛、具有慢性化的趨勢,是以導緻老年抑郁症診斷率與治療率低。

老年抑郁是無迹可尋嗎?并不是!在燕江陵看來,當出現五組軀體疼痛症狀時,應警惕老年抑郁的發生:第一組為消化系統症狀,如便秘、消化不良、腹瀉、腹脹等;第二組為疼痛症狀,如頭疼、胸疼、腳疼,全身疼;第三組為胸前區症狀,如胸悶、心慌、喉頭梗阻感等;第四組為自主神經功能症狀,如手抖、出汗、面色發紅等;第五組為神經系統發生病,如卒中後、帕金森等都會導緻老年患者出現抑郁障礙。

她提醒,老年抑郁容易令人忽視的原因還表現在情緒的改變上。一般而言,當人步入老年,性格脾氣發生改變,如易怒、産生攻擊、敵對行為等,常常會被當作普通的“老化”而被忽視。當情緒問題無法得到正确發洩時,老年抑郁患者相比青年人發生自殺的幾率會增高,且自殺成功率較高。

年輕人 每年帶你爸媽 做一次心理健康評估吧!

許多老年抑郁障礙患者都存在睡眠問題,睡眠節律紊亂會增加老年抑郁障礙的診斷難度。是以,從自身出發,老年人首先要規律作息,并進行合理的戶外運動,哪怕隻是去戶外呼吸新鮮空氣、沐浴陽光,也能對心情起到改善作用。老年人也要不斷學習,扮演好家庭角色的同時,也應有自己的社交圈和興趣愛好。

燕江陵表示,如果得了老年抑郁症也不要着急,能夠采取的治療措施有很多,醫生在治療前一般會給患者進行評估,根據嚴重程度給予個體化治療手段,無論采取何種治療措施,進行動态評估是非常重要的,抑郁症複發率較高,是以全病程的治療非常關鍵。

如今的社會是一個多元化的社會,很多年輕人都去大城市打拼,長期與父母分居兩地,缺少陪伴、交流與溝通。作為子女,應多關注老年人,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多給予幫助。同時,要加強心理健康知識的學習,去了解老年人正常的心理狀态應該是怎樣的,了解出現何種症狀可能容易出現心理問題,才能及時發現及時就診。必要時可每年帶領老人前往醫院進行心理健康評估,正确了解老人心理狀況,科學地為老人提供幫助。

燕江陵呼籲,尊老敬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關愛老人是義不容辭的責任。社會應為這部分老年人提供一些格外的幫助并加大宣傳,讓他們知道為難的事情社會能為他提供幫助,減少老年群體因跟不上時代變化帶來的生活困擾及精神壓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