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作家新幹線·散文”王志英|瞻仰“三官廟戲台”記

“作家新幹線·散文”王志英|瞻仰“三官廟戲台”記

作家

幹線

瞻仰“三官廟戲台”記

“作家新幹線·散文”王志英|瞻仰“三官廟戲台”記

日前,我同呂建波同志瞻仰了元代三官廟戲台。

三官廟戲台建在三路裡村南北大街東側原三官廟内。

三官廟,坐東朝西,占地400餘平方米,毀于戰亂,現已不存。唯有元代戲台仍巍峨屹立在原三官廟内。

三官廟戲台,始建年代不詳。據殘碑記載,建立于元代以前,是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機關。

台前抱廈,由兩根木柱子和兩條扶楞方石柱支撐,使整體建築平面呈凸形,前後協調,融為一體。

整個建築面闊三間,進深兩間。前歇山、後硬山頂。檐下鬥栱鬥口跳。前檐柱木質圓形,柱間施通間雀替,浮雕雲龍、幾案、寶瓶等圖案。台口之上明間施柱石質抹楞方形,次間柱石質圓形,雕盤龍,柱間平闆枋雕纏枝花卉紋。

台口兩邊各有一根鑲嵌在牆内的蟠龍石柱浮雕格外引人注目,龍體金鱗翻滾利爪飛揚,龍頭眼光犀利八面威風。龍頭、龍尾、龍爪、雲朵,栩栩如生。

兩根四方的撐梁石柱上陰刻着一副對聯:“妙舞翩跹,紅袖影飄綠樹月;豔歌婉轉,紫箫聲斷碧雲天。”

站在戲台中央,仰首往上看,映入眼簾的是一個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藻井,藻井中心蓮花形狀的木柱頭穩當當地垂着。再往上是梁記闆,記載着屢次修繕的時間。棟梁之上原本繪有繁複的彩飾,色彩早已風化,墨迹勾勒的線條卻依然清晰。

戲台的梁架結構為五架梁通檐用二柱,五架梁上施雲朵駝峰承托三架梁;正中心為垂蓮柱鬥狀,通過戗梁與四角相連,兩側雕刻花卉圖案,與周圍彩繪相映生輝。擡頭望去,畫梁雕棟,垂蓮似睡,如醉如癡。

戲台中間還儲存着紅漆寫的繁體“為社會主義獻唱”七個大字,台前抱廈的兩根石柱上寫着“毛澤東思想照萬裡征途,革命圖書遍布祖國大地”簡體對聯,雖說有些剝落。但字迹仍清晰可辨,證明了文革時期戲台的兩大用途和鮮明的時代性。

三官廟戲台做過多次修繕。史載,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明萬曆二十七年(1599)、崇祯十年(1637年)、清康熙五年(1666年)、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均有過修葺,還存有許多印證:

一、屋頂的梁記闆上就有記載。最早修繕日期為明正德十五年(公元1520年)。

二、戲台南山牆内側嵌有一塊明萬曆二十七年(1599)重修三官廟布施碑一通。上書:“……奈因年久,世道口無,大殿丘墟,風雨損漏。有本村鄉耆呂登雲、董四公、呂進孝等憫其丘墟,慨然有重修之志,同本村衆社人等以觀瞻。于萬曆年己亥春,各拾資财,相謂曰幸逢。治平之日,歲稔時和。若不重修以泯前人創修廟之功,今也各損己物,以為修廟之資,謂一鄉立善之标然。蔔其量度,計其土木金石之費,及鄉人富而好禮者亦輸其财願施增修,古廟煥然,重新足以起人口之敬仰也……”

三、南山牆外有“功德碑”一通,刻于嘉靖十八年(1539)三月。

四、清代三次修繕樂樓(即三官廟戲台)題記仍在。

五、解放後,人民政府更加重視文物保護。一九六零年元月一日,運城縣人民委員會為三官廟戲台刻了一通“文物古迹 保護标記”石碑:“三官廟戲台 面闊三間,進深兩間,系明代建築,藝術極佳,是我縣重要文物古迹和研究祖國曆史寶貴資料。近年來,在當地黨的重視下,進行了油飾彩畫,恢複了古有面貌,需加強保護。如在該戲台周圍五公尺的範圍以内興工動土時,須經縣人民委員會準許。”1983年4月,大風将戲台屋脊刮倒,房屋貓頭、滴水刮落,運城市(現為鹽湖區)政府撥款搶修。2004年,由于三官廟戲台年久失修、屋頂漏雨、牆體裂縫等原因,鹽湖區政府争取資金40餘萬,由文物部門于2009年對其屋面、房頂、瓦件等進行全面維修,北側牆體進行貼面剔補,重制古戲台昔日風采。

文革期間,三官廟戲台還做過《三路裡圖書館》館址。那時,戲台後半部分部被隔成小屋,放置圖書,由王玺卿老先生負責管理。期間,圖書室被評為全國農村圖書管理先進機關,王玺卿被評為全國農村優秀圖書管理者。一直到1984年三路裡建立舞台和文化場所建成後,圖書室才從三官廟戲台内遷往新址。

三官廟戲台是三路裡鎮三路裡村的文化地标,它有一種風度,一種精神,既有古典風範,又有現代啟迪,歸根結底,是一個極好的教人育人之地,我們要尊敬它,愛護它,歌頌它,繼承它!

“作家新幹線·散文”王志英|瞻仰“三官廟戲台”記

(本文圖檔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予以删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