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對待嫂子、弟媳為何兩種态度?

公元626年大唐武德九年,秦王李世民突然發動玄武門之變,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及諸子都被殺死。

李建成的太子妃鄭觀音被遷居于别館。五十年後,即公元676年上元三年正月三十日原太子妃鄭觀音在長樂門内的宮中去世,虛歲七十八。唐高宗深切哀悼,禮有加隆,祔葬隐陵(李建成墓)之東側。

而李元吉的齊王妃楊氏卻成為李世民的姬侍,并生下了第十四子曹王李明。不過楊氏在何時、以何種方式成為唐太宗的後宮,因史料缺失,皆不可考。楊氏的生平亦不可知,最終也沒有陪葬唐太宗昭陵。

那麼,李世民為何會奉養太子妃而納齊王妃入後宮?為何兩個女人會有兩種結局?

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對待嫂子、弟媳為何兩種态度?

首先性格不同。

太子妃鄭觀音天生麗質,李世民并不是沒有動過心,隻是鄭觀音是個潔身自好的女人。東宮一倒之後,鄭觀音立即就選擇了出家為尼,從此不再過問政治。

據鄭觀音的墓志銘記載,她出生于599年,比李世民小一歲。按理來說,李世民對這位寡嫂完全可以用對待弟媳的手段把她據為己有。但李世民沒有這樣做,而是将寡嫂奉養在長樂門内,讓她撫育女兒。此傳,鄭觀音在李建成死後,終日悼念亡夫,這使得李世民對她愈發不感興趣。

而史料記載,齊王妃楊氏“玉貌雪膚,眉目如畫”,楊氏很早就與李世民私通了。當年,李元吉為了幫哥哥李建成擊敗李世民,巴結了李淵的幾個寵妃,經常在李淵耳邊吹枕邊風,說李世民壞話。而李世民同樣懂得通過女人為自己創造有利條件。李世民勾引了弟弟李元吉的老婆,将弟媳發展成了自己的眼線。是以,李元吉很多的言語和行動,都被李世民知道了。玄武門之變後,楊氏先是沒入宮中,然後被李世民收入後宮。

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對待嫂子、弟媳為何兩種态度?

其次背景不同。

太子妃鄭觀音出身荥陽鄭氏,鄭氏是北方著名士族門閥,屬“山東士族”的代表,從北魏時期便世代為高官顯宦,頗具政治影響力。雖然李世民發動了政變并獲得了勝利,但是并不代表他打下了江山便可以守江山,他需要這些強大勢力的支援。是以,李世民因為畏懼士族門閥貴族集團而選擇了放過鄭觀音,隻是将她遷居于别館。

而齊王妃楊氏盡管也是出身高貴,屬于弘農楊氏,北朝著名豪門,關隴士族的代表。同時,楊氏還是隋朝宗室楊雄的侄孫女,觀國公、左衛大将軍楊恭仁的從侄女,但是改朝換代後,她的弘農楊氏勢力已開始走下坡路,不足為患。

再者心情不同。

鄭觀音是名正言順的太子妃,如果沒有發生玄武門之變,太子李建成登基,鄭觀音必然是正宮皇後母儀天下。也正是由于其身份實在是特殊,是以她注定了不會被李世民身邊的大臣所接受,畢竟連齊王妃這樣普通的妃子,都被大臣們所不喜歡,更何況太子妃鄭觀音了。

齊王妃楊氏就不同了。楊氏雖然嫁給了齊王,但是兩個人并沒有生下孩子,而換一個丈夫對齊王妃而言,還是可以接受的。

但是鄭氏卻不一樣,她和李建成之間是有孩子的,而母親對孩子的重視是人們所無法想象的。鄭觀音對于李世民的恨意遠比齊王妃要重,倘若李世民将其收入後宮的話,可能會給自己帶來殺身之禍。

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對待嫂子、弟媳為何兩種态度?

長孫皇後去世後,中宮缺位,李世民甚至打算冊楊氏為皇後,但遭到魏征反對,魏征對李世民說了一句“陛下不可以辰赢自累”,讓李世民打消了這個念頭。

雖然楊氏也出身名門,但是她并非是一個專情之人,隻要别人對她好,并且有權有勢,她便可以滿意。也正是因為如此,當楊氏進入後宮之後,便深得李世民的喜愛,甚至還差點被立為了皇後。

不過話說回來,古代的婦女本身就沒有什麼地位,丈夫已經被殺,兒子也已經被殺,無論是太子妃還是齊王妃,她們又能做什麼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