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崇祯把魏忠賢一殺,為何明朝就亡了?太監王承恩的一句話很中肯

虎視關河指日可待,東松嶺路小提兵。奸臣誤國英雄死,千古遺碑夕照明--錢時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在古代,皇帝的權力大到難以想象,他一句話就可以決定一個人甚至一個家族的生死,而在皇帝之下,則是權力的爾虞我詐,各路人馬為了權力使盡了渾身解數,可真正能夠做到一人之下的,又有幾個。

崇祯把魏忠賢一殺,為何明朝就亡了?太監王承恩的一句話很中肯

在明朝,出現了一位權力通天的大太監,那就是魏忠賢,

他對外号稱九千歲,可以直接代替皇帝下指令,在民間威懾力極高,

可就是這樣一個奸臣,卻間接決定了明朝的滅亡。

特殊的明朝

在曆史中,明朝是一個極其特殊的朝代,也是皇帝權利達到巅峰的年代,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從一個乞丐奮鬥成皇帝,十分了解民間疾苦的他,下定決定讓明朝成為一個“幹淨”的國家,

在他的心裡,國家的權利除了皇帝,誰都不能參與進來。

為了保證明朝皇帝權力的延續,朱元璋決定要将那些有問題的人徹底解決,縱觀曆朝曆代,分割皇權的無非就是四類人:有兵權的武将,勢力龐大的外戚,不檢點的後宮和欺上瞞下的大臣。

崇祯把魏忠賢一殺,為何明朝就亡了?太監王承恩的一句話很中肯

有了目标自然就有了行動,在建立明朝後,朱元璋首先将那些跟随他一起打天下的大臣,幾乎全部誅殺殆盡,僅剩下的一個人還是因為得了老年癡呆才罷手,至于後宮和外戚就更簡單了,隻要他下令皇宮内不能進入任何大家族的女人,後宮不能參政,就可以徹底解決問題。

通過一系列手段,明朝的皇權達到了巅峰,

不過這樣一來,朱元璋又發現一個問題,此時朝中的大臣都對他戰戰兢兢,再加上錦衣衛的存在,幾乎沒有人敢于接近皇帝,這讓皇帝在做事的時候顯得束手束腳。

在多方考慮之下,朱元璋決定對太監放權,這也就形成了明朝特殊的宦官參政制度,

在朱看來,宦官無依無靠,自然不敢在皇帝面前耍小心思,不足為慮,可是朱元璋唯獨忽略了一點,那就是他的子孫,朱元璋的後代簡直太不争氣了。

崇祯把魏忠賢一殺,為何明朝就亡了?太監王承恩的一句話很中肯

魏忠賢的成名之路

作為明朝體系内,最受皇帝待見的職業,太監在明朝中後期,已經成為了很多人向往的職業,尤其是對于那些沒有背景、沒有本事的人,當太監或許是最光輝的發展路線。

魏忠賢出生于一個貧苦家庭,因為沒錢,是以上學就成為了一份奢望,不能去學堂,魏忠賢隻能每天在街邊厮混,久而久之,身邊自然集結了一群不學無術的人,而這也徹底改變了他的人生。

在一次與另一撥人的豪賭中,魏忠賢輸了個一敗塗地,傾家蕩産,這一次失敗讓他悔恨不已,一氣之下就選擇了自宮。

崇祯把魏忠賢一殺,為何明朝就亡了?太監王承恩的一句話很中肯

對于沖動的懲罰,魏忠賢也無可奈何,本來就不學無術,現在還不是完整之身,唯一的後路,隻有進宮當太監,

看這個看似無奈的決定,卻徹底改變了他的一生,也徹底改變了整個明朝。

随着時間的發展,雖然明朝逐漸衰落,可朱元璋定下的祖訓依舊保持,整個皇宮之中,太監的權力極大,再加上魏忠賢本人十分擅長阿谀奉承,早早地就來到了朱由校的身邊,深得信任,而當朱由校正式登基後,魏忠賢也成為了一人之下的大太監。

崇祯把魏忠賢一殺,為何明朝就亡了?太監王承恩的一句話很中肯

在那之後,由于朱由校不理朝政,整個明朝幾乎由魏忠賢一個人說了算,

不過出人意料的是,魏忠賢反而将明朝打理得井井有條,以至于明朝在魏忠賢的手下竟然出現了國力提升的狀況。

朱由校在位期間,雖然國内看似黑暗,但對外卻十分強硬,可這一切,在信王登基後變了。

亡國

朱由校去世後,大明王朝必須有人繼承,身為朱由校的弟弟,信王很快獲得認可順利登基,可誰也沒有想到的是,信王上位的第一件事就是處死了魏忠賢。

崇祯把魏忠賢一殺,為何明朝就亡了?太監王承恩的一句話很中肯

在處死魏忠賢後,信王也做到了自己心中的想法,在位期間勵精圖治,試圖重制朱元璋時期的輝煌,

可遺憾的是,他忙活了整整是十七年的時間,最後還是被闖王攻破了大門,在煤山自缢而死。

在信王自缢期間,隻有一個叫做王承恩的太監陪伴着他,信王上位後有多努力,他全部看在眼裡,可面對落敗的明朝,他也無可奈何,将死之際,

他無奈的說出了一句話:忠賢若在,世事必不至此。

崇祯把魏忠賢一殺,為何明朝就亡了?太監王承恩的一句話很中肯

為何他會發出這樣的感歎,身為太監,他要比信王更加地了解魏忠賢,雖然信王上位後十分努力,但可惜的是,有時候單純的努力是沒有用的,信王雖然身為皇帝,但在整個明朝,他并沒有得到認可,無論是威望還是威懾力。

在信王死後,李自成将他的屍體示衆,

據記載,當時滿朝文武當中,隻有不到三十人當場落淚,大部分的大臣都選擇了無視,

就連大臣都如此,更别提百姓了,信王的死,明朝的滅亡,和信王有着不可分割的關系。

崇祯把魏忠賢一殺,為何明朝就亡了?太監王承恩的一句話很中肯

信王非常的恨魏忠賢,是以迫不及待地殺了他,但信王卻忽略了一點,對于明朝來說,魏忠賢的作用要遠遠大于他。

雖然魏忠賢是一個宦官,也留下了不少的黑料,但從國家角度來說,魏忠賢是一個十分有能力的人,起碼他在世的時候,朝内十分的穩定,是他憑借一己之力将已經破敗不堪的明朝勉強維持了起來。

如果魏忠賢在世,李自成根本不足為慮,吳三桂也不會選擇背叛,雖然魏忠賢喜歡貪财,但他對于邊關将士卻十分的大方。

崇祯把魏忠賢一殺,為何明朝就亡了?太監王承恩的一句話很中肯

無論是守衛邊關的吳三桂,還是明朝内部的各個軍隊,都獲得了足夠的軍饷,

而那些願意跟随魏忠賢的大臣,也衣食無憂,此時的明朝,國内國外都十分的安定。

但是在信王上位後,過于自信,絲毫沒有顧及大臣們的處境,也沒有得到大臣和将士們的認可,最後自然成為了一個孤家寡人,闖王能夠打進北京城,與其說他實力雄厚,不如說是大臣和将士們的默許。

崇祯把魏忠賢一殺,為何明朝就亡了?太監王承恩的一句話很中肯

不過魏忠賢的死,隻不過是加速了明朝的滅亡,即使信王不殺魏忠賢,明朝也不過多存活幾年而已,但絕對不會在信王的手中結束,畢竟皇帝最應該掌握的能力,并不是工作的能力,而是用人的能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