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75年元旦, 64歲的劉伯溫跟其他大明臣子一樣,聚會在金銮殿内。新年要有新氣象,當臣子的要拿出點幹貨來,朝賀大明朝——其實就是朱元璋,新年新開端。
劉伯溫既沒有算卦,也沒有老早就夜觀天象,尋找啥“天命”,而是以文人的身份,寫了一首歌功頌德的詩歌,叫《乙卯歲早朝》,算是應付完了這新年的差事。恐怕當時連劉伯溫自己都沒算出來,他會于本年不明不白的去世。
還在正月期間,劉伯溫就病了,随後朱元璋派宰相胡惟庸代表自己,前來看望,并送來了藥方等。就在劉伯溫吃完後,便明顯感到身體越加不适(
惟庸以醫來,飲其藥,有物積腹中如拳石
)。

随後劉伯溫抱病來見朱元璋,委婉詢問:您老讓胡惟庸,給我送來到底是啥藥啊?我咋吃了後,病情反而更重?
沒有答案!不到四個月後,劉伯溫就病死了。直到胡惟庸倒台,他的兒子才向朱元璋呈出了劉伯溫臨死前的“秘奏”。但劉伯溫到底是被害死的,還是病死的,已經無從追查了,反正死得不明不白!
那麼劉伯溫為何會落得這種結局?首先要澄清一點,劉伯溫并非如民間傳聞中那樣,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載,是諸葛亮一般的半仙人物。他在朱元璋團隊中的地位和作用,沒法跟李善長相提并論,甚至還不如汪廣洋。
都知朱元璋曾贊劉伯溫“
諸葛亮、王猛獨能當之
”。但可知朱元璋的這句話純屬客套。因為朱元璋還曾贊過另一人幾乎同樣的話,甚至比劉伯溫的這句更牛,“
漢之張子房、諸葛亮,獨能當之
”,朱元璋這句是贊誰?正是汪廣洋,比劉伯溫的那句,多了“
漢之張良
”。
這就是曆史的無情。民間可以恣意多情,畢竟代表着民情溫暖。但曆史卻必須無情,否則如何“正衣冠”,給後來者以啟迪或思考人生得失?
是以曆史上的劉伯溫,為何會死得不明不白?筆者認為,就是因為劉伯溫太聰明了導緻的。所謂越聰明的人,就越不能做這兩種聰明事。
其一:讓朱元璋變成了透明人
先說一個發生在現實中,筆者所見的事情。機關裡有一位剛過考核期的畢業生,突然被拎上去就是一通批。下來後他很懵:之前一直都表揚我,喜歡我啊,我也沒幹啥啊,咋就突然挨批了呢?
鄰座一位老江湖笑了,說:“你現在是正式員工了,不批你個如臨深淵,怎麼讓你好好幹活?從今兒後,你别想再按時下班了。”果然,一切如老江湖所說。
但不久後,這位老江湖就被調走了。因為那位剛過考核期的畢業生聰明得很,一點就透,非但沒有任何積極改變,反而無意間賣了那位老江湖,并說出了“上司玩人,這裡沒前途”等話。
其實,劉伯溫就曾幹過這種事。那時的朱元璋,雖已是一方諸侯角色了,但還屬于小明王韓林兒手下,起碼朱元璋就天天這麼喊。一次過年時,朱元璋擺上了一把椅子表示:老大雖沒在咱們這裡,但我們卻不能忘。這把椅子就是龍椅,代表着咱的老大韓林兒,都給我去向老大拜年去。
許多人都懵了,因為他們隻認朱元璋,啥韓林兒,他哪根蔥?但奈何朱元璋發話,不聽也要聽。故而一個個都向那把椅子跪拜。唯有劉伯溫傲然站立,就是不跪拜。
很快朱元璋就知道了,喊來劉伯溫痛批。劉伯溫表示:别玩了,您老朱遠比那個小毛孩韓林兒牛多了,我才不跪拜他呢,那把椅子,您應該去坐。
總論分析
:朱元璋尊韓林兒為老大,是真心還是另有目的?别說劉伯溫了,從他手下人的表現中,就能看得一清二楚,若真心尊崇,手下人豈能不忿?
隻不過有的人,腦瓜不靈光,是真看不懂。但對聰明人來言,卻是一看就明白罷了。
對腦瓜不靈光者,朱元璋才不會計較呢,還要趁機宣揚一下,做人要忠義啥的,總之就是這類吧。
對聰明卻不說破,還要配合者,朱元璋也心知肚明,必會給予信任。如李善長,人家就配合着朱元璋,努力把這場戲唱得漂亮。
劉伯溫本就以聰明著稱,号稱第一聰明人。如今他這一攪合,此事雖然成了他的一件聰明事,足以吹噓一把,還被寫入了《明史》。但事實上卻一下子讓朱元璋變成了透明人——戲,沒法再演下去了。此刻你若是朱元璋,你是高興啊,還是惱火呢。
其實,跟劉伯溫這情況很相似的,還有三國時期的楊修,他就是經常搞得曹操變成了透明人,結果最終被曹操殺了。如今再看劉伯溫此事,是不是等于開篇所說的那位“老江湖”?
故而,凡讓老大變成透明人者,不可否認他聰明,但卻無不最終遭到各種打擊。越聰明的人,打擊程度就越狠!要明白有些時候,老大并非天生就是個壞家夥,而是事關人家權威。沒有權威,成為透明人的老大,還是老大嗎——聰明人做事時,對此不可不察。
其二:不退一步,往往便是絕路
越聰明的人,就越明白“緩沖空間”的重要。一旦失去了緩沖空間,很快就會發展為死磕的局面。當兩個人死磕時,最終摘桃子的往往卻是第三方。這跟“厚黑”啥的沒多大關系,而是一種現象。
是以,聰明的人都懂得退一步的重要和關鍵。所謂不退一步,便是絕路!可惜,劉伯溫卻再次因為做了一件“聰明事”,而把自己徹底逼上了絕路。
朱元璋登基後,對劉伯溫是很敬重的。比如,大明各地都增加了稅負,唯有對劉伯溫的家鄉青田縣不加,朱元璋對此的解釋是:我就是要讓劉伯溫,被家鄉世世代代美傳下去。
随後不久,朱元璋便巡查去了,命李善長和劉伯溫全權處理朝政。恰好此刻,李善長的小弟李斌犯事了。李善長連忙找到劉伯溫表示:這事,咱還是等老大回來再處置吧。
公允來言,李善長這個建議沒毛病,畢竟事情已經牽扯到了他。且也有先例,當年李世民征遼東時,有人狀告留守的房玄齡謀反。房玄齡啥也不問,就把這個人送給了前方的李世民,結果李世民立刻殺了那人。此事都成為了曆史美談。
哪料劉伯溫卻一步不退,立馬獨自給朱元璋去了奏折,得到“可斬”批複之後,又不顧如今正在求雨的避諱,而斬殺了李斌。
劉伯溫這事辦得的确很聰明。因為劉伯溫已經看破了,李善長是想保住李斌,故而求來聖旨,搞得李善長無話可說。
但同時,此事也讓李善長異常狼狽,認為劉伯溫跟自己“開戰”了。故而當朱元璋回來後,李善長就另辟蹊徑表示:劉伯溫在求雨時節動刑,導緻了至今還不下雨的局面。
哪料劉伯溫卻立馬跟進:如今不下雨的真正原因是,咱大明打天下時殺戮過多了,失去了天地之“
和氣
”,是以應善待陣亡者家屬啥的,如此才能下雨。朱元璋聽了劉伯溫的建議,奈何十多天過去了,還是不下雨。
這一下朱元璋怒了:好你個劉伯溫,這是耍我嗎?劉伯溫無路可走了,隻得借妻子病故告老還鄉了。
:本是件正經事,卻演變得很不正經。究其原因,就在于劉伯溫在整個事件中一步不退,導緻其跟着李善長的步調,也“跳起了大神”。最終失去了所有緩沖的空間,跟朱元璋打起了擂台。
這也是聰明人,很容易出現的問題。說持才自傲也對,目空一切也可。總之因為他聰明,能看透一切,是以明知是“套”,也想來個“完美解套”,卻忘記了關鍵的第三方的存在。是以聰明人做事時不可不察,否則再聰明的事,也會變得不倫不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