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張偉:百年風雨之路,百歲楊振甯

作者:古籍

1

1922年10月1日,楊無志在安徽省合肥市西街的楊家大院迎來了他的長子。

楊無志,本名柯春,No.吳芝畢業于北京高等師範學校數學科學系,當時是理科班上非常罕見的大學生。他的妻子是他的家鄉,叫羅夢華,雖然受教育程度不是很高,但很一般,兩人感情都很好。

戰時,楊武對男孩的期望也很複雜:希望他長大後能謀生,振興貧弱國家,過上安甯安居的生活。

也許就是因為這個原因,他們給孩子起了個名字:楊振甯。

2

楊振甯出生後不久,楊無志決定出國留學。

因為楊五指認識到一點:在這樣的時代,作為一名學生,隻能"科學救國"。在安徽省獲得公費留學後,他決定去美國學習更先進的科學知識。養家育女的重擔,突然落在了母親羅夢華的肩上。

盡管困難重重,羅夢華從未放松過孩子的教育。作為家裡的長子,楊振甯4歲就被母親教導要認字,一年多來,才華橫溢、聰明,竟然認了3000多個字。

張偉:百年風雨之路,百歲楊振甯

五歲的楊振甯和母親羅夢華。60歲的楊振甯回憶起自己四歲識字的過去,感慨地說:"我現在把所有的單詞都認在一起,不會超過小時候識别的單詞數量的兩倍。"

楊振甯6歲時,父親楊無志從學曆歸來,在斯坦福大學獲得學士學位,在芝加哥大學獲得代數和數值理論碩士和博士學位(中國數值理論方向的第一位博士)。

因為受雇于廈門大學,楊無志随家人離開安徽,搬到了廈門。在廈門的時間并不算長,但它算作楊振甯的快樂童年記憶,他第一次看到廁所,第一次帶電,還知道原子筆。

閑暇時,楊無志帶着楊振甯去海邊散步。像其他孩子一樣,楊振甯也會在沙灘上撿貝殼,但就在那時,楊無芝發現自己和一個和别的孩子不一樣的兒子——其他孩子隻撿大貝殼,但楊振甯特意撿小貝殼來撿,但每個貝殼都很精緻。

張偉:百年風雨之路,百歲楊振甯

照片 楊武志、羅夢華和楊振甯在廈門大學逗留期間的照片。

1929年,楊無志結束了在廈門大學的短暫布道,受雇于清華大學,舉家遷往北京清華公園。

楊振甯在清華公園茁壯成長,爬樹,騎自行車,和小夥伴們一起到處玩耍。清華大學彙集了當時全國一些頂尖的教授,他們的孩子成為彼此的好夥伴。

楊振甯當時特别喜歡跑到鄧教授的家裡,不是因為鄧教授是中國美學的先驅之一,而是因為他的兒子隻比楊振甯小2歲,兩人都在北京崇德中學讀書,是以關系特别好,雙方都視對方為最親密的夥伴。

鄧家的孩子叫鄧家璇。

楊振甯讀國中時,父親楊無志就已經意識到自己在數學方面很有天賦。身為數學家的楊無治知道,如果教楊振甯一些解析幾何和微積分,他一定會進步的,但楊五芝沒有這樣做,而是特意請了一位老師來教楊振甯《孟子》。

楊振甯的第一個暑假就是學習孟西,在高中時,他可以背誦《孟茜》全文。

楊無志似乎并不急于讓兒子走上數學發展的道路,他沒有向他解釋英文數學書架上的書架,也沒有教他去這些可以提高計算能力的愛好,而是不斷鼓勵楊振甯學習中國傳統經典。通常楊五芝也會教楊振甯哼一些民國時期的歌,一般是"上下幾千年,脈搏延伸","中國男人,中國男人......"這樣的歌詞。

張偉:百年風雨之路,百歲楊振甯

1935年,楊無治帶着楊振甯的照片通路了柏林。當時,他已經意識到自己13歲的兒子可能很有才華,于是他在照片上加了标題:"振甯似乎有一個不尋常的,我想用"bo"這個詞作為長子,'Bo'通過'rose')。

然而,楊振甯對科學的興趣似乎勢不可擋。

有一天,楊振甯在崇德中學圖書館發現了一本書,英國著名天體實體學家亞瑟·阿丁頓(Arthur Addington)的《神秘宇宙》。這本書用通俗的語言講述了20世紀前30年實體學的偉大革命的故事:狹義相對論,廣義相對論,量子力學......

楊振甯當時12歲,其實并不了解這些内容,但他卻充滿了興奮。

有一天,當他回到家時,他突然告訴父母他的理想:

"長大後,我要獲得諾貝爾獎!"

3

1945年那個夏天,抵抗勝利了,楊振甯不得不下台。

23歲的楊振甯當時是西南聯大實體學碩士生,大學導師是被譽為"中國實體學之父"的吳大昭教授,碩士生導師是中國熱力學統計實體學研究的先驅王竹曦。

但和父親楊武一樣,楊振甯知道,當時最先進的科學知識在國外。

那天清晨,全家人去送楊振甯,四個弟弟妹妹都在哭,媽媽很堅強,沒有眼淚。楊五芝神父是最後一個帶他去公共汽車站的人,似乎比較克制,但出門時要小心幾句話。看到楊振甯上車後,父親向他揮手告别。

由于種種原因,車等了一個多小時才啟動,車旁的一個人突然示意楊振甯向窗外看去,楊振甯這才發現父親還站在那裡默默地等着。

一瞬間,楊振甯淚流滿面。

1948年,楊某在芝加哥大學獲得實體學博士學位,并進入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進行博士後研究。

美國确實為楊安澤提供了當時世界找不到的學術環境:他的博士生導師是美國"氫彈之父"愛德華·泰勒,他在普林斯頓高等學院的老師是1938年諾貝爾實體學獎獲得者恩裡克·費米,學院院長是奧本海默。 曼哈頓計劃的負責人。

當然,在那裡,楊振甯還遇到了一個比他小四歲的學生,也是來自中國的學生,他也是一個實體天才,他的名字叫李正道。

張偉:百年風雨之路,百歲楊振甯

楊振甯(左)與李正道

楊振甯的才華,即使在高超的美國實體學界,也是輝煌的:泰勒曾積極關注楊振甯,後來成為他的博士論文導師;

費米一直後悔沒有成為楊振甯的博士論文導師(他是李正道的博士論文導師),他曾經說過:

楊振甯是這個世界上最傑出的科學家,他和古代著名學者所追求的态度并不相同。我很自豪能認識他。如果他是我的學生,我不敢。當我們在學術界一起工作時,我經常意識到他是一位具有高度洞察力和能力的科學家。"

讓整個美國實體學界看到東方人智慧的楊振甯,并沒有讓老師失望。

1954年,楊振甯與美國實體學家R.米爾斯(R. Mills)共同發表了一篇論文,提出了著名的"楊-米爾斯理論",這是楊振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成就,得到了所有實體學家的認可。曾經有一位實體學家說過:

"人類重要的實體定律,其實可以寫在一件文化襯衫裡,大概有三四個,一定有愛因斯坦方程,一定有'楊-米爾斯'方程。

由楊振甯署名的米爾斯在1987年出版的《自然》雜志上寫道:

"我當時對量子動力學有一些基礎,是以對讨論有貢獻,對計算其表現形式的貢獻很小,但一些關鍵思想屬于楊振甯。

在一次公開演講中,他還說:

"楊振甯是一位才華橫溢、非常慷慨的學者,他能引導他人。我們不僅共用一個辦公室,楊振甯還讓我分享他的想法。"

張偉:百年風雨之路,百歲楊振甯

楊振甯年輕時

如果說"楊-米爾斯理論"僅僅确立了楊振甯在實體學領域的地位,那麼他于1956年與李正道共同發表的論文,将使他們在全世界享有廣泛的聲譽。

在題為《質疑弱互相作用守恒》的論文中,楊正甯和李正道指出了前輩們不敢面對的一個問題:

在弱互相作用中,沒有所謂的"禹稱為守恒定"定律。

這篇論文發表于1956年,并于1957年獲得諾貝爾獎。

在諾貝爾獎頒獎史上,第一年提出,第二年頒獎,獨一無二。

那一年,楊振甯隻有35歲。

他在12歲時做出的承諾真的實作了。

然而,沒有人想到諾貝爾獎的頒獎典禮,卻有過許多曲折。

4

在宣布楊振甯和李正道獲獎後,瑞典皇家藝術學院發現自己處于尴尬的境地:

這兩位獲獎科學家來自美國,但他們不是美國公民,而是持有中國護照,但護照上印有與瑞典斷絕外交關系的所謂"中華民國"(瑞典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于1950年5月9日,是第一個與中國建立外交關系的西方國家, 而楊振甯和李正道一直在美國,沒有機會換護照)。

瑞典政府對美國當局的建議"中國共産黨可能誘使他們回國或綁架他們"深信不疑,對此一直保密:封鎖楊振甯和李正道的航班和到達時間,并盡可能避免與兩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私下接觸。

事實上,中國人當然希望這兩位科學家回國,但前提是一切都按照科學家自己的意願去做。中國駐瑞典大使館文化參贊徐忠福在接受美國記者采訪時明确表示:"這取決于他們。"

早在當年7月,解放後一直在上海複旦大學任教的楊無治,就前往日内瓦看望一直在日内瓦進行通路交流的兒子楊振甯,帶回了祖國的問候,以及楊振甯的一封信:

遲早會回家,但希望能把它擱置起來。

當時,楊振甯并不知道自己會獲得諾貝爾獎,而是沒有架子,但情況确實有些複雜:

首先,楊振甯墜入愛河,娶了一個名叫杜直立的女人,她的父親杜玉明中将在美國時也作為戰犯入獄。而楊振甯的很多親戚也在台灣——當時國内是"反右"運動的高潮,楊振甯從各種來源得知自己過去的老師最近的情況,心裡有些憂心忡忡。

其次,與錢學森、鄧家璇、郭永懷等從事應用實體學的科學家相比,楊振甯從事理論實體,回國後不能立即産生實際成果,而美國可以提供學術研究條件和氛圍,不僅在當時的中國,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能比得上。

張偉:百年風雨之路,百歲楊振甯

反日将領杜玉明也是楊振甯的嶽父。中國政府與楊振甯接觸時,杜炳也作為戰犯在孔德林被拘留,但得到了優待,他的胃潰瘍等慢性病都在那裡得到治愈。1959年,杜炳文成為第一批被赦免的戰俘之一。

在得知楊振甯獲得諾貝爾獎後,杜玉明托張文宇給楊振甯寫了一封親筆信,上面寫着:"親愛的甯宇:我祝賀你獲得諾貝爾獎,這是中華民族的榮耀。"

中方也了解楊振甯的考慮,是以他應邀通路了中國駐瑞士大使館,觀看了一部反映新中國成就的紀錄片。

楊振甯和李正道獲得諾貝爾獎的消息傳出後,《人民日報》第二天在頭版刊登了一篇報道,由于目前的情況,新聞篇幅不算太大,但中國實體學會立即以三位實體學家的名義向楊振甯發來賀電, 吳有辰、周培源、錢彥強:

楊振甯教授:

我們代表中國實體學會,熱烈祝賀您最近對實體學的傑出貢獻。中國實體學家以極大的欽佩和自豪感看待您的成就,并祝願您在未來的研究中取得更大的成功。"

不僅如此,來自中國的高能實體學家張文宇也代表中國,在諾貝爾獎前夕抵達瑞典,探望楊振甯、李正道,他們是西南大學楊和李的老師,曾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與楊和李在同一領域工作過。

然而,在瑞典政府過于謹慎的"保護"下,發生了一系列陰陽錯誤。

由于瑞典方面拒絕透露楊、李某的到來,張文宇、許忠福于12月7日至12月8日6點在機場等候.m,等待李正道夫婦和楊振甯夫婦的到來。在瑞典當局阻撓時,張文宇高喊李正道和楊振甯的名字,兩人擠在人群中,與張文宇握手見面。

此後,楊和李對瑞典的做法提出了抗議,李先生和李太太專程通路了張先生的酒店,但未能與張先生見面,并留下了頒獎典禮和晚宴的邀請函。後來,李正道特意打電話給張文宇,一方面表示他們都有台灣親戚,請"祖國了解苦難",另一方面,希望張文宇和中國大使無論如何都能出席頒獎典禮。

應該說,瑞典政府在這方面仍然堅持"一個中國"的政策,隻向中華人民共和國大使發出了邀請,使館也已準備就緒,大使和張文宇已經換了衣服,準備參加頒獎典禮。

然而,事故确實發生了。

就在頒獎典禮前夕,中國大使館獲悉,台灣中央通訊社的一名記者也将出席頒獎典禮。

事實上,即使台灣媒體記者出席頒獎典禮,也無法代表政府,但中國大使館在做研究後,已經決定不參加頒獎典禮。

是以當楊振甯站在諾貝爾獎台上時,客座大廳裡座無虛席,隻有來自祖國的中國大使的座位是空的。

張偉:百年風雨之路,百歲楊振甯

1957年,楊振甯頒發諾貝爾獎頒獎典禮

後來,中國駐瑞典大使館因這一決定受到國内有關部門的嚴厲批評。

楊振甯在獲獎感言中明确指出:

"我為我的中國背景和根源感到自豪。

而他當時的護照,無論西方人如何了解"中華人民共和國"或"中華民國",都清楚地寫着一句話:

"中國"。

5

1964年,楊振甯申請加盟美國。

關于他的決定确實存在一些争議。

楊振甯對此的解釋是:

"因為我一直在出國進行各種各樣的通路和交流,是以當時使用那本護照非常不友善。

他說的是實話,但并非沒有其他問題,這與他最初在瑞士的情況沒有太大變化。

雖然楊振甯沒有放棄中國國籍(美國允許雙重國籍),但他知道他的決定一定是很多人無法了解的,包括他的父親楊五志。楊武去世多年後,楊振甯回憶道:

"我父親經常旅行。但我知道,直到他生命的盡頭,在他的内心深處,我對這個國家的抛棄是沒有原諒的。"

不過,對于父親的愛國主義教誨,楊振甯其實并沒有忘記,一直在盡力而為。

張偉:百年風雨之路,百歲楊振甯

1957年,父親楊無志離别瑞士後離開後,楊振甯留下了一本手書:"每頓飯都忘不了愛情,應該有一生要感受到國家的感激之情。

1969年9月10日,日本突然宣布對尖閣列島或釣魚島擁有主權,美國在與日本談判的一部分"歸還"釣魚島,引發中國大陸、台灣和香港雙方的強烈不滿。

1971年5月23日,《紐約時報》刊登了一封"緻尼克松總統的公開信",要求美國承認中國對釣魚島的無可争辯的主權,并譴責日本政府企圖奪取這些島嶼的企圖。

這封公開信由楊振甯和美國另外兩位著名科學家陳省機構和上司捐贈的林家璇發表。在他們的上司下,600多名美籍華裔教授和2000多名在美國的國際學生捐款并簽署了公開信,向美國政府施壓。

1971年6月17日,美國參議院将就《美日回歸沖繩協定》進行表決,該協定需要參議院三分之二以上的通過才能生效。應美國實體學家吳顯标的邀請,楊安澤欣然同意前往華盛頓特區.C,作為諾貝爾獎獲得者,與美國參議院讨論釣魚島的主權問題。

在參議院關于審查沖繩協定的聽證會上,楊振甯用流利的英語說:

釣魚島屬于中國,未列入1951年《舊金山公約》。美國海軍錯誤地将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視為琉球的一部分,希望美國能夠擺脫錯誤,不再承認"日本對釣魚島的主權"。

在楊振甯等人的努力下,美國參議院最終準許了《歸還沖繩協定》,但參議院外事委員會的建議明确表示,美國對釣魚島的主權保持中立。與此同時,美國國務院發表聲明:

"雖然美國已将權力移交給日本,但美國将在中國和日本對這些島嶼的對抗性領土主張中采取中立立場,而不會偏袒争端的任何一方。

張偉:百年風雨之路,百歲楊振甯

楊振甯是當時美國"平安捕魚運動"的主要策劃者和主要參與者。

當時,在台灣海峽兩岸的美國留學的中國學生,無論黨派、立場如何,都堅定地參與到"安全捕魚運動"中,而楊振甯在"安全捕魚運動"中的表演先鋒,感染了整整一代中國青年學生。用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的學生楊振甯的話來說,"IoE:

"楊振甯的名字激勵了中國大陸和台灣整整一代的年輕學生。

1971年,楊振甯做了更重要的事情。

6

1971年夏天,楊振甯突然在報上讀到一則重要新聞。

該消息稱,"中國"這個名字已經從幾個美國公民無法前往的國家消失了。

楊振甯立刻決定:馬上回家看一看。

當時,楊振甯的舉動是有風險的:雖然中美關系。關系暗中升溫,但清澈的一面并沒有解凍,楊振甯是第一位要求回國探望的美國著名科學家。

抵達中國後,中國接待員問他想見誰。楊振甯打開了一個名單,第一個人的名字叫鄧家璇。

楊振甯當時可能不知道,他懷念友誼的行為,無意中先救了鄧佳。

當時,鄧嘉首先是這群科學家,深陷文化大革命的"戰潮"——戰士們提出的口号是:"會說英語是美國間諜,能說俄語是蘇聯間諜。"而鄧家先生的直率和上司地位,是這場鬥争的主要對象。

周恩來接到楊振甯的要求,立即拍了拍闆,以"中辦"的名義迅速招募鄧家先到北京,在這方面,鄧嘉首先從"叛軍"的戰鬥中拯救出來。

楊振甯和鄧佳第一次見面後兩個人,都極為激動,幾乎無話可說——之是以用"差不多",是因為楊振甯知道有一個領域,不能再問了。

張偉:百年風雨之路,百歲楊振甯

1971年在北京友誼飯店前的照片。左起:鄧家璇、王成樹(核實體學家)、楊振甯、張文宇。事實上,鄧佳最早去美國普渡大學學習,是楊振甯推薦和幫助聯系的。

楊振甯還沒回家,鄧嘉先送他上飛機,全都上梯子,楊振甯實在忍不住了,轉過身來,先問鄧佳:

"賈賢,我真的還是忍不住要問,你無法回答:我在美國聽說,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在美國科學家的幫助下,是真的嗎?"

鄧佳先想了一會兒,回答道:

"我不這麼認為。你先上飛機。我會要求證據。

随後,鄧嘉立即向周恩來彙報了情況,周恩來的回複是:

"公平地說,說實話。

于是,鄧嘉先是隔夜給楊振甯寫了一封信。由于楊振甯從北京調到上海,再轉回美國,這封信在楊振甯離開上海回國之前就被送到了民航。

當時,楊振甯正在參加一個告别宴會,他打開信,特意寄來的信,見鄧嘉首先在信中寫道:

"中國的原子彈和氫彈都是中國人自己研制的,沒有一個是外國人參加的。

楊振甯在現場淚流滿面。

後來,有記者問楊振甯為什麼這麼情緒化,楊振甯晚年承認,有三種情感錯綜複雜交織在一起:

一是發自内心地向中國人自掏首擊;

其次,我很高興我的老朋友鄧佳首先為項目做出了重要貢獻;

第三,後悔我沒有參與這個項目。

張偉:百年風雨之路,百歲楊振甯

1986年6月,楊振甯回國探望重病的鄧家賢,鄧佳先和他合影留念,臉上保持着笑容——但他的嘴角卻有一絲血迹并沒有擦幹。

在中國,楊在北京和上海呆了兩個星期,通路了大學和研究機構,然後回到美國。回國後,楊振甯開始多次表達自己對訪華之行的思路,對新中國建設取得的成就給予了高度評價。

1971年9月21日,楊振甯在他工作的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發表了他的第一次公開演講,給人留下了他對新中國的第一次公開印象。當天在場的人數讓楊振甯大吃一驚——1000多人,許多師生擠在走廊和窗戶裡,而其他教室則與閉路電視相連,全部已滿員。

在那次演講中,楊振甯對那些不了解中國的人說:

"中國人認真了解并承擔起我們對這個國家和世界各地的人類的責任。自1960年以來,中國已将2000年從依賴進口的國家轉變為自給自足的國家。"

後來,楊振甯在美國幾所大學發表演講,幫助美國人更多地了解真正的中國,他的演講門票很難買到,甚至連他演講的錄音帶都被搶購一空。在楊振甯的影響下,包括許多美國人在内的大量海外華人開始改變對中國的刻闆印象,并開始有了良好的感覺。

楊安澤不惜一切代價地這樣做了——中情局曾多次接近楊先生,警告他不要"被中國共産黨蒙蔽雙眼",而給予他"中央研究員"的台灣已經開始稱他為"楊強盜"(台灣此前曾多次邀請楊先生通路,但楊先生都拒絕了)。

張偉:百年風雨之路,百歲楊振甯

當時,石溪的學生将楊振甯的演講翻譯成中文,發表在《石溪通訊》上。

而楊振甯做的不僅僅是宣傳,他也做了更多的練習。

一是提出建議。

1975年,在他提出的"加強科技工作"的倡議下,中國在改革開放後擁有了第一本著作權合作科學期刊(即《全球科學》的前身);在美國知名專業期刊上發表論文,增進美國知識界對中國的了解。

他不僅提到了正面的提議,楊振甯也對提議提出了反對意見。1970年代末,中國正準備投資一個價值1億美元的高能加速器項目,以咨詢楊安澤。楊振甯知道他們想要一個"支援"的答案,但他仍然覺得有必要,"我不能憑良心在這封信上簽名。2016年,以楊振甯為首的中國,最終沒有拿出1400億元人民币的對撞機項目——雖然是非一時不能決定,但楊振甯至少是一個發自内心的暗示。

二是促進溝通。

1974年,楊振甯利用此機會到上海探親,推動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大學、複旦大學簽署交流協定;

張偉:百年風雨之路,百歲楊振甯

周恩來總理會見楊振甯

然後是直接捐款和建立基金。

1981年,楊振甯在美國石溪大學設立了CEC獎金,專門支援中國大學和科研院是以石溪為通路學者,到20世紀90年代初,共有80多名中國學者獲得了這筆獎金,以支援成功赴美旅行,其中絕大多數人按時傳回原機關服役。

1983年,楊振甯在香港創辦了中山大學高等學術研究中心基金會,從成立到2007年底的24年間,先後提供了超過2000萬港元的資助,資助了數百個基礎研究項目,使一批中青年學者脫穎而出, 為中山大學建造研究樓。

1985年,楊振甯發起設立"億利達青年發明獎"。同時貢獻了"吳建雄實體獎"、"陳省人體數學獎"等獎項。并于1986年倡導設立"陳家軒青年發明獎",鼓勵青年人努力思考,為國家發明具有經濟效益的新産品。

1997年12月,楊振甯和丁朝忠在參加回歸香港儀式後,發起成立清華北美教育基金會,後來獲得美國聯邦所得稅豁免。該基金會的宗旨是為清華大學教育赢得海外有識之士的支援和幫助,實作建立世界一流大學的宏偉目标。

1999年,77歲的楊振甯正式退休。

但他知道他還有一件事要做。

張偉:百年風雨之路,百歲楊振甯

攝影:楊振甯退休時

1978年,楊振甯自掏腰包,在《紐約時報》上發表了一封整版的"緻卡特總統的公開信",敦促兩國正式建交。公開信的全文以英文出版,但增加了八個中文單詞:

"死羊彌補還為時不晚。

退休後,楊振甯也決定完成人生中的一件大事。

7

2003年,81歲的楊振甯決定回國定居。

當時,網上有人說,楊振甯看到了祖國的發展,才決定回國,就是想"加油"。

而認識和認識楊振甯的人都會笑。

幾十年來,楊振甯為國内高校募集了數千萬元,回國後,兩年内為清華大學高等學術研究中心的發展籌集了1000萬美元。關鍵是,大量資金,無論大小,都付諸實踐了——1992年,楊振甯籌集了2萬美元,在南開大學舉辦了一次國際學術會議。考慮到大陸不容易兌換百元鈔票,他還特意換成了20元、50元的鈔票,捆在一個袋子裡親自帶。

還有人在網上說,楊振甯回國"躺在信用簿上"享受祝福。

楊振甯回國一年後,他提出要給清華大學的大學生上課。他說:

"現在很多教授不想教大學生,但我認為給他們上課很重要。我也希望我能開車帶更多的人。......在每節課之前。我需要兩個小時來仔細準備我的課程。我想知道學生的進步。"

張偉:百年風雨之路,百歲楊振甯

楊振甯是清華大學的一個班級

還有人質疑楊振甯在網際網路上的國家地位。

2004年3月25日,楊先生公開批評香港獨立政治家李顯龍到美國參議院"作證"的行為,稱他"不應該不明智","香港是中國的一部分,這是既定事實,香港人必須有正确的認識"。"

同年7月17日,楊振甯對來京參加"台灣青年夏令營"的1200多名台灣學生進行了講話,他感慨地告訴他們:

"無論誰再來北京,我建議你去盧溝橋,這是日本人在中國北方開響第一槍的地方。

2005年,李登輝公開宣稱釣魚島是日本人。7月4日,楊振甯與一些參加過"平安捕魚運動"的人召開新聞釋出會,集體簽字:李登輝的聲明完全錯誤,釣魚島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

2015年4月1日,楊振甯終于實作了一個願望:

他放棄了美國國籍,成為中國公民。

8

楊振甯永遠不會忘記鄧家賢。

1971年,在鄧嘉寫給楊振甯的第一封信中,除了說沒有美國人參與制造原子彈之外,他還說了很多其他的話。楊振甯回憶道:

"他不能說出他想告訴我的,是以他在信的末尾描述了他想告訴我的事情,但他不知道該說什麼。

信的結尾,鄧嘉首先給楊振甯寫了一句自己期待的話——他把蘇東坡著名的《水曲曲歌頭明月》的最後一句話改成了兩個字:

"希望人們能堅持很長一段時間,一起旅行數千英裡。

楊振甯說,他先不明白鄧佳是什麼意思。

五十年過去了。

2021年,楊振甯将99歲。

他說,他讀過鄧嘉的信的意思,覺得可以對老朋友說一句話:

"賈賢,我了解你'共同道路'的意思,我可以自信地告訴你,我接下來的五十年符合你的'共同道路'願景。

我相信你也會滿意的。再見!"

(在本文末尾)

汕頭 說

在網際網路上,對楊振甯先生的批評已經很多年了。

比如,他被"吹捧"得太多(質疑他的學業成績),比如他是個"雞賊"(見國内發展回來了),特别是很多人喜歡說他不"愛國"(陳學森、鄧佳先這些人回來了,他就不回來了)。

關于這些所謂的"問題",我認為隻要你仔細閱讀這篇文章,答案就很清楚了。

可能還有其他人會在他的晚年堅持他的婚姻。

看過楊瀾對楊振甯先生、王凡女士的采訪,看完後,我有一種感覺:楊瀾被認為看過各種大場面,但在夫妻面前,氣田依然壓力——夫妻倆不在乎世人評價, 他們真的很愛對方。

我看過報道,楊振甯先生曾發表過一個聲明:他和昂凡簽訂了婚前協定,安凡在他百年之後隻住了一套房子。

相信老先生說這話也是出于無奈,回應了網絡那些說昂凡是為了錢嫁給楊振甯的猜測——逼到這一點,真是無奈。

楊振甯先生的婚姻,兩個幸福,明傳媒結婚了,并得到了他三個孩子的祝福。這真的是一件奇怪的事情:人、親戚都沒有問題,為什麼有的外人面前在鍵盤前義憤填膺,就跳了起來?

有人說,楊振甯作為一個普通的普通人就行了。

是的,楊振甯生活很真實,有時候,你以為他不高,他吃煙花,他就在你身邊。

但是我們一定不要忘記,他并不平凡,不僅他做了那麼多,而且,他真的是一個天才科學家。

好吧,沒有必要這麼說,讓我們最後說點什麼。

2000年,世界上最權威的科學期刊之一《自然》雜志評選出了有史以來最偉大的20位實體學家,包括牛頓、愛因斯坦、玻爾、薛定谔等。

楊振甯排名第18位。

他是20位在世的偉大實體學家中唯一的一位。

并且是唯一的一個中國人。

生日快樂,楊振甯先生!

(全文)

本文的主要參考來源是:

1、《曙光集》(楊振甯,生活,閱讀,新知三聯書店,2018年9月13日)

2. 《楊振甯紀事》(香港中文大學實體系)

http://www.phy.cuhk.edu.hk/new/people/others/Yang_events-chi.pdf)

3、楊振甯在《海外'安全捕魚戰役'》(何宇,《邊海研究》2019年第06期)中

4. 《李正道楊正甯遭受感冒60多年前中國首次獲得諾貝爾獎》(華新民,王作月,《科學文化評論》,2020年第01期)

5、《李正道楊振甯獲得諾貝爾獎相關情況》(楊振甯、何偉,《科學文化評論》2020年第04期)

6、《楊振甯的雪泥紅爪》(《論凡》,《科學文化評論》2020年第04期)

7、《楊振甯論鄧家賢》(黃岩《百年大潮》2019年第08期)

8. 《走進諾貝爾實體學獎——楊振甯教授》(劉泉,實體老師,2007年第10期)

9. 《楊正甯如知》(于華軒,摘自《科學教育與中國現代化》,人民出版社,1987年)

10. 楊振甯談中國傳統文化及其對他的影響(胡玉德,王鑫,《自然辯證法交流》2020年第08期)

11. 諾貝爾獎中的中國科學家:楊正甯和李正道的故事(管承軒,趙偉民,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年10月)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