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王伐纣,周滅商,統一了中原,這是中國人非常熟悉的故事。周武王稱天子,分封諸國,奠定了華夏的格局。不過,周王并不是當時唯一的王,至少還存在兩個自稱王的國家,一個是楚國,還有一個是徐國。
楚國的故事大家都不陌生,一直與中原分庭抗禮,深刻地影響着華夏的政治格局,直到秦始皇發舉國之兵才滅了楚國。而滅秦的又是楚國後人,楚人的血液裡始終流淌着稱霸中原的基因。
相比之下,徐國就顯得默默無聞了。從國名可以看出,徐國的位置在現在的徐州一帶,處于黃河和淮河之間,土地肥沃,是傳統的農耕地。但是,徐國的問題同樣也是出在這樣的地形上。

徐州一帶沒有山河險要,易攻難守,而且西、北、南三個方向都有敵人,戰略位置非常不利。後來的楚霸王也是因為定都彭城,一直受到劉備、韓信、英布的三面夾擊,雖屢戰屢勝,卻無法扭轉頹勢,隻輸了一次便不得不自刎烏江。
彭城,也就是徐州,地理位置上的缺陷,是造成項羽悲劇的主要因素之一。比項羽早了一千多年的徐國,稍微要好一點,因為當時的江蘇南方還是一片蠻夷之地,沒有強敵,使徐國可以集中力量和周王争奪一下。
論資曆,徐國比周朝還要更老,早在大禹時代,徐國的祖先伯益就是大禹的助手。伯益輔佐大禹治水和管理天下,既有治國經驗,又有威望,原本應該是下一任天子的理想人選。但大禹的兒子啟打破傳統的禅讓制,開啟了家天下。
也就是說,夏啟實際上是搶了伯益的天子之位。而伯益又出身于東夷族,背後有着強大的部族勢力,這樣的人自然無法讓夏啟放心使用。夏啟先讓他做自己的卿士,穩定住他的情緒,等局勢安定後,再找借口殺了伯益,永遠消除這個禍患。
東夷族的力量強大,很難用武力鎮壓。為了安撫東夷,夏啟隻能把東夷的地盤封給伯益的兒子若木,這就是徐國。從這裡算起來,徐州便有了五千年的曆史。
無論是商滅夏,還是周滅商,徐國都沒有太多參與,畢竟徐國對夏朝是有積怨的,沒理由為他們去拼命。周朝建立後,把姬姓諸侯分封到各地,加強對天下的統治。于是,桀骜不馴的徐國開始與周朝發生摩擦。
徐國是東夷的領袖,周圍36個小國都擁戴徐國為尊,控制了整個黃淮下遊地區,實力遠遠超過後來稱霸一時的齊、魯等國。周朝多次發兵援助齊魯等國,阻止徐國等東夷的騷擾。
徐國還跟商朝的殘餘勢力合作,企圖複辟商朝的統治。徐駒王打敗過周朝大軍,一直追到黃河邊上,成為徐國最光輝的戰績。徐偃王甚至趁着周王西征,打到周朝都城,差一點端了周朝的老窩。
不過,這次偷襲終于讓周穆王下定了解除徐國之患的決心。強大的周軍主力擊敗徐軍,逼得徐偃王退隐鄉間,徐國被肢解,從王國降為子國,比齊魯等侯國低了兩級,從此一蹶不振。
接下來的幾百年裡,徐國再也沒有能力參與中原的角逐,成了東西兩周的吃瓜群衆。随着楚國的逐漸強大,徐國的地盤越來越小,到最後隻好依附楚國,才能勉強維持生存。
為了遏制楚國,晉國特意扶植長江下遊的吳國,沒想到最後倒黴的卻是徐國。在阖闾的勵精圖治下,又有伍子胥、孫武的輔佐,吳國很快發展成為一個軍力強盛的諸侯。為了削弱楚國,吳國把徐國定為第一個打擊目标。
吳王阖闾要求徐國交出避難的吳國公子掩餘和燭庸,徐國不但沒有聽從,還把二人送給楚國。阖闾以此為借口,命夫差為統帥,伍子胥、孫武為将,大舉出兵讨伐徐國。
說來也是可憐,徐國早已是兵微将寡,哪裡擋得住兵聖孫武的一擊。從蘇南往北進攻,一馬平川,徐國根本無力反抗,沒多長時間就被攻到徐州城下。
國君章羽把自己給綁了,刺破面皮,和妻子一起跪在城門外,乞求夫差能留下徐國。但夫差沒有答應,取消了徐國的封号,徐地全部并入吳國。這個享國1649年,曆經44代君王的徐國,終于徹底滅亡。
夫差沒有殺章羽,讓他們逃到了楚國,這是一種示威,因為吳國的下一個目标就是楚國。很多徐國人懷念故國,把自己的姓改為徐,這也是徐姓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