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金偉忻:江海交彙處的在場寫作

江蘇境内,江河湖海,縱橫奔流。然而,人們對運河文化、太湖文化、長江文化開掘比較深入充分,對黃海文化的關注度則要少得多。

金偉忻:江海交彙處的在場寫作

資深媒體人金偉忻在其近日出版的新著《激蕩江海五千年》中,獨辟蹊徑地為江蘇文化研究引入海洋視角,收入的14篇文化散文,主題涉及黃海岸線遷移、自然山水、人物傳說、生命傳奇、城市興衰、水系疊代、河流變遷等等,集中表達出江海流域鮮明的地域辨別和豐厚綿延的文脈傳承。

金偉忻:江海交彙處的在場寫作

△ 《激蕩江海五千年》金偉忻著 譯林出版社2022年2月

作者跳出固有的行政區劃思維,在“流域視野”和“千年時空”中,還原了諸多已經隐沒乃至消失的“記憶之場”——這裡有大禹父親鲧治水失敗而被舜“殛鲧于羽山”的悲情傳說;有連雲港将軍崖鑿刻了人類最早仰望星空的崖畫遺存;有孔子登臨的名山孔望山及早于敦煌兩百多年刻鑿的道教合一的摩崖石刻群;有中國最早開發海洋的産業基地——煮海燒鹽……《西遊記》《水浒傳》《鏡花緣》則被金偉忻視為黃海孕育的産物。以《西遊記》為例,大海賦予了孫悟空非比尋常的“海洋基因”,使得他與農耕文明中的藝術形象有了天壤之别:他沒有人格依附的血緣關系,沒有與各種利益主體的複雜羁絆,卻擁有天然的獨立性、自我性和開拓性的海洋性格特質。

綿延千年的黃海文脈,為何被淡忘輕忽

讀品:能否談談寫作這本書的緣起?

金偉忻:做新聞記者的時候,沿海地區相對跑得比較多,對于江蘇沿海的經濟文化發展脈絡有一個基本的了解,當時就覺得黃海很值得研究。進行這一類散文創作無疑需要做大量的功課,對我來說就是靜下來多讀書,多收集沿海地區的地方史志、文化名人史料以及曆史事件方面的研究成果。但新聞工作需要多關注當下,常常難以沉浸下來閱讀思考。退休之後終于有大塊時間靜心讀書,我常常細心撿拾散落在不同區域的地方史志、文學和詩歌中的關聯碎片,對綿延的文脈有了更為深刻的認知,從中獲得許多獨到的發現,也有了表達這些發現的願望。

讀品:葉兆言評價這是一本“海洋文化的精心之作”。在江蘇文化研究中引入海洋視角,這本書頗具開創性,前人在這方面的論述似乎并不太多。

金偉忻:江蘇境内有大江(長江)、大湖(太湖)、大河(大運河)、大海(黃海),可謂是江海湖河,縱橫奔流。然而,人們對運河文化、太湖文化、長江文化開掘比較深入充分,對黃海文化的關注度則要少得多。

我注意到一個突出的地方現象,即在江蘇的文化叙事中,人們更多關注的是城市文化、江南文化、運河文化、太湖文化、園林文化。就連鹽城、南通、泰州這些沿海地區,文化研究層面提到的也大多是鹽業文化和近代張謇引領的灘塗鹽墾文化。如果我們從遠古文化層面回溯,連雲港應該是江蘇文化最為豐厚的地區之一,如今連雲港卻有着濃厚的“西遊文化”情結,虛構的孫悟空竟然成了一個地區的“人文形象”;泰州文學群亮出的品牌則是“裡下河流派”,似乎早已遠離了海洋的喧嚣;唐宋時代的揚州曾是長三角區域最早的開放型港口城市,如今揚州聚焦的僅僅是唐詩“煙花三月下揚州”裡的意象。

依托黃海而勃興的鹽業,無疑是江蘇沿海的先進産業,也是曆代朝廷十分依賴的财政支柱,但是我們不能是以而隔膜宏闊的黃海,海洋文化應該是江蘇人開放包容人文性格中最重要的“基因”。

讀品:今天的裡下河、太湖是因幾千年前黃海發生大海侵後形成的;漢代吳王劉濞在吳地煮海為鹽,為後來揚泰通地區的繁榮埋下伏筆;黃海不斷生長的灘塗成為麋鹿、丹頂鶴等異獸珍禽的天堂,“鶴鳴于九臯”“逐鹿中原”等成語掌故由此刻入中華民族的文化記憶……《激蕩江海五千年》令人信服地揭示了黃海對地域文明的重要形塑。我們為何會如此淡忘、輕視黃海呢?

金偉忻:我想,這大概是因為近代以來沿海區域的經濟比較落後,而長江以南經濟圈日趨發達的緣故吧。

如果我們從千年的時空中審視,江蘇沿海地區也曾經輝煌與繁榮過,隻是到了宋、明、清後,由于黃河決堤緻使水患不斷,伴随海岸線的不斷遷移,蘇北和沿海地區日漸陷入貧困,成為中國沿海經濟帶發展的窪地。特别是近代以來,跟蘇南相比區域經濟落差不斷拉大,人們的注意力自然會更多地關注發達地區。江蘇近年經濟戰略的調整,多聚焦在沿海經濟帶、長三角城市群等,可以說,江蘇在改革開放40多年的發展過程當中,沿海始終是關注的焦點之一。未來江蘇最具發展潛力的将會是南通、鹽城和連雲港這些沿海城市,因為這裡擁有新型産業集聚發展的闊大空間。

跳出行政區劃情結,以“流域視野”還原“記憶之場”

讀品:“黃海文化帶”和“江海文化”無疑是這本書的關鍵詞,能否為我們辨析一下這兩個概念?

金偉忻:從曆史地理看,黃海文化帶與黃海海岸線交相疊印。就江蘇而言,北起(山東)郯城和連雲港,中經鹽城、泰州、揚州,南至南通、上海一線。江海文化,主要是立足于江蘇地處江海交彙處的特定地域進行鈎沉爬梳的。

現在許多地方的文化研究,常常固守在一個個狹小的行政區劃中,習慣于“圍牆”式的思維方式,這是非常狹隘的。這種行政區劃“情結”局限了視野,限制了地方文化研究的客觀性。有時也會出現多個關聯性地區競相争搶稀缺人文資源的現象。其實,春秋時代,姑蘇和揚州的邗城都隸屬于吳國;漢代的揚州、南通、鹽城則同為劉濞的封地吳國;蘇北許多區域的行政管轄也與今天的行政劃分大相徑庭,我們絕不能是以而人為地切割悠久的文脈。

确立“江海文化”的視野與理念,有助于我們從狹小的行政地域單元提升到黃海與長江流域的層面去思考,進而在更加宏闊的時空中,去審視海洋文化和長江文化互生的曆史。

讀品:由于廣泛的變遷,許多文化記憶已經隐沒乃至消失。你是如何還原這些“記憶之場”的?

金偉忻:起筆時,我更多着眼于“流域視野”和“千年時空”意識。為何要突出“流域視野”呢?因為它與相對固化的行政地區視野不同。

在江蘇一千多公裡漫長的海岸線上,如今的沿海城市隻有連雲港、鹽城和南通。但如果在更久遠的時空中打量,會發現江蘇更多城市都曾擁有海岸線。比如揚州,曆史上的廣陵郡占據了江淮之間所有的沿海地區。而泰州作為沿海地區的時間遠遠長于作為非沿海地區的時間。北宋年間,晏殊、呂夷簡、範仲淹等名臣先後來到這裡擔任海陵西溪(今屬東台)鹽官一職,《範仲淹的海陵朋友圈》即以人際關系的視角切入,再現泰州曆史上千年一遇的文化現象。後來,随着海退江進,交彙處的沙洲生長成了南通,而海陵(泰州)也開始遠離大海。如果說漫長的海岸線是變動不羁的,那麼這樣的生存環境自然會對人們的文化觀念形成深刻影響,并印刻在相應的文化機理之中。

我期望在更為宏闊的曆史視野中,鈎沉海岸線的遷移與沿海經濟興衰的内在關聯,讓人們看到海洋經濟對江蘇文化勃興的多元牽引。《黃海文化帶尋望》以行走黃海岸線的巡望叙事方式,把散落在千裡沿線的碎片化遺存、傳說、人物、文學作品串聯起來,展現出了一條豐厚多元又極具地域禀賦的文化長廊;《運河時代,一座都城的興衰》勾勒出農耕運河時代的淡退與江海開放時代崛起的悠遠軌迹;《浦東之東》深度呈現了揚州、蘇州和上海幾座城市的更疊遷移……

融入新聞思維、曆史思維的“在場”寫作

讀品:有觀點認為,與西方海洋文明相比,中華文明是内陸文明,認為走向海洋,中華文明是後來者。事實上,盡管中國古代農業文明一直占據優勢地位,但海洋文化也對中華文化的發展産生了重要的助推作用。在你看來,中國海洋文明和西方海洋文明之間有何異同?

金偉忻:中國擁有廣袤的陸地資源,在古代那些帝王的眼中,無需為生存空間而憂患。秦始皇當年巡遊東海“立石東海上朐界中,以為秦東門”(連雲港東西連島),意為這裡是秦國的“東大門”。是以中國人傳統的海洋觀,是将海洋作為門戶去扼守,不同于西方将其作為對外擴張的起點。

俯察古今,不同朝代的經濟勃興與朝廷興衰,或多或少與其對長江和海洋的認知深度密切相關。秦始皇五次出巡中有四次巡行海濱,客觀上喚醒了秦人的海洋意識。兩漢之際,揚州沿海鹽業規模不斷擴張,加上外來人口的遷移集聚和交通便利,給城市發展帶來了巨大動能。到了唐代,随着大運河的全線貫通,揚州确立了全國海、江、河交通樞紐的地位,一躍成為長三角最早最發達的港口型城市,就如同今天的上海,其經濟地位超過了長安、洛陽和益州。明代中葉以後,蘇州依托運河和長江,貿易日益繁盛,在江南區域經濟地位快速上升,逐漸成為長三角的經濟文化中心,海外商船絡繹不絕。不過,其時蘇州的開放貿易基本由官府壟斷。蘇州城繁華富庶的背後,是閉關鎖國的特殊背景。明清兩朝的内斂保守,使得黃海沿線的發展囿于傳統海洋經濟和陸地思維的桎梏。

追溯城市發展史,不難發現,長三角的經濟興盛最初是背靠黃海,逐漸向内擴張的“内向型”輻射過程。直到近代,張謇興商辦學,建立新型海洋漁業,為傳統的黃海文化注入了“漁權即海權”的現代海洋意識,以自己的開拓實踐引導着黃海文化走進開放的新世紀。

鄭和說,“财富來自海上,危險亦來自海上。”這句話在今天依然沒有過時。今天我們對海洋的認知早已超越了開放與封閉的争論,充分認識到海洋作為一種重要的戰略資源,對于民族的生存和發展具有巨大的支撐作用。

讀品:《激蕩江海五千年》出版後,獲得了諸多名家的好評,丁帆直言其感受是“大氣磅礴,洶湧澎湃”,王堯的評價是“以文字折疊江海,以空間凝固時間,縱橫捭阖于天地之間”。新聞人的職業背景對你的散文寫作有何影響?

金偉忻:感謝他們對我這個創作新手的激勵。不同的職業背景常常決定着散文創作的個性底色。近三十年的新聞實踐,使我在題材選擇、視角切入上,比較自覺地融入了新聞思維與曆史思維,也就鑄就了大曆史大散文的叙事風貌。這種“大”,自然包含着題材選擇的高度、觀察視野的寬度和穿越時空的長度。我相信,作品唯有擁有大視野大格局,才會擁有大氣象。把超越時空的大曆史意識滲透在每一篇作品的結構布局中,是我在創作中努力追求的目标。我深知,這種創作實踐并不能一蹴而就。它需要有紮實的曆史學專科能力、跨學科的知識儲備、生動的叙事方式和穿越時空的長波段洞察。這些都不是自己所長。但無論成敗,我都将勇毅前行。

金偉忻

1958年3月生,江蘇鹽城人。曆任新華日報社黨委委員、中國江蘇網總編輯、新華日報副總編輯、江蘇省報告文學學會副會長、江蘇省報紙副刊協會會長、江蘇省文化記者協會理事長。

現代快報+記者 陳曦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