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連滅遼宋兩帝國,女真滿萬不可敵,金軍強大的秘密在哪裡?

連滅遼宋兩帝國,女真滿萬不可敵,金軍強大的秘密在哪裡?
連滅遼宋兩帝國,女真滿萬不可敵,金軍強大的秘密在哪裡?

編者按:1125年,金朝再滅亡了遼朝後,将戰争的矛頭指向南邊的宋朝。至1127年,金朝攻破宋朝首都汴梁,俘虜徽、欽二帝,靖康之變就此發生。金軍為何接連打敗兩個強大王朝,金軍強盛的秘密到底在哪裡?????女真族發源于我國東北地區,當地氣候寒冷環境比較惡劣,也培養出了女真人天生強悍的特質。《金史·卷44》中的評論:“(女真部族)地狹産薄,無事苦耕可給衣食,有事苦戰可緻俘獲,勞其筋骨以能寒暑。”簡單地說,女真部族即便是想當鹹魚也沒有當鹹魚的環境,狩獵作戰是其維持基本生存的必要條件。惡劣的環境促使女真人鍛煉出強迫的體格,他們也必須更為團結才能夠面臨這種極端環境,是以他們“征發調遣事同一家”,“俗本鸷勁,人多沉雄…部落保伍技皆銳兵”,這些都是環境所帶來的特殊的社群生态特征。

連滅遼宋兩帝國,女真滿萬不可敵,金軍強大的秘密在哪裡?

▲女真部族居住于長白山

即便如此,在氣候寒冷之時,女真部族的日子也并不好過。在1112—1126年這15年的時間,北宋地區氣候驟然變冷,汴梁地區有時連降十日大雪。政和三年(1113),“大雨雪,連十餘日不止,平地八尺餘”(《宋史·卷62》),就連汴梁地區積雪都超過兩米,更北端的遼朝轄區及女真部族生活的地帶隻怕更為可怕。女真部族“今貧者不能自活,賣妻子以償債”(《金史·卷2》),日子隻看是要過不下去了。其時,遼朝又因完顔阿骨打即位未告知遼朝一事與女真部族有了嫌隙,最終在1115年左右,完顔阿骨打正式起兵反遼。

連滅遼宋兩帝國,女真滿萬不可敵,金軍強大的秘密在哪裡?

▲完顔阿骨打

反是反了,女真人的初始目标也很明确——即推翻遼朝的統治,但是該怎麼做又是另一個問題。南宋的著名将領吳璘曾言:“金人有四長……曰騎兵,曰堅忍,曰重甲,曰弓矢”(《宋史·卷366》),其中騎兵是最為核心的一點(王曾瑜《金朝軍制》)。由于女真部族早期以遊牧漁獵為生,是以在馬術與箭術上也有獨到之處。張棣曾對金軍進行評價,曰:“虜人無他技,所喜者莫過于田獵”,故而“用兵專尚騎”(《三朝北盟會編·卷24》)。

連滅遼宋兩帝國,女真滿萬不可敵,金軍強大的秘密在哪裡?

▲北宋西軍統帥吳玠與吳璘

是以完顔阿骨打起事以後,就打起了遼朝養馬地的主意,又與鞑靼諸部進行戰馬貿易,在這些操作以後,“金人鐵騎,動以萬數”(李綱《乞括馬劄子》)。爾後女真在覆滅遼朝以後,南下汴梁一路是河北的平原,“騎兵馳突,四通八達,步人不能抗”(《曆代名臣奏議·卷90》)。

連滅遼宋兩帝國,女真滿萬不可敵,金軍強大的秘密在哪裡?

但若是僅僅将金軍的勝利歸結于戰馬,結論又過于簡單。早期金軍的強悍還在于重甲與弓矢。在弓矢上,金軍常用一種七鬥弓,但一般在50步以内方才射擊,“箭簇至六、七寸,形如鑿,入辄不可出”(《三朝北盟會編·卷3》),似乎專門用于近距離破甲。宋将趙立趕赴楚州進行救援時曾經中箭,“中箭簇,入舌下,堅不可取,命醫以鐵箍破齒,鑿骨鈕去,移日扔出,流血盈襟”(《揮塵錄》),端得吓人。

連滅遼宋兩帝國,女真滿萬不可敵,金軍強大的秘密在哪裡?

▲完顔阿骨打的影視形象與破甲箭相對,金軍裝備了相當精良的重甲。宋沈琯給李綱信中指出:“金賊兜鍪極堅,止露兩目,槍箭所不能入。”(《三朝北盟會編·卷30》)女真騎兵與戰馬皆覆甲,武器除了弓以外還有作為近身武器的八棱棍棒或戰刀。為了友善在馬上作戰,騎兵一般隻着半身甲;部分重裝騎兵則會覆全身甲,在攻城之時這些重裝騎兵便會充目前鋒,以鐵鈎及皮索相連,三人為伍組成拒馬子。而除女真部族以外的漢兵及其他民族兵員,“皆不帶甲,弓矢或有或無”,武器也僅僅是“旋斫道傍木,執之為兵”。(《三朝北盟會編·卷99》)

連滅遼宋兩帝國,女真滿萬不可敵,金軍強大的秘密在哪裡?

為了保持作戰能力,女真騎兵一般會有兩匹馬交替使用,并且騎兵在進行一個回合的交戰之後,會利用其機動性退出戰鬥,與預備隊交換位置,在重整隊伍後再度沖鋒。由于有副馬作為備用,戰馬體力的損耗并不太大,故而金軍“用兵多用銳陣,一陣退,複一陣來,每一陣重如一陣”(《雲麓漫鈔·卷4》),以此來消磨敵人的體力。這種作戰方式使得遼朝與西夏都極為頭痛,更何況是缺馬的宋朝。而遼、夏雖然并不缺馬,但卻無金軍的這種銳氣。

連滅遼宋兩帝國,女真滿萬不可敵,金軍強大的秘密在哪裡?

管理也同樣影響了這幾支軍隊的戰鬥力。金軍的主力是由女真部族組成的騎兵團,原本女真部族便因為艱苦的環境而善于騎射,監管壓力很小,于是軍隊的作戰能力得以保持。但是已經相對安逸的宋朝及遼朝卻也因為失去了戰争壓力,而擴大的國家規模與軍隊規模又使得監管變得困難,故而軍隊之中出現了大規模的腐敗化問題。

連滅遼宋兩帝國,女真滿萬不可敵,金軍強大的秘密在哪裡?

▲李綱畫像

自從澶淵之盟訂立以後,北宋河北戰區軍備懈怠,被李綱稱為膏粱子弟的避難之所,軍隊終日飲酒為樂,城防器械也不加修繕。士兵的甲胄“止(有)前後掩心,(而無)副膊,有皮笠子,而無兜鍪”(《三朝北盟會編·卷176》,“衣甲皆軟脆,不足當矢石”(《曆代名臣奏議·田況上兵防十四事疏》),宋軍在裝備上差了金軍主力一大截。

連滅遼宋兩帝國,女真滿萬不可敵,金軍強大的秘密在哪裡?

▲金軍甲胄

軍隊的腐敗化大大降低了河北方面軍的作戰能力,故而“自金人犯邊以來,百戰百敗,非止百戰百敗,往往望風奔潰,不暇交鋒者”(《曆代名臣奏議·卷90》)。在靖康之難發生時又恰逢寒冬,自1126年冬季起,“大雪,盈三尺不止,……天寒甚,地冰如鏡,行者不能定立”(《宋史·卷62》),宋軍甚至有踏破冰凍的湖面摔入水底的例子。這種極端寒冷的天氣對于金人來說早是習以為常,而對于這些不習武藝悠閑度日的宋軍來說便是災難。也正是這種種的巧合與必然,造就了早期金軍的不敗神話。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明月照秃貓,任何媒體或者公衆号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将追究法律責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