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所謂“主婦”或者是“家庭主婦”,原本指的是那些沒有工作、專門在家中負責家務或者是子女養育的女性,其實在這樣的稱呼背後,也展現出了人們對于早先女性的地位的一種看法。
似乎作為一個妻子,隻需要在家裡做好“後勤工作”就可以了,至于有沒有收入和職業都不重要。
當然,随着社會的發展與人們觀念的變化,“主婦”一類的稱呼已經消失很久了,與幾十年前相比,幾乎已經沒有人會這樣去稱呼一個妻子了,最多是會叫“全職太太”之類的,更多的是對這種情況心照不宣。

那麼在當今社會之中,作為一個女性,究竟在婚姻當中應當有怎樣的社會角色?作為妻子又怎樣在自我價值與家庭地位之間尋求一種平衡呢?我們不妨先來看一些資料。
全職主婦的占比與社會變遷
《中國全職太太生活調查報告》是一個關于我國婚姻當中,妻子在婚後選擇成為“全職太太”與否的調查。
從這個報告的資料結果顯示出,現如今在我國有超過四分之一的已婚女性選擇做了全職太太,占比已經達到了26%。
這一資料不知道有沒有使你感到震驚。相比于傳統觀念當中的夫妻關系以及家庭關系的視角,中國文化其實在很長一段時間當中都對于女性的社會地位以及角色有着一些較為“保守”的看法。
尤其是時至今日,仍然有一些地區會存在“重男輕女”等思想觀念,原因就是在這些觀念之中,女性即便是長大成年,之後也會走“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這樣的必經之路,仿佛女兒就是為了“給别人家生”的,其實這種觀點過于片面了。
婚姻是兩個人的,家庭同樣也是供兩個人生存的機關,之是以之前的那種糟粕會存在,是因為儒家傳統影響的傳統文化當中,“父-子”作為社會關系、家庭關系甚至是倫理上的一個主軸,深刻的影響了人們的生活。
而一路從農業社會走來的中國人,習慣了“男耕女織”的社會分工形式,女性自然是會對于男性,尤其是對自己的丈夫産生一種依賴。
盡管社會發展迅速,但是人們的思想觀念勢必難以如此“同步”地跟随社會發展的步伐,是以在任何時代,總是會存在一些較為滞後的思想觀念甚至是社會文化,這都是難以避免的。
比如說在“全職太太”這一問題上,與之相對的就是現如今女性地位的提升以及她們自我意識的完善,伴随着女性的生活環境、受教育水準的提升,愈發多的女性已經不會再滿足于成為男性的“附庸”,而是會勇敢地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人生。
然而,社會當中卻依然還是有許多女性選擇成為全職太太,這又是為什麼呢?
“保姆型婚姻”與自我物化
我們不妨重新審視一下婚姻與家庭在當下社會之中的狀态,再與之前社會當中的情況做一個對比。
傳統社會當中,婚姻意味着“男大當婚、女大當嫁”,意味着“父母之命,媒妾之言”,“門當戶對”是婚姻的準則,簡而言之,傳統社會之中的婚姻對于結婚的雙方而言,其實是具有較大不确定性的,很多時候都是由上一輩人代為決定的。
等到了新中國成立之後,人們的觀念依舊還是比較傳統,自由戀愛興起的情況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之後才出現,在此之前,人們想要結婚,往往都是經人介紹或者家人包辦,而人們的擇偶标準也是比較符合當時社會主流價值觀的。
找丈夫的時候,對方應當是人品正直出衆、為人忠厚老實、社會關系簡單明朗;找妻子的标準,往往是外表落落大方、舉止談吐優雅、工作努力上進。
然而今天的婚姻,許多時候會折射出物質與經濟的色彩。
衆所周知,在二十一世紀之後,我國的綜合國力和經濟實力可謂是飛速發展,人們的生活同樣也是如此,原先難以想象的許多事情,在今天都成為了現實。
于是在婚姻之中,人們的擇偶标準開始悄然出現了變化:對方的人品、社會關系、工作态度等似乎已經不是最重要的了,反而是那些一眼可以看到的經濟實力、家庭階級以及資産狀況等成為了人們會去關注的點,當然,對于一部分“顔值黨”而言,對方的外貌才是最重要的。
是以在這樣的變化之下,“天價彩禮”、“房車阻攔”等現象屢見不鮮,甚至一些相處多年的情侶,也總是因為“門當戶對”條件難以達成而走散。
其實年輕人應當思考一下:當你在強調“不要物化女性”、“尊重女性價值”的時候,自己是否做到了這一點?
所謂彩禮或者是對方的經濟條件,自然會影響到之後兩人的生活品質,但是并不能借此衡量你自己的價值。舉個簡單的例子,難道以“天價彩禮”娶進門的妻子,就明碼标價值這麼多錢嗎?
許多女性在婚後選擇成為全職太太,一個是因為這種生活十分輕松,不用再辛苦工作去獲得收入,隻要在家裡舒舒服服地等着丈夫來養活就好了。殊不知,你用盡一生的奉獻也比不上一個保姆。
在這樣的生活當中,其自身的社會價值也會傾向于家庭與婚姻之中,屬于自己一個人的生活空間會愈發被擠壓。
并且常年保持這種生活狀态之後,兩人之間甚至家庭之間的沖突會愈發增加,原本就可憐的個人生活空間更是會少得可憐。
是以,對于年輕的女性而言,無論你結婚與否,對于婚後自己的生活以及地位,請你早早地進行規劃,不要成為沒有自己生活的“附庸”。你要相信,自我物化的“保姆式婚姻”沒有出路,正在摧毀你我,摧毀中國家庭。
- The End -
作者 | 湯米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Vogel, D. L., & Wester, S. R. (2003). To seek help or not to seek help: The risks of self-disclosure.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50(3), 351.
微信公衆号:第一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