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品讀|故鄉是人心發酵出的濃酒——讀《一路還鄉》

文/王立新

家鄉是自然的山水,如果沒有善于體會的心靈,我們就等于失去了家鄉。近日,著名湖湘作家黃耀紅教授的新書《一路還鄉》由漓江出版社出版,這部散文集,是以故鄉山水人文為題材的用心之作。

品讀|故鄉是人心發酵出的濃酒——讀《一路還鄉》

多年來,黃耀紅沉浸于家鄉山水生活與文化底蘊的配合性采撷,一時一處,一點一滴,有如樵夫砍柴,又似神農嘗草,把撿拾來的飽含人生感受和曆史文化深蘊的風景、風物,像撿拾貝殼一樣,都裝在對于“家鄉”的《日知錄》般的心懷裡。久而久之,便也如丘似山,琳琅滿目,光豔如珠了。

我不必在這篇短小的感想型文字裡,為他的“收藏”做展覽式陳列,隻想說一點由此誘發的對于人生的感想。

人生其實無論做什麼,隻要用心,且又持久,總能編織出豐碩的自我慰藉。

有心是用心的前提,用心則是培植有心的基礎和過程。心深心淺、心細心粗,姑且不論,隻要用它,心就會慢慢從腔子裡生長出來;有心如果不用,時間久了便會暗淡,習慣了以後,甚至還會丢失;有心而能用心,心就會由小變大,由窄變寬,由淺變深,由粗糙變精細。人會在用心的過程中,容涵環境,體會生活,感受變遷,覺察自己。心,既能夠至小無内,又可以至大無外,這是天地自然賦予它的本能。長了這顆心,知道它的妙用,不斷地使用它,不斷在使用中玩味它,心就會越來越明麗、越來越清澈。耀紅是有心人,初次見面時他便給了我這樣的印象;耀紅也是善于用心的人,相交一段之後,我又發現了這種“機密”。

真不是誇大其詞,能用心、善用心,确實是一個人最可寶貴的人生資質。耀紅用心很細,從文字裡就能看得出來:

“從老屋的門前擡頭北望,就見到那株高大的白果樹,那撐住一角雲天的白果樹。沒人能說出老樹的年歲,就連村裡最老的老人。”“斑鸠的唱詞,永遠這麼樸素、簡單、經典。它從《詩經》時代,一直唱到今天,唱到被沙沙細雨濡濕的早晨。”“多年之後,與紫蘇在城市裡重逢。其時,它們躺在菜市場的香蔥和韭菜之間無精打采,像一群淪落天涯的遊子。更可憐的是,它們也完全不再是當年的種性。那些紫蘇莖很壯、葉很大,一副空空洞洞的樣子,顔色雖是紫的,靈魂卻完全不再是當初。”

耀紅書寫家鄉這類純粹自然的事物,也書寫融涵在家鄉山水間的曆史人文。

“去年春,一個偶然的機會,我走進了張百熙的出生之地。沙坪鎮金霞村。金霞,與其說是一個地名,莫如說是一個意象。我想,那命名的靈感,是不是來自屋脊後的那些曙色和斜晖?”“松坡于雲南風生水起,令一個人坐立不安,此人就是袁世凱。”“沈從文,一個從邊城走向世界的‘人’,又何嘗不是一隻美麗的鳳凰。”“‘便覺眼前生意滿,東風吹水綠參差。’這就是吳老師的課堂。他從不被教參‘畫地為牢’,更不在一己之見裡‘固步自封’;他所看重的,永遠是平等對話中的每一個鮮活生命;他懷抱‘目中有人’的樸素理念,自覺地将國文課的重心由‘教’轉向‘學’。”

滿書都是此類的文字,把情感和理趣都用并不沉重的輕靈話語表達出來,使人讀了不累,甚至還能減輕疲勞。不過少一動念,便又感覺每一段輕松的文字背後,都多少有些擱不下的凝重。雖然形式上舉重若輕,但實質上是拈輕帶重的。

就說書名——《一路還鄉》吧,雖然看似輕巧,卻讓人無法真正如釋重負。

每個人都有現實上的故鄉,但每個人的精神,其實又都終無所歸。回到現實中的故鄉雖不困難,可精神的歸宿卻始終下落不明。就像李白詞所寫的一樣:

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玉階空伫立,宿鳥歸飛急。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

腳下可以踩到故鄉的土地,精神卻不知“何處是歸程”。我們從何而來?我們為何而來?我們向何處去?我們為什麼要到那裡去?要是想到這些問題,人生就像背着石頭趟水,能否走上對岸完全不可預期。無論活上多大一把年紀,對岸都一樣遙不可期。目标難期,可卻不能懈怠,何時懈怠了,何時就沉下去。是以,目标究竟在哪裡呢?這種問題還是不要無休止地糾纏下去,就像武松在景陽岡上遇見了老虎,“隻顧打!”完全想不起套路,平日習武的招式,在這種時候是派不上用場的,有用的隻是不能被吃掉的覺識。

如此說來,先不要管“我從哪裡來”,也不要問“我向何處去”,隻要背緊石頭頑強地走。雖然背着石頭走很累,但卻别想放下,這是沒辦法的,這石頭來時就已粘在我們的背上,卸掉的僥幸是根本不存在的。像武松“隻顧打”一樣隻顧走就好了。走着走着,便會發現,原來“歸程”就在腳下,堅持走下去,不管有多麼山險水惡,不論有多少長亭、短亭。到一短亭喝一口水,過一長亭唱一首歌。就算沉沒在沒有到達對岸的水裡,也還能留下一路的歌聲,在身後袅袅,在空中飄移。

路雖然走不完,但是歌是不能停歇的。這就是文學,這也是哲學,或許也正是耀紅教授《一路還鄉》的心之所緻。

【作者簡介】

王立新,思想史學者、深圳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曾在鳳凰網、央視百家講壇、湖南教育電視台、湖南人民廣播電台、衡陽石鼓書院大講壇、北京大學博雅講壇等媒體、場域,講授中國文化數百場。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