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血壓高,老年癡呆風險也高!高血壓患者增多,切勿習以為常

作者:上觀新聞

溫馨提示

寒冬正是高血壓的危險季

随着新一輪冷空氣來襲,氣溫驟降,刺激血管收縮,導緻血壓波動大,産生頭暈、頭痛、胸悶、乏力等症狀,同時,極易誘發心腦血管疾病。

悄無聲息的高血壓常常為人忽略,殊不知在成年人當中,約4個人就有一個是高血壓,而在25至34歲的年輕人群中,高血壓前期的比例也非常高。

血壓高,老年癡呆風險也高!高血壓患者增多,切勿習以為常

來看高血壓年輕化趨勢的驚心資料!

根據2018年發表的全國高血壓調查結果,我國18歲及以上年齡人群高血壓的患病約為27.9%。也就是說,約每4個成年人中就有一個是高血壓病患者。

我國18歲及以上成人中,血壓在130~139/80~89 mmHg範圍的人群占23.2%,主要為18~54歲的中青年。

在25~34歲人群中,血壓在130~139/80~89 mmHg範圍的人群達到26.7%。從1991至2015年3次全國性調查資料顯示,中青年處于高血壓前期的比例明顯增加。

1991年我國青少年高血壓患病率不足6%,到了2015年已經上升到近13%,這主要與超重、肥胖等因素密切相關。

高血壓到底是什麼?

首先,我們來了解什麼是高血壓。

大自然的河道寬窄不一,水流速度有快有慢。人的血管正如河道一般,承擔運輸血流的作用。當血管壁彈性發生變化,血流速度改變時,我們的血壓也會發生變化。

心髒收時縮血流對血管壁産生的壓力是“收縮壓”(俗稱高壓);心髒舒張時血流對血管壁産生的壓力是“舒張壓”(俗稱低壓)。

高血壓就是指體内流動的血液對血管壁的壓力高于正常情況下應有的壓力值。

高血壓常常來得靜悄悄,高血壓患者約有50%以上沒有任何症狀,隻是在例行檢查時發現,或因檢查其他疾病時發現。

血壓高,老年癡呆風險也高!高血壓患者增多,切勿習以為常

圖檔來源于網絡

有症狀的高血壓患者,通常症狀為頭暈、胸悶等症狀。當出現以上症狀時,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測量血壓,觀察血壓情況。是以,有條件的家庭可以家裡常備一個血壓計。

高血壓出現急症或亞急症時一般都有急性症狀,患者血壓通常≥200/120mmHg,常伴有劇烈頭痛;惡心、嘔吐;視物模糊;胸悶、心悸、煩躁不安,遇到這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高血壓有什麼危險?

首先,必須要強調高血壓是引起心腦血管疾病的“萬惡之源”。

如不重視自我管理,長期高血壓會導緻動脈粥樣硬化,損害心、腦、腎等重要髒器,引發冠心病、腦中風、腎功能衰竭等嚴重病變,甚至危及生命。

其次,高血壓還有一大風險,鮮少有人知曉。

那就是——高血壓還跟老年癡呆有着不同尋常的聯系。

老年癡呆也被稱為阿爾茨海默病,是一種起病隐匿,慢性進展的腦功能退化性疾病。65歲以上的老人逐漸出現記憶減退、行為異常、思維混亂、情緒失控等表現時,很可能患了阿爾茨海默病。但部分老年朋友或家屬會錯誤的認為,年紀大了就會記性差、變糊塗。衆多研究顯示,阿爾茨海默病不等同于生理性老化,更不是衰老的必然結果。

在記憶障礙門診就醫的很多患者都合并高血壓病。那麼,高血壓病和阿爾茨海默病之間存在怎樣的關系呢?

阿爾茨海默病的發病與遺傳和環境因素有關。高血壓并不是誘發阿爾茨海默病的直接原因,但卻是位“無聲的殺手”。它可以加速血管壁老化,極易引發腦部血管損傷,破壞神經-血管保護性調節機制,導緻神經元纖維纏結和老年斑形成,進而影響大腦認知功能,增加阿爾茨海默病的患病風險。

高血壓可通過規律服用降壓藥和健康的生活方式(科學飲食、戒煙戒酒、适當鍛煉)控制。

是以,從某種程度上講,良好的血壓控制可以防治或延緩阿爾茨海默病的發生和發展。

高血壓怎麼防?

如何将高血壓拒之門外?預防高血壓需要從改善生活方式,避免肥胖、高鹽飲食、吸煙飲酒等。

具體方法有:

1、保持健康的體重,超重和肥胖患者應減重;

2、多吃富含維生素C和鉀的新鮮水果、蔬菜,低鹽低脂低糖飲食,中青年人飲食喜好多糖,應更加注意;

3、進行運動和适當的體力勞動;

4、保持健康的心态,有效緩解壓力,避免精神緊張;

5、不要熬夜,特别是中青年人由于工作強度大、壓力大,經常熬夜至深夜需要引起重視。

要想将中青年高血壓的危害降低到最小程度,必須及早預防,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劃重點:中青年人更應該定期體檢,監測身體狀況。18歲及以上成人定期自我監測血壓,至少每年測量1次血壓。

專家特别提醒,秋冬季節,高血壓的風險加大,更應小心防範。

秋冬季節不要進行幅度大、強度大的運動,可以進行快走、慢跑等有氧運動。同樣需要注意均衡營養,補充蛋白質,戒煙限酒,低鹽飲食。

科普結束

醫生介紹

血壓高,老年癡呆風險也高!高血壓患者增多,切勿習以為常
血壓高,老年癡呆風險也高!高血壓患者增多,切勿習以為常
血壓高,老年癡呆風險也高!高血壓患者增多,切勿習以為常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