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工具到生态,百度App是如何建構搜尋護城河的?

“搜尋這個賽道從來不乏競争者,平均每兩年都有一個新的入局者,但百度始終保持80%以上的市場佔有率。”

百度APP總經理平曉黎在8月8日舉行的百度App産品溝通會上,揭示了百度搜尋甩開追随者的“秘密”——百度App不再是一個單純的搜尋工具,而是包含搜尋、資訊流、百家号、智能小程式等在内的移動生态。

從工具到生态,百度App是如何建構搜尋護城河的?

搜尋進化了。在這個過程中,百度不僅始終在連接配接人和資訊,也在向内容和服務延伸,并根據自己對搜尋的了解做出調整和改變,鞏固搜尋護城河。

根據前瞻産業研究院的資料顯示,今年6月,百度搜尋占據中國移動端搜尋引擎市場佔有率為84.6%。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百度依然跑在搜尋賽道的最前面,而那些追随者們則失去了節奏,紛紛掉隊。

從工具到生态,百度App是如何建構搜尋護城河的?

百度搜尋的護城河越來越深

在技術戰略理論中,技術S曲線是其中的中心環節。這一理論認為,技術的發展将以“S曲線”的形式螺旋上升。在技術發展的早期階段,性能提高的速度相對比較慢。随着人們對技術的了解逐漸加深,控制力逐漸加強,應用範圍更加廣泛,技術改進的速度将會不斷加快。

根據這一理論,搜尋的進化也将進入到“S曲線”的上升階段。如果說網際網路時代,搜尋框的發展已經到達天花闆,那麼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由搜尋框、資訊流、百家号、智能小程式等構成的移動生态将把搜尋賽道帶入到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産生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在于圍繞着搜尋的内因、外因都發生了變化

從工具到生态,百度App是如何建構搜尋護城河的?

首先,使用者的需求發生了變化。

在網際網路時代,使用者使用搜尋的目的很單純,就是為了搜尋資訊,即我們通常所說的“人找資訊”。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使用者開始适應個性化資訊流推送的形式被動消費内容,搜尋向“資訊找人”方向進化,再加上使用者主動搜尋時,不隻局限于搜尋資訊,還延伸至搜尋服務,于是就有了資訊流、百家号、智能小程式這樣的生态組合。

其次,網際網路生态發生了變化。

去中心化的移動網際網路,大量的優質内容都被“封裝”在一個個獨立的App内,阻斷了内容和服務的觸達,無法為使用者提供完整的閉環體驗,搜尋巨頭需要用自建内容生态的方式來應對“資訊孤島”這樣的變化。這裡所說的内容生态,既包括以資訊資訊為主的百家号,也包括提供服務的小程式。

最後,驅動搜尋的技術和能力發生了變化。

正如本文開頭所述,搜尋技術的進化一刻也沒停止,隻是我們現在所說的搜尋技術并不隻局限于搜尋引擎技術,而是通過AI技術的賦能,創新搜尋産品形式,讓使用者獲得更好的搜尋體驗。此像目前炒得火熱的識圖搜尋、語音搜尋等都是在AI技術驅動下的創新。

搜尋生态化的趨勢已經明朗,但并不是每一個搜尋賽道的玩家都可以像百度搜尋一樣建構起移動生态“護城河”。

使用者需求和外部生态環境變化任何一家搜尋公司都能掌握,但能否根據這些變化做出應對則非常考驗搜尋公司在主業“搜尋”之外的能力。我們看到,雖然資訊流、百家号、智能小程式等都在百度移動生态之内,但将它們拎出移動生态,一個個也能獨立生存,自身也有生态支援。像百家号目前已有超200萬的内容創作者,頭部媒體覆寫100%;百度智能小程式月活已達到2.5億,入駐小程式數量突破15萬個。

從工具到生态,百度App是如何建構搜尋護城河的?

這也意味着移動生态的背後需要強大的資源支援,就目前看來,具有如此能量和能力的搜尋玩家不多,也正是基于這樣的優勢,更加确定了百度搜尋的競争身位,掉隊的玩家要想重回賽道,需要付出的代價難以計算。

做資訊流易,做搜尋難

或許有人會有疑問,搜尋不就是搜尋框嗎?資訊流、小程式這些能被歸屬到搜尋的範疇嗎?如果我們從搜尋的本質去思考這個問題,可以發現,無論是搜尋框,還是資訊流,或是小程式,解決的都是人與資訊、人與服務連接配接的問題。

對于使用者來說,無論使用的是哪種産品,其最終結果都是擷取了資訊和服務,隻是擷取的方式和過程有所差異,以前我們常用的是“人找資訊(服務)”,現在更多的是“資訊(服務)找人”,雖然方式各有不同,但“搜尋”的核心始終沒有偏離。

但如百度App總經理平曉黎所言,從搜尋到資訊流易,但從資訊流到搜尋難!

首先,搜尋和資訊流滿足使用者需求路徑的承接難易不同。搜尋是使用者帶着明确需求而來,使用者在搜尋框中輸入的内容表達了真實需求,是具體的,當把使用者在搜尋時需求轉接到資訊流中,可以更好的給使用者推薦出感興趣的内容。

然而,使用者浏覽資訊流的需求是不明确的,是一種更泛的需求,從更具體到更泛需求的發散,是比較自然可以承接的,但反過來看,資訊流對搜尋的幫助卻不太大。

其次,搜尋和資訊流在資訊的檢索和給使用者傳回結果的技術邏輯有難易差别。以搜尋框為核心的推薦系統,搜尋和點選記錄是一種不可解釋的隐性特征,基于模糊特征做相關的推薦;以資訊流為核心的内容分發則是把搜尋映射到更精确的興趣點,再基于興趣點進行推薦。

是以,搜尋面臨的是上千億的網頁和内容庫,内容結構複雜多樣。資訊流是興趣閱讀,從十萬到百萬級别的庫裡為使用者推薦内容,并且内容結構相對标準化。這兩者所處理的内容量就不在一個級别。

是以,搜尋處理的問題更為複雜,延展性也更強。這也決定了百度搜尋在生态進化是有天然優勢的。不同的産品可以基于搜尋,滿足使用者對資訊和服務的不同需求,進而在廣義“搜尋”概念下,搜尋由單純的搜尋框進化成立體式的移動生态。

在這一趨勢的把握上,百度也走在了衆多玩家的前列。

早在2011年,百度就推出了百度App(原名掌上百度),布局移動搜尋。2016年先後推出資訊流和百家号,并在2017年正式确定了移動搜尋的“搜尋+資訊流”雙擎驅動戰略。至此百度搜尋形成了内容生産、内容分發和内容變現的移動生态閉環。

複制着在資訊流上的成功,百度又将連接配接服務的智能小程式納入移動搜尋生态。在百度的構想中,使用者搜尋相關内容,百度不但要呈現内容,還要延伸至與内容相關的服務,解決使用者的所有問題。因而百度進階副總裁沈抖不隻一次對外界表示:百度做智能小程式的第一個初衷就是要"打破花園圍牆",讓使用者在一個App上就可以完成不同的服務,無需跳轉。

遵循着這一思路,我們使用百度App時,雖然首屏依然是那個熟悉的搜尋框,但在搜尋框下,是由百家号為主體的資訊流,用搜尋框搜尋資訊時,不光會顯示資訊,還會顯示與資訊内容相關的小程式。

從工具到生态,百度App是如何建構搜尋護城河的?
從工具到生态,百度App是如何建構搜尋護城河的?

迄今為止,整個搜尋賽道也隻有百度完成了移動生态的搭建,百度搜尋也以此建構了在搜尋賽道中新的核心競争力。反觀百度搜尋的那些追随者們,無論是搜狗還是360,或是最近正式官宣要做搜尋的今日頭條,依然沒有跳出搜尋框的思維定式。

值得玩味的是,在網際網路時代,360的周鴻祎創辦了3721,今日頭條的張一鳴也曾入職旅遊搜尋網站酷訊,都有被百度搜尋框擊敗的經曆,進入移動網際網路時代,360和今日頭條對搜尋的了解還是停留在搜尋框上,而與之對應的是百度的移動搜尋生态,這場競争的結局也就可想而知了。

目前,百度App作為百度移動生态的綜合入口,其DAU已經突破了1.9億,與其他競争者遠遠的拉開了距離。根據艾瑞資料國内移動App指數(以月度獨立裝置數為統計口徑)顯示,今年6月,百度App是唯一進入前十榜單的搜尋産品。

搜尋再進化,形态多元化

既然是生态,那就具備持續進化的特征,搜尋也是如此。行業普遍預測,在未來的5G和物聯網時代,人和資訊的連接配接方式将産生颠覆性的變化,屆時,智能硬體将成為搜尋的一部分。在搜尋移動生态之上,多種搜尋形态将同生共存。

AIoT大生态下,搜尋将從搜尋框、小程式這類軟體類服務向直接的硬體服務進化。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可以簡單的界定兩類搜尋形态。

第一類,從百度App搜尋框裡搜資訊,搜尋的結果是資訊。或者從百度App搜尋框搜電影,使用者被電影内容打動,進而從搜尋結果中直接進入百度智能小程式買電影票,搜尋獲得的是延伸服務。

第二類,使用者對百度智能音箱下達調節空調溫度的指令,由智能音箱連接配接的智能硬體馬上響應,搜尋獲得的是最高階的跨硬體服務。

上文也提到,搜尋的結果是使用者擷取資訊或服務,其核心是資訊與人的再度融合,在5G和物聯網時代,“人找資訊”和“資訊找人”的應用場景跳出了電腦和手機,遷移到智能硬體上了。在新的場景中,人和資訊的身份發生了互換,人就是資訊,搜尋框隻是資訊服務的一個細小場景。目前正在風口的車聯網、智能家居、睡眠監測等都可視為智能硬體融入搜尋移動生态的雛形。與此同時,語音互動次數多,百度搜尋在語音搜尋、語音識别的技術上的護城河越深。

重重優勢的疊加,使得百度搜尋在持續進化的過程中始終能夠保持領跑,可以預計,在未來的5G和物聯網時代,百度依然有足夠的競争力與“友商”們拉開身位差距。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