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人和機器人的未來

我對機器人最早的認知是來源于年幼時候看過的一些卡通片,諸如:變形金剛、鐵壁阿童木等。那個時候僅僅覺的機器人很厲害,上天入地無所不能,并沒有太多其他的想法。直到長大後看過斯皮爾伯格的電影《人工智能》,心裡才隐約有些糾葛。昨天,有幸受邀參加百度The Big talk第五期《機器人的未來》,聽到來自MIT電腦與人工智能中心主任Daniela Rus 丹妮拉·魯斯及康奈爾大學創意機器人實驗室主任Hod Lipson 胡迪·利普森和百度技術副總裁王海峰三位人工智能領域的頂級專家分享的關于機器人的一些見解,心中的那些糾葛竟然逐漸趨于明朗……

人會堅定地發展機器人

盡管目前投入應用的機器人都還處于初級階段,人工智能還相差很遠,但已經有一些機器人威脅論被相繼提出,認為未來人類可能會面臨機器人的威脅。當然,這些質疑和目前機器人在制造、科研、軍工、家庭生活等領域所起到的巨大作用相比,已顯的微不足道。在我國,機器人被按照應用環境分為兩類:工業機器人和特種機器人。工業機器人我們可能接觸的不多,它主要被用于一些工業生産線上,例如:多關節機械臂、多自由度機器人等;特種機器人則包括服務機器人、水下機器人、娛樂機器人等,例如我們現在常見的空中機器人即是空中無人機,目前無人機已被廣泛用于農業、軍事領域。機器人的應用,尤其是在工業生産線上的機器人,它起到的作用不僅僅是解放了人類的雙手,而是直接提高了工業生産效率和精準度。

在富士康的生産線上,就有近30萬台機器人在不分晝夜的忙碌着,這個數量在3年後将會達到100萬台。據富士康相關人員介紹,大部分機器人都被用在不适宜人工工作和一些工序重複操作較多比較枯燥的環境下,像噴塗、焊接、裝配等工序上,大部分都是由機器人來完成。當然郭台銘也有自己的一本賬,一台機器人可以7X24小時來工作,如果人工來做,最低需要三名勞工來完成,三名勞工的用工成本在10萬以上,而一台機器人的成本還不到10萬。這就是富士康“機器人計劃”的出發點,機器人比人類更快、更準确、更高效、成本也更低……單單從經濟效益上講,我相信,人類肯定會堅定地發展機器人。

未來,機器人會不會成為威脅?

其實在百度The Big talk第五期《機器人的未來》的讨論環節中提到一個問題,就是機器人到底是可控不可控的問題。在這個問題上,王海峰和Daniela Rus的觀點比較一緻,認為機器人是可以控制的,而Hod Lipson則表示的不怎麼樂觀,他表示正如現在的網際網路一樣,我們盡管創造了它,卻無法真正的控制它。那麼,機器人到底會不會成為威脅?

其實在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牽扯到一個很深的哲學問題。在人類世界,為什麼會有戰争、殺戮、糾紛、分歧?可能很多人覺的是思想在作怪,是金錢利益的驅使,各種觀點不一而足。那麼到底什麼才是“萬惡之源”?邊瓊認為金錢并不是“萬惡之源”,“金錢本身無罪,有罪的是濫用金錢的人”,“人的貪婪與邪欲才是真正的邪惡源頭!”。筆者深以為是,欲才是萬惡之源!是貪婪與邪欲造成的人類貧富、階級的分化,價值觀、思想觀的不同,也是一切戰争、殺戮、糾紛、分歧的根源。

那麼,機器人的欲又是什麼?它是否會有貪婪與邪欲?隻有回答了這些問題,才能回答,未來,機器人會不會成為威脅?

未來,人類最大的威脅還是人類自己

劍,對人有沒有威脅?一把無主之劍自然對人沒有任何威脅,但一旦被人握在手中就成了傷人利器。同樣,機器人也是如此,對人類是否有威脅,還是要看站在機器人背後的人。人類可以賦予機器人人工智能,也能把自己的各種貪欲邪欲強加給機器人。例如今天的空中機器人——無人機,它既可以為重大災害預警,也可以為人類做高空拍攝,運送貨物;但同樣的是它也可以作為武器投放炸彈成為大殺器。

1,機器人不應傷害人類;

2,機器人應遵守人類的指令,與第一條違背的指令除外;

3,機器人應能保護自己,與第一條相抵觸者除外。

在1940年科幻作家阿西莫提出的“機器人三原則”顯然在現實中并沒有得到有效的貫徹,機器人,是作為工具助力人類發展進步,還是被當作武器用來消滅人類,決定權似乎并不在機器人,而是機器人背後站着的人。人類未來面臨的最大威脅并不是機器人,而是人類自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