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曆史“最熱夏天”:乾隆八年到底有多熱?看乾隆的55字聖旨就了然

今年夏季可謂熱辣十足,如今已經到了中伏時節,氣溫炎熱的程度可想而知。現代人避暑可謂花樣百出,吹空調、電風扇、吃冷飲、穿薄衣等,不勝枚舉。

那古代夏天熱不熱呢?實際上早在兩百多年前的乾隆時期,就曾出現過号稱“最熱夏天”的高溫記錄。

第一、《浮山縣志》關于“最熱夏天”的記錄

乾隆八年,本來是一個平淡無奇的年份,但是卻因“最熱夏天”的出現,被載入了《浮山縣志》中。

據記載在這一年的夏季,由于平均氣溫高達40℃,再加上普通老百姓避暑條件有限,是以在道路上行走的老百姓,有很多人皆因高溫而亡。

曆史“最熱夏天”:乾隆八年到底有多熱?看乾隆的55字聖旨就了然

尤其是浮山人,更是因為無法忍受高溫天氣,而出現了大批死亡的現象,是以才會被記錄于《浮山縣志》中。

清朝時期的浮山地屬山西臨汾市,除了當地熱死者衆多之外,在京城做買賣的浮山人,也有很多被熱死。

根據曆史學家謹慎推算,公元1743年7月20日--25日,這六天的平均氣溫高達40℃,尤其是7月25日氣溫更是達到了44.4。

這個溫度也是時至今日夏季最高氣溫,可以說乾隆八年的那個夏天,簡直就像一場浩劫一樣,熱死了大約幾萬人之多。

曆史“最熱夏天”:乾隆八年到底有多熱?看乾隆的55字聖旨就了然

這一點可以從民國時期的《高邑縣志》中,找到與其相對應的文字記載:

“五月二十八到六月初六,天氣熱的難以忍受,牆壁上碰一下都跟火一樣燙,太陽特别毒,很多人都熱的渴死了。”

農曆時間正對應公曆時間,是以乾隆八年“最熱夏天”,讓人們感受到了高溫天氣對生命的威脅,那麼乾隆八年到底有多熱呢?

第二、乾隆诏書中的“最熱夏天”

乾隆八年即公元1743年, 32歲的乾隆皇帝,下達了一紙55字聖旨:

“谕、京師自五月杪以來。天氣亢旱。且溽暑炎蒸。甚于往歲。明細上天垂象以示儆。朕夙夜憂惕。莫釋于懷。皆因朕躬之阙失,或用人行政之失宜。”說的是從五月開始,京師一帶天氣比以往更熱,我日思夜想,或許是我的錯,沒有辦好政事。

曆史“最熱夏天”:乾隆八年到底有多熱?看乾隆的55字聖旨就了然

“且溽暑炎蒸,甚于往歲”九個字,就足以證明“最熱夏天”絕非謠傳。而且乾隆八年夏季的高溫現象,要比過去的很多年份都要熱。

從诏書的大概意思來看,說的是皇宮内有很多工具可以降暑,但是老百姓們又該怎麼辦呢?這位年輕自負的皇帝,将高溫天氣導緻的災難,怪罪在了自己的頭上。

僅從這一點就足以看出,當時的氣溫絕對高的離譜。否則老百姓也不會因為暑熱而死,是以有很多史學家都認為,乾隆八年,有可能是史上最熱的一年。

曆史“最熱夏天”:乾隆八年到底有多熱?看乾隆的55字聖旨就了然

第三、清朝老百姓如何降暑

乾隆皇帝可以躲在皇宮内,享受着古代空調即“冰鑒”的冷氣,同時還可以享用冰塊鎮的水果、冰酒。

再不濟還有宮女為他扇扇子,那麼普通老百姓該如何降暑呢?事實上,他們雖然無法享受到“冰鑒”的待遇,但是也可以用冰,降低高溫天氣的危害。

在北方冬季河流結冰之後,就會有專門的鑿冰人去開鑿冰塊,這些冰塊會被儲存在冰窖中,夏天的時候拿出來用。

據史料記載,北京周邊有十八座大型冰窖, 夏季的時候可以供皇親、貴族使用。這些冰塊會被放入“冰鑒”中,然後就會散發出類似空調的冷氣。

曆史“最熱夏天”:乾隆八年到底有多熱?看乾隆的55字聖旨就了然

當然如果想要屋子裡面更涼快,就需要讓仆人用扇子對着“冰鑒”扇風。可以“冰鑒”的數量越多屋内就會越涼快。

而普通老百姓由于用不起冰塊,是以隻能用冰涼的井水沖澡。或者将水果放入籃子後送入水井中,這樣其實也可以起到冰鎮的效果。

還有一種方法就是睡“龍皮”,這種東西是傳說中的稀世珍寶,隻有皇帝及其妃子、兒女才能享用。

據說“龍皮”在夏日到來之後,需要先浸水才能寒氣逼人,睡在“龍皮”上的人,就像躺在水床上一樣涼快。

曆史“最熱夏天”:乾隆八年到底有多熱?看乾隆的55字聖旨就了然

皇帝在夏季高溫難耐的時候,前往避暑山莊中躲避高溫,比如“承德避暑山莊”,就是清朝皇族的禦用行官。

到夏季的時候,由于山水萦繞,是以氣溫要比其他地方低一些。而老百姓則隻能躲在自家的茅草屋中,或者樹蔭之下乘涼避暑。

結 語

北方人在夏季天氣特别熱的時候,往往都會特别期待冬天的到來。相反在數九嚴寒的冬季,有希望夏季可以呼之即來。

事實上由于古代社會氣候比較反常,是以乾隆八年才會出現“最熱夏天”。由于當時的避暑條件有限,是以才會讓老百姓因熱而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