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历史“最热夏天”:乾隆八年到底有多热?看乾隆的55字圣旨就了然

今年夏季可谓热辣十足,如今已经到了中伏时节,气温炎热的程度可想而知。现代人避暑可谓花样百出,吹空调、电风扇、吃冷饮、穿薄衣等,不胜枚举。

那古代夏天热不热呢?实际上早在两百多年前的乾隆时期,就曾出现过号称“最热夏天”的高温记录。

第一、《浮山县志》关于“最热夏天”的记录

乾隆八年,本来是一个平淡无奇的年份,但是却因“最热夏天”的出现,被载入了《浮山县志》中。

据记载在这一年的夏季,由于平均气温高达40℃,再加上普通老百姓避暑条件有限,所以在道路上行走的老百姓,有很多人皆因高温而亡。

历史“最热夏天”:乾隆八年到底有多热?看乾隆的55字圣旨就了然

尤其是浮山人,更是因为无法忍受高温天气,而出现了大批死亡的现象,所以才会被记录于《浮山县志》中。

清朝时期的浮山地属山西临汾市,除了当地热死者众多之外,在京城做买卖的浮山人,也有很多被热死。

根据历史学家谨慎推算,公元1743年7月20日--25日,这六天的平均气温高达40℃,尤其是7月25日气温更是达到了44.4。

这个温度也是时至今日夏季最高气温,可以说乾隆八年的那个夏天,简直就像一场浩劫一样,热死了大约几万人之多。

历史“最热夏天”:乾隆八年到底有多热?看乾隆的55字圣旨就了然

这一点可以从民国时期的《高邑县志》中,找到与其相对应的文字记载:

“五月二十八到六月初六,天气热的难以忍受,墙壁上碰一下都跟火一样烫,太阳特别毒,很多人都热的渴死了。”

农历时间正对应公历时间,所以乾隆八年“最热夏天”,让人们感受到了高温天气对生命的威胁,那么乾隆八年到底有多热呢?

第二、乾隆诏书中的“最热夏天”

乾隆八年即公元1743年, 32岁的乾隆皇帝,下达了一纸55字圣旨:

“谕、京师自五月杪以来。天气亢旱。且溽暑炎蒸。甚于往岁。明细上天垂象以示儆。朕夙夜忧惕。莫释于怀。皆因朕躬之阙失,或用人行政之失宜。”说的是从五月开始,京师一带天气比以往更热,我日思夜想,或许是我的错,没有办好政事。

历史“最热夏天”:乾隆八年到底有多热?看乾隆的55字圣旨就了然

“且溽暑炎蒸,甚于往岁”九个字,就足以证实“最热夏天”绝非谣传。而且乾隆八年夏季的高温现象,要比过去的很多年份都要热。

从诏书的大概意思来看,说的是皇宫内有很多工具可以降暑,但是老百姓们又该怎么办呢?这位年轻自负的皇帝,将高温天气导致的灾难,怪罪在了自己的头上。

仅从这一点就足以看出,当时的气温绝对高的离谱。否则老百姓也不会因为暑热而死,所以有很多史学家都认为,乾隆八年,有可能是史上最热的一年。

历史“最热夏天”:乾隆八年到底有多热?看乾隆的55字圣旨就了然

第三、清朝老百姓如何降暑

乾隆皇帝可以躲在皇宫内,享受着古代空调即“冰鉴”的冷气,同时还可以享用冰块镇的水果、冰酒。

再不济还有宫女为他扇扇子,那么普通老百姓该如何降暑呢?事实上,他们虽然无法享受到“冰鉴”的待遇,但是也可以用冰,降低高温天气的危害。

在北方冬季河流结冰之后,就会有专门的凿冰人去开凿冰块,这些冰块会被储存在冰窖中,夏天的时候拿出来用。

据史料记载,北京周边有十八座大型冰窖, 夏季的时候可以供皇亲、贵族使用。这些冰块会被放入“冰鉴”中,然后就会散发出类似空调的冷气。

历史“最热夏天”:乾隆八年到底有多热?看乾隆的55字圣旨就了然

当然如果想要屋子里面更凉快,就需要让仆人用扇子对着“冰鉴”扇风。可以“冰鉴”的数量越多屋内就会越凉快。

而普通老百姓由于用不起冰块,所以只能用冰凉的井水冲澡。或者将水果放入篮子后送入水井中,这样其实也可以起到冰镇的效果。

还有一种方法就是睡“龙皮”,这种东西是传说中的稀世珍宝,只有皇帝及其妃子、儿女才能享用。

据说“龙皮”在夏日到来之后,需要先浸水才能寒气逼人,睡在“龙皮”上的人,就像躺在水床上一样凉快。

历史“最热夏天”:乾隆八年到底有多热?看乾隆的55字圣旨就了然

皇帝在夏季高温难耐的时候,前往避暑山庄中躲避高温,比如“承德避暑山庄”,就是清朝皇族的御用行官。

到夏季的时候,由于山水萦绕,所以气温要比其他地方低一些。而老百姓则只能躲在自家的茅草屋中,或者树荫之下乘凉避暑。

结 语

北方人在夏季天气特别热的时候,往往都会特别期待冬天的到来。相反在数九严寒的冬季,有希望夏季可以呼之即来。

事实上由于古代社会气候比较反常,所以乾隆八年才会出现“最热夏天”。由于当时的避暑条件有限,所以才会让老百姓因热而亡。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