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徐向前評傳06/世間多少不平事,隻有心平事事平

徐向前十歲入學,在舊私塾和新學校之間輾轉讀至十四歲,因家境越來越差,已無力供倆男孩讀書,父母決定,留大兒子繼續讀書,徐向前回家幹活。

在回憶錄中,說到這裡,徐帥加了一句:

這時我還不滿十五歲。

人在回憶往事時,身心情感往往也随之回到彼時彼境,當時對自己有觸動的,情緒上還是會有所表現。

徐帥這一句,你細品,其實是有情緒的。

一個十四歲的孩子而已,不争不鬧已經很不容易了,你不能指望他心甘情願一點情緒沒有。

争寵奪愛,這在孩子們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争強好勝,也是男孩子的天性。

兄弟倆去拾糞時,徐向前都趕在哥哥之前起床出門;哥哥起的晚,沒拾到糞,想讓他分一半,他也堅決拒絕。

而現在,他無能為力,争無可争。

面對這種不平,徐向前雖然懂事、克制,雖然從小就背《布谷章》,但一個十四歲的男孩,他還不知道怎麼去排解消化。

是以,當随着思緒回到當時情境時,内心還是會泛起同樣的情緒。就像你想起吃過的酸,嘴裡還是會流口水一樣。

在徐向前的角度看,當然是不公平。

那怎麼才能公平呢?隻能二選一,怎麼才能公平呢?你去讀書,對方下來,這就公平了?

好像也不行。

何況,按中國人的傳統,當然長子長孫更重要。

二選一,隻能你下。

這就是最合理的安排。

從小到大,也是哥哥更受寵愛,處處都是有些不一樣的。你起的再早,拾的糞再多也不行。

這種跟長子之間的對此,如果兄弟多,還稍微好點,就他特殊嘛,咱們都一樣,但隻有倆,一個他,一個你,這種對比就鮮明而強烈了。

這種心裡的不平衡,糾結又無處發洩,隻能迫使你在糾結難解中慢慢與這個世界達成和解。

如果你還沒有降伏此心,還在還有糾結,那就再來一次。加加碼。

(從右至左:徐向前的父親、母親、哥哥徐受謙)

辍學的徐向前繼續在家幹活。

徐秀才雖不得已犧牲了小兒子的“前途”,但并不甘心讓兒子務農,而是打算讓兒子學點手藝。

怎麼也是讀書人,雖落魄至此,但隐隐總有些不甘,大概在一種自己都沒有意識到的不甘心中,徐秀才否決了木匠等手藝,決定讓兒子去一家“書店”學徒。

畢竟還是守着書,就像被趕出廟的和尚還是守着木魚,看似還俗,但心裡還是系念着佛祖。

對此徐向前也很高興,想象着坐擁書城的情景,這多少也沖淡了一些背離“斯文”的遺憾吧。

在家這段時間,為了買書,一向懂事的徐向前曾“铤而走險”,私自拿母親的首飾去典當。

這下好了,天天被數不清的書包圍着。

但像所有對未知抱有美好幻想的人一樣,徐向前見到這家所謂書店時,也頗為失望。

說是書店,其實是一個雜貨鋪,“”門面小的可憐”,因為也賣書,不同于一般雜貨鋪,是以成為“書店”。加上新來的徐向前,也就倆夥計。

但沒辦法,既來之,則安之,徐向前開始了他當牛做馬的學徒生涯。

舊社會的學徒一般學徒三年,有兩年半都是做勤雜苦力。

一般對學徒的規矩是“活着不下工,死了不埋墳,投河、跳井與東家無關”。由此可以想見其大緻情形。

徐向前也是,天不亮就起床,從掃院子挑水開始,一天忙個不停,晚上睡覺也睡不了整覺,得起來給牲口加料。

這其中還包括給東家倒尿壺,而且手腳要清,不能驚動東家。

還包括磨面。磨面工請假,就由徐向前頂替。兩頭牲口輪班上,但徐向前隻能一人頂到底。

這是做學徒的一般情形,都這樣,當牛做馬,受盡壓迫,說起來也沒什麼,但在這家小店裡情形又不一樣。

一共倆夥計,但大夥計是東家的内弟。

也就是說,這大夥計名為夥計,實際上相當于走親戚。假如店主怕老婆,這大夥計可能比東家還厲害。

雖然徐向前跟東家也有點關系——東家是徐向前大姐夫的表哥——但這關系就差遠了。本來八竿子打不着,也就是面上有個意思,加上是跟這位大夥計比,那就可以忽略不計了。

這種情況下,大部分活當然都是徐向前來幹,而且,徐向前不僅要受東家的管束,還得受這個大夥計的管束。

你要真是走親戚也行,你還有個“夥計”的名分,就是夥計。同為夥計,這差距怎麼這麼大呢!

還是那話,如果是大店,人多,倒是無所謂,就他特殊嘛,但隻有倆人,對比強烈而鮮明。

徐帥回憶這段學徒生涯時,認為這也是上學,而且受到的教育比正規學校裡要深刻、實際的多。

這種教育當然包括很多方面,但這個小店特殊的人際結構一定是其中不可忽略的一項。

不管徐帥自己有沒有意識到,一種特别的、強烈的人際關系結構,一種被差別對待的不公平,都會對一個人的内心産生重要影響。

同樣,你還沒有辦法,人家關系就是比你近。

在一般的觀念裡,如果将自己的内弟跟一個八竿子打不着的遠房親戚一視同仁,反而讓人覺得這東家不通情理。

就是這樣,就是不公平,而且,不公平的這麼合情合理,這麼讓人無話可說。

這種情況,如果不能打理好自己的内心,不能接受,那就待不下去。

待不下去可以另找事做,但一種失敗的人生體驗将始終追随你,并成為一種習慣。

處處有不平,有了這一次拂袖而去的潇灑,以後也将處處潇灑。

徐向前堅持了下來,并且不怨天不尤人,埋頭苦幹。

這種态度,加上其本分又機靈,讓他赢得了提前站櫃台的機會,這種過程帶來的經驗,也将伴随其以後的人生。

如果說在退學時感受到的不公平還有些想不通的話,那這段學徒生活中的磨砺應該讓徐向前學會了如何打理自己的内心。

環境不同了,一個陌生的社會環境中;年齡也大了,對人情世故有了更多的了解;還有其天生的性格。各種因素,這時候的徐向前,對這種“人間不平”應該有了比較成熟的了解。

相比于身體的磨砺,相比于忙碌中“搶時間”看的許多書,這種内心的變化是更重要的收獲。

人世間的事本就橫看成嶺側成峰,一個人囿于自己的角度,當然有許多不平。不平是常态,這個改變不了,但你自己的心态可以改變。

此心放平,處處坦途,此心不平,步步艱危。

在徐帥其後的一生中,這話将被反複證明。

徐向前評傳06/世間多少不平事,隻有心平事事平

(紅四方面軍總指揮徐向前)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