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高手在民間】戴志強:把“非遺”做成産業

宅心仁厚,疊逢奇緣——戴志強的師傅,既有處江湖之遠的清宮造辦處傳人,也有居殿堂之高的清華大學藝術學院金屬工藝系教授。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為紀念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戴志強受中央軍委委托制作的“飲水思源”紀念銀杯,被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永久收藏、入選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紀錄。

作為山西省“非遺”傳承人,戴志強把銀器制作“非遺”項目做成産業,産品打入民族品牌、上海百年老字号“老鳳祥”。

【高手在民間】戴志強:把“非遺”做成産業

戴志強,1975年生,繁峙縣星河銀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山西省工藝美術大師、“三晉英才”拔尖骨幹人才。“星河銀器”均以999純銀手工打造,融雕刻、繪畫、書法于一體,造型典雅别緻,雕工變化萬千。十大類、近百種産品包括牡丹富貴瓶、團龍鳳酒具、敞口花瓶、工藝盤、銀火鍋、純銀曼紮(藏傳佛教常用法器)、大龍元寶、銀如意、手把茶壺、日式歐式酒具、筆洗……設計精妙、工藝高超,玲珑剔透、雍榮華貴。既有實用價值,更具收藏、增值空間。

﹁試水﹂開金店

繁峙曆史上就是産金、銀大縣,唐、宋時即采礦冶煉金銀,繁峙民間金、銀器加工曆史悠久。

志強的老家在繁峙縣金山鋪鄉金山鋪村,村民向來有制作金銀首飾的傳統。志強的曾祖、祖父兄弟幾人也會這門手藝,他小時候回村,經常看見長輩們“叮叮當當”加工一些小首飾。不過,長輩們的工藝原始、簡單,與他現在從事的完全是兩個概念。

【高手在民間】戴志強:把“非遺”做成産業
【高手在民間】戴志強:把“非遺”做成産業
【高手在民間】戴志強:把“非遺”做成産業

1997年,戴志強中專畢業。當時繁峙縣城開金店的多,志強一個遠房舅舅出資讓他和表弟也開一間“祥瑞金店”,加工戒指項鍊耳環。後來志強獨立開店,在繁峙縣城當時最繁華的二道街租賃一間大門臉兒店鋪,一年租金就要一萬塊。

哪天開業?志強父親盤算,大小是個生意,還是找人看個“黃道吉日”。這天早8時,父子倆騎自行車到街上找個“算卦”的。這“大師”掐指一算,說當日九時就是本月開張最吉利的時辰。父子倆一路飛馳趕回店裡,老戴擅書法,一副大紅對聯一揮而就:“财如曉日騰雲起,利似春潮帶雨來”,小戴買一挂鞭,“噼噼啪啪”放了起來。

開業後生意興隆。一是志強父親在縣城口碑好,熟人願意照顧他兒子的生意;二是加工的首飾分量足——加工時黃金有損耗,但志強堅持補足分量——自己少掙點,顧客自然就多了。剛開始流動資金少,志強每天黃昏時分騎摩托到砂河收購50—100克黃金,晚上加工,第二天半後晌就賣完了,再去砂河。如此周而複始,持續半年。期間捎帶加工、銷售銀鎖、銀手镯,生意好的時候,最多收過7個徒弟。

2000年,志強把店搬遷至縣城新開的向陽路。生意不忙的時候到全國各地教育訓練學習,比如到福州學會了白金鑲嵌。也就在這幾年,繁峙黃金加工行業重新“洗牌”,一些實力雄厚的礦老闆介入後,普通人無法與其競争。此外,戴志強還體會到,銀器加工雖然工藝、樣式相對複雜,但與黃金加工比起來投資小、利潤卻不低。是以,他開始有意識地從“金”到“銀”轉型,采購外地人到繁峙各金店“鋪貨”的銀器。

從一個外地“銀倒爺”手上進貨一年,“倒爺”見志強購銷兩旺,兩三個月漲一次價。有一天志強表哥的一位朋友來店裡,志強跟他說起此事,這朋友一拍大腿:“咳,我老家河北遵化一帶做這的可多了,你咋不去那兒直接進貨?”

一語點醒夢中人,當即決定去遵化考察市場。

馬蘭峪奇遇

清東陵建在河北遵化,曆代護陵人的族群就聚居在遵化馬蘭峪鎮一帶。清皇室、上層貴族大量使用銀器——銀器具有試毒、防變質及殺菌等功能,利于保證帝後嫔妃、皇親國戚、王公大臣的飲食安全,這些銀器由清宮造辦處統一制作。清東陵護陵人中有造辦處工匠的傳人,是以,馬蘭峪有很多銀器加工作坊。

【高手在民間】戴志強:把“非遺”做成産業
【高手在民間】戴志強:把“非遺”做成産業
【高手在民間】戴志強:把“非遺”做成産業
【高手在民間】戴志強:把“非遺”做成産業

這些情況,戴志強當時一點兒也不了解,憑表兄朋友一句話就來到馬蘭峪。鎮子不大,不一會兒就轉了個遍,可在街面上看不到一家作坊。問村民,村民上下打量他一番,搖搖頭話也不搭。

志強覺得“情報”有誤,正準備傳回。一摸口袋,煙沒了,看見路邊有個鐘表店櫃台裡擺着煙,進去後邊買煙邊跟店主搭讪。店主是個敦敦實實的中年婦女,聽志強問哪兒有做銀器的,馬上說:走,我帶你去!

跟胖女人來到店背後小巷一戶上鎖的大門前。女人掏鑰匙開鎖,人未進院就聽見屋裡傳出呵斥聲:“你又給我帶什麼人來了?”

屋裡一個四十來歲的中年人席地而坐,正在一個銀器上錾花。炕上放着、桌子上擺着待加工的銀器滿滿當當。

中年人叫顧寶忠,滿族,其祖上就是東陵護陵人。不知哪一輩先祖從造辦處習得銀器加工手藝,代代相傳到他手上。老顧後來擔任北方最大的白銀制品廠的首席雕花錾刻師,2014年北京APEC會議贈送的國禮“絲巾純銀果盤”就是他設計錾刻的。

老顧幼年時因患小兒麻痹緻左腿殘疾,制作銀器的全活兒有的工序不便操作,是以沒有開辦作坊,專做“來料加工”——馬蘭峪大部分銀器作坊有難度的錾刻工藝都請他來完成。老顧母親祖籍山西,帶志強進來的女人,正是老顧的妻子。

老顧呵斥妻子,志強也感到尴尬、局促,隻能沒話找話。不過,當聽志強說他來自山西時,老顧态度一下緩和下來。志強本來情商就高,聊着聊着兩人還挺投緣。老顧一連聲喊妻子燒水、張羅酒菜,還叫幾個作坊主朋友過來作陪。

此後,顧寶忠和戴志強就以兄弟相稱。老顧作中介,給志強物色銀器發回繁峙銷售,這種模式持續了兩年。

【高手在民間】戴志強:把“非遺”做成産業

2004年夏末的一天,志強到馬蘭峪看望“亦師亦友”的兄長。兩人閑聊時老顧問:“你們繁峙縣本來就産銀,你為啥不在本地加工?”志強說:“我那邊一沒工匠、二沒工具,咋加工?”老顧道:“你跟前不是有現成的工匠?”志強說:“就你這手藝,我可雇不起!”老顧哈哈大笑:“一個月一千怎麼樣?”志強說那咱一言為定。

志強以為老顧開玩笑,沒想到他這異姓兄長是真的想“拉他一把”——打了兩年交道,老顧對志強的人品、為人高度認可——當天下午就張羅着攢工具,第二天還真就坐着志強開去的皮卡車來到繁峙。

有老顧坐鎮,志強信心倍增,回來後一口氣進了12萬元的白銀原料。老顧施展平生絕藝,加工出一系列精美的銀制工藝品。志強也沒閑着,跟在老顧身邊把銀器加工成套,工藝融彙貫通。

按理說,老顧手藝沒得說,少了中間環節價格也更有競争力,但将近半年時間加工出來的銀器,硬是一件也沒有賣出去。志強百思不得其解,老顧也挺内疚。眼瞅着到了臘月二十三,老顧說他得回去了,看這樣子明年也别來了。志強趕緊表态:甚不甚先回去過年,過了正月十五再來。

“竈王爺”上天,老顧回河北。說也奇怪,臘月二十四,顧客陸續上門。到臘月二十九,半年存貨全部售罄,還接了好幾個訂單。

戴志強後來分析,老顧的作品比繁峙市面上的明顯高出幾個檔次——老百姓平時買銀器,無非是買個孩子過十二歲生日時戴的“長命鎖”之類,老顧這種“高大上”的銀器就“産銷不對路”。春節臨近,是人情來往的高峰期,送一套銀制酒具、茶具,花費不算大又倍兒有面子,再合适不過了。

除夕早上,戴志強打電話給老顧拜年——老大,初六就下來!

﹁飲水思源﹂杯

轉年正月初六,老顧如約而至,還給了戴志強一個意外的驚喜——把馬蘭峪最有名的銀器成型師傅也帶來了。2006年,戴志強成立星河銀業有限公司。在兩位師傅的加持下,戴志強技藝日益精進,星河銀業生意也風生水起。

【高手在民間】戴志強:把“非遺”做成産業
【高手在民間】戴志強:把“非遺”做成産業
【高手在民間】戴志強:把“非遺”做成産業

這年6月的一天,小戴外出,看店的老戴接到一個北京來的電話。對方稱他是中央軍委的辦事人員,說,為紀念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請戴志強赴京就制作銀制紀念杯一事商談。志強回來一聽就認為這是個“詐騙電話”——自己一個小地方的小銀匠,中央軍委哪可能知道咱?根本不予理睬。

一周後,電話又打到店裡,志強接的。對方說一口“比播音員都标準的國語”——還是中央軍委,還是請他盡快上北京一趟。志強趕緊問:你們是怎麼知道我的?對方說你别問了,把來京的時間、車次告我就行。

騙子會講這麼标準的國語?萬一這事是真的呢?甯叫碰了不叫誤了,即便遇上騙子,也無非損失一天時間兩百塊錢,去就去!

淩晨六點多到北京站後,對方發短信說:不要出站,站台有人接。志強下車後,看見月台上停一輛軍車,一位年輕戰士雙手高舉一個牌子,上寫:山西戴志強。志強過去自我介紹,戰士仔細看了他的身份證後,拉開車門:請!

軍車從長安街一路向西風馳電掣直達軍事博物館。連過三道崗後上了一棟樓房的三樓,小戰士輕輕推開一間辦公室的門示意志強進去。一位五十多歲的首長從檔案堆後站起來:“山西的小戴?請坐。”

戴志強滿肚子疑問連珠炮般發出來:上司怎麼知道我的?為什麼選中我?我那就是個小作坊,隻有三間房……首長笑而不答,打電話叫宣傳部長過來。部長過來一開腔,志強聽出這就是給他打電話的那個人。

部長手裡拿一沓圖紙在桌上鋪開,遞給志強紙、筆、電腦,說:“這是紀念銀杯的幾套設計方案,你分别計算一下物料、工費。”不到一上午,志強就把相關資料算得一清二楚。中午軍博食堂用餐後繼續商談細節,當晚送他上火車,讓他回去等通知。時隔不久又請志強赴京參加一個制作銀杯的論證會,參會的有全國幾十家銀器加工廠的代表。志強在會上發言10分鐘,闡述了他的構思和設計。會後,又讓他回去繼續等待。

一日,志強接到組委會程副主任的電話,說要來繁峙他的廠子考察。程主任到了廠子或者說作坊,看見工廠中的房間低暗,外間僅有的一張沙發還是破的,就笑笑說:“我也就是來看看,一會兒還要到太原……”

志強也不多話,拿一塊銀坯壓片、成型。老顧露一手絕活,把銀器直接套在鋼模上錾刻,然後焊接、抛光一氣呵成。前後不到20分鐘,一隻銀光閃閃、雕刻精美的銀酒杯“變戲法”一樣出現在程主任面前。志強雲淡風輕地說:這,就是我們的工藝。

程主任手捧銀杯左看右看,喜上眉梢、喜出望外,說了一句:終于找到你了!放下銀杯就打電話:“終于找到了!紀念杯就由山西的小戴做!”第二天就打來五萬元訂金。

志強後來才知道,組委會同時在洛陽、深圳考察了幾家銀器加工廠。志強和老顧的“現場表演”征服了組委會上司,這才一錘定音。

【高手在民間】戴志強:把“非遺”做成産業

中央軍委為紀念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制作的、高70cm的特大型“飲水思源”銀質紀念杯,不僅體量巨大,而且是個異形件。制作如此大型銀器國内無先例、無現成技術、無模具。志強對原設計方案進行了重大改進,高度概括了長征的偉大意義——把象征紅一、二、四方面軍的三面軍旗設計成杯把兒,銀杯通身錾刻毛澤東《七律·長征》詩句。傳統銀器紋飾一般用蓮花一類,戴志強把“飲水思源”杯的上、下紋飾做成祥雲紋和浪花,雲水之間大氣磅礴。這些改進,得到了組委會的高度評價、一緻通過。

制作如此體量的銀杯,需要大塊銀闆,根本沒有這麼大的模具。太鋼六軋廠雪中送炭,解決了這一難題。銀杯成型的模具也沒有現成的,戴志強想方設法用一根大木料車成。銀杯高大、壁薄,用正常工藝無法求得内外平整,嘗試了好幾種辦法也效果不佳。戴志強苦思冥想,有天在街上看見一個賣煙筒的——煙筒壁薄,是如何做到又圓又平整的?做煙筒的師傅說,銀杯咱沒見過,不過你試着在杯内鋪上膠皮墊,捶打膠皮墊不損傷銀器,估計也能加工平整。志強如夢方醒,回去一試,效果好得出乎意料。

至于這件大型銀器的焊接、抛光、浮雕等種種工藝,無一不是擺在制作團隊面前的難題。戴志強帶領老、小夥伴們群策群力“土洋結合”,終于大功告成。

從開工那一天起,戴志強就開始記日記,詳細記載了制作紀念杯的全部過程。最後一道工序完成,志強請大夥兒喝慶功酒,席間有人問:這個紀念杯咱們做了多少天?志強讓人取來日記本,一數算,整整做了70天。大夥兒一下安靜下來,都在心裡默念:70周年、70天,天意啊……

組委會在繁峙縣舉行了隆重的“飲水思源”紀念杯交接儀式。在北京,戴志強受到原中央軍委副主席遲浩田的親切接見。在央視二套鑒寶欄目中,專家鑒定其工藝價值70萬元。

至于組委會是如何知曉志強和他的手藝的?現在還是個謎。

永樂宮拜大師

2012年,省文旅廳組織包括戴志強在内的山西各市工藝美術大師到清華大學藝術學院進修,清華大學藝術學院金屬工藝系教授、博導唐緒祥給學員們講過幾節課。

進修班上,隻有戴志強和平遙古城的劉文濤是從事金屬工藝的,是以給唐教授留下了比較深的印象。2013年夏,唐教授帶研究所學生來山西考察,志強聞訊後開車到太原,陪唐教授一行在山西考察民間金屬工藝,最後一站來到芮城永樂宮。在永樂宮壁畫前,唐教授情緒激動,面對壁畫行叩首大禮。這一舉動令戴志強目瞪口呆,他還沒有緩過神來,唐教授忽然對他說:“志強,過來磕個頭吧!”

志強還在愣怔,唐教授的研究所學生趕緊揪他衣袖:“這是唐師要收你為徒啊!”戴志強這才反應過來,就在永樂宮三清殿中,對唐教授恭恭敬敬磕了三個響頭。此後,凡在公衆場合,唐緒祥介紹戴志強時總要強調:這是我的弟子。

【高手在民間】戴志強:把“非遺”做成産業
【高手在民間】戴志強:把“非遺”做成産業
【高手在民間】戴志強:把“非遺”做成産業
【高手在民間】戴志強:把“非遺”做成産業
【高手在民間】戴志強:把“非遺”做成産業

向右滑動

正經拜師後,唐教授才對志強說,清宮造辦處有個傳說:兩百多年來,造辦處銀器手藝最頂尖的都是“老醯兒”。唐教授語重心長地勉勵他:你是山西人,在銀器制作方面悟性強、工藝好,有責任把家鄉前輩的技藝發揚光大。唐教授有意栽培他,志強也無比珍惜這一機緣和機會。在唐教授的指點下,戴志強對金屬工藝的了解更加全面、深刻,也進一步提升了貼金、錘揲工藝水準。

2017年,文旅部組織全國玉雕、金屬工藝頂尖高手各10人到上海視覺藝術學院研讨、帶研究所學生,山西隻有戴志強一人。志強帶了兩件作品到上海:“牡丹富貴瓶”“梅紋手把壺”。系主任龔教授少年時曾在“老鳳祥”學徒,把這兩件作品推薦給建立于1848年、中國珠寶首飾業“最有價值品牌”和龍頭企業的“老鳳祥”後,店方當即與戴志強簽訂合同,星河銀業共為“老鳳祥”加工制作200多斤白銀的元寶、茶具等銀器。現在,太原、呂梁、内蒙、標頭等地的金店都銷售星河銀業的産品,全部訂單訂制。如果是“私人訂制”,須提前15天下單。

星河燦爛

星河銀業手工打造的銀器,—件一個造型、一種圖案。一件銀器,要經過設計、化料、倒闆、壓闆、下料、治模、成型、焊接、打磨、灌膠、錾花、抛光等十幾道工序,有的還要進行鎏金、钿翠、鑲嵌、上琺琅……

【高手在民間】戴志強:把“非遺”做成産業

戴志強的銀器加工技藝出類拔萃,除了他喜讀書、善鑽研、悟性高外,還得益于兩位師傅教給他的一些“獨門絕技”,比如顧寶忠師傅就把源自清宮造辦處的“灌膠”技藝傳給了他。

錾刻是加工銀器最重要的一道工藝。器皿中空,錾刻時須用物料填充以受力,否則錾刻時就會凹陷不平。民間通用的辦法是用木料或鉛制出模型,嵌進器皿。如此操作,填充物與器皿無法渾然一體,錾刻時受力不勻,仍會出現坑坑窪窪,且制模費時費工。當年造辦處的高人把松香、滑石粉、植物油按一定比例調成糊狀,加熱後灌入銀器。這種“膠”冷卻後色如瀝青,堅硬而有彈性,錾刻時盡可随心所欲。錾刻畢用火加熱,“膠”恢複糊狀從銀器中倒出,可反複使用。

在傳承前輩技藝的基礎上,戴志強絕不墨守成規。他陸續發明、制作了“銀器制作旋轉拉伸成型機”、“銀器制作鍛壓機”、“銀毛坯成型模具”等實用機械并取得了國家發明專利。一些手工時代因為沒有機具助力而費時費力的工序,在戴志強這裡“更新換代”,加工的效率、精度不可同日而語。(郭劍峰)

【高手在民間】戴志強:把“非遺”做成産業

中國金銀器制作源于先秦、成熟于唐宋、清代到達高峰。獲農博會、文博會金獎、入展上海世博會、入選省級非遺名錄、入選山西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作為“非遺”傳人,戴志強不僅傳承了一門技藝,而且把一個“非遺”項目發展成了産業——“非遺”保護、傳承隻有實作了産業化,“非遺”項目才有旺盛的生命力。

“用時間錾刻歲月

以匠心打造精品

戴志強要做最明亮的那一顆

圖檔拍攝:馮曉磊、趙菁

視訊拍攝:馮曉磊、趙菁

來源:忻州線上

忻州古城:好一幅家山歸夢圖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