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孫立人被杜聿明從東北擠走,評價杜:他的能力隻配做個排長

林彪用兵如神

“三下江南,四保臨江”是林彪指揮的系列經典戰事。自1946年6月國共雙方在東北暫時停戰以後,杜聿明調整進攻政策,對北防禦,重點圍攻我軍南滿地區實力較弱的的根據地。但國軍在東北兵力不足,戰線過長,無法在南北兩個方向同時大規模用兵。為此林彪制定的應對政策就是:你打我南方,我就打你北方,你回援北方,我就打你南方。你增援到了我就走,你追我,我就尋找機會集中優勢兵力,殲滅你冒進的追擊部隊。

總結起來就是“南打北拉和北打南拉”。

這一招極大地牽制了杜聿明的兵力,讓其軍事行動屢屢受挫,損耗了大量兵力,苦不堪言。陳雲曾非常形象地評價這個戰術,他說:“

東北的敵人好比一頭牛,牛頭牛身子是向北滿去的,在南滿留了一條尾巴。如果我們松開這條尾巴,那就不得了,這頭牛就要橫沖直撞,南滿保不住,北滿也就危險了;如果我們抓住了牛尾巴,那就了不得,敵人就進退兩難。是以,抓住牛尾巴是關鍵。”

這個戰術還有一個意外收獲,就是讓杜聿明和孫立人兩人之間的沖突徹底爆發,最終杜聿明把孫立人從東北擠走,讓國軍王牌新一軍士氣受到了極大的打擊。

孫立人被杜聿明從東北擠走,評價杜:他的能力隻配做個排長

杜聿明、孫立人沖突爆發

杜孫兩人沖突由來已久,可以追溯了遠征軍在緬甸撤退的時候,孫立人不聽杜的指揮單獨撤到印度。後來孫立人受邀到英國考察,中途未報告蔣介石,卻接受美國人邀請去了美國,蔣介石得知後大怒。杜聿明在東北攻打四,打了一個月也打不下,正好想來個借刀殺人,告訴蔣介石讓孫立人回來打,打不下就把他軍長職務撤了。沒想到孫立人回來以後,戰場形勢變化,四天就打下了四平。不過杜聿明跟孫立人誰也沒正眼瞧過誰,杜聿明作為指揮者,在之後的一些安排上明顯偏向自己的心腹廖耀湘。孫立人覺得對新一軍不公平,不願意服從,兩人頻繁發生争執,最終在我軍第三次下江南的時候兩人沖突徹底爆發。

林彪第三次指揮部隊出擊松花江南岸,将陳明仁七十一軍主力圍困在德惠和農安之間的郭家屯一帶。七十一軍在在損失7500餘人後突圍退入農安,我軍則緊随其後圍攻農安。杜聿明親自帶領新六軍新二十二師、五十四軍由南滿向農安增援。孫立人則帶領新三十師在德惠以南的布海一帶。

至3月16日,林彪認為敵軍增援部隊已經趕到,戰場形勢變化,于是決定邊打邊撤。不得不說孫立人還是有兩下,他識破了林彪的意圖。他認為攻打農安的部隊最多四個師,北面防守比較薄弱。本來打算悄悄迂回到郭家屯,既可威脅我軍背面,解農安之圍,又能截斷我軍退路。這個方案事先曾告知過杜聿明。

孫立人被杜聿明從東北擠走,評價杜:他的能力隻配做個排長

林彪撤退之前為了虛張聲勢,還下令猛攻了一陣。杜聿明認為農安已經堅持不住了非常危險,害怕自己被俘,十萬火急指令孫立人向南折回到八吉溝附近策應,攻擊農安附近我軍。孫立人已經打到一半了,當然不服氣,一番争執之後才聽從指令折回,路上也必定耽誤時間。等孫立人趕到的時候,我軍早已撤走了。

這不是兩人第一次因戰術爆發沖突,但這次杜聿明自己差點被俘,認為孫立人見死不救,非常生氣。在總結會議上,

直接指責孫:“未遵照長官部的作戰知道采取行動,以緻未獲殲敵戰果。”

孫立人據理力争,兩人在會上吵得面紅耳赤。杜聿明拿孫立人沒辦法,隻能先處置其下屬。孫立人卻說:“

下屬如有過失,本人願負一切責任。”

最終會議不歡而散。

孫立人被杜聿明從東北擠走,評價杜:他的能力隻配做個排長

孫立人:他頂多配做個排長

散會後,杜聿明直接派人到南京跟蔣介石告狀。蔣介石隻能将孫立人升為東北保安副司令的虛職,撤掉新一軍軍長職務。孫立人仍然不服氣,寫信給蔣介石申辯。

蔣介石複電:“新三十師瑣事,應照杜長官之意遵辦,不必略有異議。”

孫立人見無力挽回,與杜聿明的關系已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隻得向杜聿明請辭所有職務。杜聿明複信挽留,孫立人則稱病要請假三月。

新一軍是在新三十八師的基礎上擴編而成的,而新三十八師的前身則是宋子文建立的稅警團。當時孫立人是團長,帶領這支部隊參加過淞滬抗戰。後來改編成中國遠征軍新三十八師,入緬抗戰,孫立人任師長。緬甸大敗退的時候,正是孫立人沒聽杜聿明的指令堅持退到印度,才保住了這隻部隊。新三十八師在印度蘭姆伽受訓,配備全新美式裝備後,改編為新一軍。後來在史迪威的支援下孫立人晉升為新一軍軍長,在緬甸戰場上所向披靡。可以說,孫立人是這隻軍隊的靈魂,一隻失去了靈魂的軍隊,戰鬥力必然大打折扣。

孫立人被杜聿明從東北擠走,評價杜:他的能力隻配做個排長

新一軍士兵

後來“中央社”駐東北記者陳嘉骥回憶,在沈陽曾遇到孫立人,兩人有過一番長談,當時我軍正在攻打四平。

陳嘉骥:“你看四平街情形如何?”

孫立人:“具體我現在不太清楚,我未參與指揮,他們也沒問過我。目前已不是四平街一地失守的問題。繼續由這些無軍事常識的人指揮,整個東北也早晚被他們斷送。”

陳嘉骥:“四平街有辦法解圍嗎?”

孫立人:“隻有一條路好走,但我說出來杜聿明也不敢。那就是指令長春、吉林所有部隊立刻進攻哈爾濱。”

陳嘉骥:“那長春、吉林丢了豈不更糟。”

孫立人:“共軍的打法都是圍點打援,他們打四平可能留有兵力阻擋長春國軍南下,但絕對想不到過國軍會去打哈爾濱。他們肯定會全力去救哈爾濱,哪還有心思去打長春、吉林。”

陳嘉骥:“你為何不把計劃向杜長官建議?”

孫立人:“杜聿明這種人有膽量去做嗎?以他的軍事常識,頂多隻配做個排長。”

孫立人被杜聿明從東北擠走,評價杜:他的能力隻配做個排長

新一軍在東北

蔣介石在東北失敗,原因很多,但其中重要的一條就是用人失察,導緻内部沖突重重。臨陣換将,是兵家大忌。杜聿明用兵過于謹慎,遇事害怕擔責。一有問題就需要請示蔣介石,哪怕蔣介石做出錯誤的決定,他也不敢違反。杜聿明對蔣介石忠心耿耿,很适合做一個執行者,而不适合做一個指揮者。尤其是在進入東北以前,他并沒有大兵團作戰經驗,軍事指揮能力與林彪更不在一個檔次。孫立人倒有幾分帥才,可惜跟錯了人。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