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孙立人被杜聿明从东北挤走,评价杜:他的能力只配做个排长

林彪用兵如神

“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是林彪指挥的系列经典战事。自1946年6月国共双方在东北暂时停战以后,杜聿明调整进攻策略,对北防御,重点围攻我军南满地区实力较弱的的根据地。但国军在东北兵力不足,战线过长,无法在南北两个方向同时大规模用兵。为此林彪制定的应对策略就是:你打我南方,我就打你北方,你回援北方,我就打你南方。你增援到了我就走,你追我,我就寻找机会集中优势兵力,歼灭你冒进的追击部队。

总结起来就是“南打北拉和北打南拉”。

这一招极大地牵制了杜聿明的兵力,让其军事行动屡屡受挫,损耗了大量兵力,苦不堪言。陈云曾非常形象地评价这个战术,他说:“

东北的敌人好比一头牛,牛头牛身子是向北满去的,在南满留了一条尾巴。如果我们松开这条尾巴,那就不得了,这头牛就要横冲直撞,南满保不住,北满也就危险了;如果我们抓住了牛尾巴,那就了不得,敌人就进退两难。因此,抓住牛尾巴是关键。”

这个战术还有一个意外收获,就是让杜聿明和孙立人两人之间的矛盾彻底爆发,最终杜聿明把孙立人从东北挤走,让国军王牌新一军士气受到了极大的打击。

孙立人被杜聿明从东北挤走,评价杜:他的能力只配做个排长

杜聿明、孙立人矛盾爆发

杜孙两人矛盾由来已久,可以追溯了远征军在缅甸撤退的时候,孙立人不听杜的指挥单独撤到印度。后来孙立人受邀到英国考察,中途未报告蒋介石,却接受美国人邀请去了美国,蒋介石得知后大怒。杜聿明在东北攻打四,打了一个月也打不下,正好想来个借刀杀人,告诉蒋介石让孙立人回来打,打不下就把他军长职务撤了。没想到孙立人回来以后,战场形势变化,四天就打下了四平。不过杜聿明跟孙立人谁也没正眼瞧过谁,杜聿明作为指挥者,在之后的一些安排上明显偏向自己的心腹廖耀湘。孙立人觉得对新一军不公平,不愿意服从,两人频繁发生争执,最终在我军第三次下江南的时候两人矛盾彻底爆发。

林彪第三次指挥部队出击松花江南岸,将陈明仁七十一军主力围困在德惠和农安之间的郭家屯一带。七十一军在在损失7500余人后突围退入农安,我军则紧随其后围攻农安。杜聿明亲自带领新六军新二十二师、五十四军由南满向农安增援。孙立人则带领新三十师在德惠以南的布海一带。

至3月16日,林彪认为敌军增援部队已经赶到,战场形势变化,于是决定边打边撤。不得不说孙立人还是有两下,他识破了林彪的意图。他认为攻打农安的部队最多四个师,北面防守比较薄弱。本来打算悄悄迂回到郭家屯,既可威胁我军背面,解农安之围,又能截断我军退路。这个方案事先曾告知过杜聿明。

孙立人被杜聿明从东北挤走,评价杜:他的能力只配做个排长

林彪撤退之前为了虚张声势,还下令猛攻了一阵。杜聿明认为农安已经坚持不住了非常危险,害怕自己被俘,十万火急命令孙立人向南折回到八吉沟附近策应,攻击农安附近我军。孙立人已经打到一半了,当然不服气,一番争执之后才听从命令折回,路上也必定耽误时间。等孙立人赶到的时候,我军早已撤走了。

这不是两人第一次因战术爆发冲突,但这次杜聿明自己差点被俘,认为孙立人见死不救,非常生气。在总结会议上,

直接指责孙:“未遵照长官部的作战知道采取行动,以致未获歼敌战果。”

孙立人据理力争,两人在会上吵得面红耳赤。杜聿明拿孙立人没办法,只能先处置其下属。孙立人却说:“

下属如有过失,本人愿负一切责任。”

最终会议不欢而散。

孙立人被杜聿明从东北挤走,评价杜:他的能力只配做个排长

孙立人:他顶多配做个排长

散会后,杜聿明直接派人到南京跟蒋介石告状。蒋介石只能将孙立人升为东北保安副司令的虚职,撤掉新一军军长职务。孙立人仍然不服气,写信给蒋介石申辩。

蒋介石复电:“新三十师琐事,应照杜长官之意遵办,不必略有异议。”

孙立人见无力挽回,与杜聿明的关系已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只得向杜聿明请辞所有职务。杜聿明复信挽留,孙立人则称病要请假三月。

新一军是在新三十八师的基础上扩编而成的,而新三十八师的前身则是宋子文建立的税警团。当时孙立人是团长,带领这支部队参加过淞沪抗战。后来改编成中国远征军新三十八师,入缅抗战,孙立人任师长。缅甸大败退的时候,正是孙立人没听杜聿明的命令坚持退到印度,才保住了这只部队。新三十八师在印度兰姆伽受训,配备全新美式装备后,改编为新一军。后来在史迪威的支持下孙立人晋升为新一军军长,在缅甸战场上所向披靡。可以说,孙立人是这只军队的灵魂,一只失去了灵魂的军队,战斗力必然大打折扣。

孙立人被杜聿明从东北挤走,评价杜:他的能力只配做个排长

新一军士兵

后来“中央社”驻东北记者陈嘉骥回忆,在沈阳曾遇到孙立人,两人有过一番长谈,当时我军正在攻打四平。

陈嘉骥:“你看四平街情形如何?”

孙立人:“具体我现在不太清楚,我未参与指挥,他们也没问过我。目前已不是四平街一地失守的问题。继续由这些无军事常识的人指挥,整个东北也早晚被他们断送。”

陈嘉骥:“四平街有办法解围吗?”

孙立人:“只有一条路好走,但我说出来杜聿明也不敢。那就是命令长春、吉林所有部队立刻进攻哈尔滨。”

陈嘉骥:“那长春、吉林丢了岂不更糟。”

孙立人:“共军的打法都是围点打援,他们打四平可能留有兵力阻挡长春国军南下,但绝对想不到过国军会去打哈尔滨。他们肯定会全力去救哈尔滨,哪还有心思去打长春、吉林。”

陈嘉骥:“你为何不把计划向杜长官建议?”

孙立人:“杜聿明这种人有胆量去做吗?以他的军事常识,顶多只配做个排长。”

孙立人被杜聿明从东北挤走,评价杜:他的能力只配做个排长

新一军在东北

蒋介石在东北失败,原因很多,但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用人失察,导致内部矛盾重重。临阵换将,是兵家大忌。杜聿明用兵过于谨慎,遇事害怕担责。一有问题就需要请示蒋介石,哪怕蒋介石做出错误的决定,他也不敢违反。杜聿明对蒋介石忠心耿耿,很适合做一个执行者,而不适合做一个指挥者。尤其是在进入东北以前,他并没有大兵团作战经验,军事指挥能力与林彪更不在一个档次。孙立人倒有几分帅才,可惜跟错了人。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