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40城增加650萬套這類住房!2022年買房不難了?

作者:大偉看樓市

1月10日,國家發改委等二十一部門印發《“十四五”公共服務規劃》(以下簡稱《規劃》)。1月11日,住建部住房保障司負責人潘偉在國新辦釋出會上表示,《規劃》明确了住有所居領域的公共服務項目,其中,基本公共服務包括公租房、棚戶區改造、農村危房改造,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務包括保障性租賃住房、共有産權住房、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和住房公積金。

潘偉表示,下一步,在提升住有所居領域公共服務保障水準方面,将加大金融、土地、公共服務等政策支援力度,擴大保障性租賃住房供給。“十四五”期間,40個重點城市初步計劃新增650萬套(間),預計可幫助1300萬新市民、青年人等緩解住房困難。

首次明确7類公共服務項目

1月10日,國家發改委等二十一部門印發《“十四五”公共服務規劃》(以下簡稱《規劃》)。

《規劃》提出,做好城鎮住房和收入困難家庭公租房保障,實行實物保障和貨币補貼并舉,合理确定實物公租房保有量,對城鎮戶籍低保、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依申請應保盡保。穩步推進棚戶區改造,堅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嚴格把好棚戶區改造範圍和标準,科學确定棚戶區改造年度計劃。

《規劃》指出,積極推動改善住房條件。人口淨流入的大城市要大力發展保障性租賃住房,主要解決符合條件的新市民、青年人等群體的住房困難問題,以建築面積不超過70平方米的小戶型為主,租金低于同地段同品質市場租賃住房租金。人口淨流入的大城市因地制宜發展共有産權住房,以中小戶型為主,供應範圍以面向戶籍人口為主,逐漸擴大到常住人口。全面推進城鎮老舊小區改造,重點改造完善小區配套和市政基礎設施,提升社群養老、托育、醫療等公共服務水準,推動建設安全健康、設施完善、管理有序的完整居住社群。擴大住房公積金制度覆寫範圍,多措并舉促進機關依法繳存,鼓勵靈活就業人員參加住房公積金制度。優化住房公積金使用政策,租購并舉保障繳存人基本住房需求。

1月11日,住建部住房保障司負責人潘偉在國新辦釋出會上表示,《規劃》明确了住有所居領域的公共服務項目,其中,基本公共服務包括公租房、棚戶區改造、農村危房改造,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務包括保障性租賃住房、共有産權住房、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和住房公積金。

“穩”字當頭,“房住不炒”構成政策邊界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部長王蒙徽近日在接受采訪時指出,過去形成的“高負債、高杠杆、高周轉”的房地産開發經營模式不可持續,“大量建設、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城鄉建設方式不可持續,既不适應高品質發展的要求,也積累了不少風險隐患。

說到2022年住房城鄉建設事業的工作核心,王蒙徽用了一個“穩”字來概括。

他表示,将堅決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部署,牢牢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不将房地産作為短期刺激經濟的工具和手段,加強預期引導,因城施策促進房地産業良性循環和健康發展。

40城增加650萬套這類住房!2022年買房不難了?

随着信貸政策的穩定,各地房地産穩樓市政策頻繁釋出,最典型的政策内容是人才補貼,購房補貼,不完全統計12月最後的一個月,包括桂林、晉江、呼和浩特、荊門、衡陽、開封、南甯、保定、南通海安、重慶璧山和萬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龍裡、六安金寨等在内的接近25個城市都拿出了真金白銀,以期提振房地産市場。

在這些政策的影響下,12月全月房地産調控政策次數也高達65次,是最近多月來的政策次數高點。11月房地産調控56次,10月房地産調控48次,9月單月全國房地産調控累積62次。

2020年全年累積調控489次,2021年高達651次重新整理曆史記錄,同比上漲幅度高達33%,單月平均調控次數高達54次。

首先:年内房地産調控已經超過650次,重新整理單年曆史記錄。年底房地産調控密集釋出

40城增加650萬套這類住房!2022年買房不難了?

11月-12月來,房地産政策整體出現轉向。

中央财經委員會辦公室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韓文秀在接受《瞭望》新聞周刊采訪時指出,經濟社會發展是一個互相關聯的複雜系統。要防止出現合成謬誤,不把分兵把關變成隻顧自己、不及其餘,避免局部合理政策疊加起來造成負面效應;又要防止分解謬誤,避免把整體任務簡單一分了之,更不能層層加碼,導緻基層難以承受。制定和實施政策,都要堅持系統觀念和實踐标準,遵循經濟規律,以實踐效果檢驗政策的成敗優劣。

整體來看,我國的房地産行業已經走過了暴利時代,在經曆了土地紅利和金融紅利的階段之後,正在迎來管理紅利的發展新階段。

政策暖風頻吹,特别是央行及地方維持房地産穩定政策不斷出現,限制市場非理性下調的政策也持續出台。特别是12月,各地房地産政策寬松明顯。超過25個城市釋出了不同力度的補貼購房政策,其中主要集中在人才補貼、新城市居民落戶購房補貼等。其中包括黑龍江、吉林等東北省份釋出穩定房地産政策印發市場關注。很多城市增加落戶,南甯等城市釋出了人才購房補貼政策。

其次:政策底部出現,信貸回歸正常。

中央強調“房住不炒”和“三穩”目标,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底線。

行業轉型,企業優勝劣汰不可避免

剛剛過去的2021年,房地産市場出現一些波動,一些人甚至用“第一次真正遭遇風險”來評價。那麼2022年,在行業和市場層面,又将吹什麼風?

按照中财辦原副主任楊偉民的表述,我國房地産市場的風險并不是短期的,如果沒有疫情的沖擊,房地産風險遲早也會開始顯露,他認為風險的底層邏輯在于房地産、金融、地方政府基建投資的三角循環,已經走不下去。

具體而言,從2004至2013年,房地産行業部分承擔了我國經濟逆周期調節工具的職能,在此過程中,房企獲得了政策和人口紅利,行業規模突飛猛進,社會商品房庫存快速積累。

此後,在2014至2019年之間,市場又開啟了“去庫存”的過程,房企享受到“量價齊升、供銷兩旺”的福利,于是更加激進地上杠杆,導緻部分企業的現金流長期處于緊繃狀态。

出現當下樓市全面斷崖式下調的最主要原因是信貸排隊,購房者的按揭貸款,和開發商的開發貸,基本全面收緊,導緻市場斷崖式下調。11-12月最近央行等部門密集表态,市場期待出現有利于信貸回歸正常的表現。整體看,市場房貸逐漸向穩定方向發展。10-12月房貸逐漸回歸政策,開始影響市場,市場逐漸回歸平穩。

疊加最近出台的保障房政策樓市逐漸平穩,而年輕人買房置業難度将降低。

十四五期間,政府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設和市場供給力度,在穩房價的基礎上增強政府對房地産市場的調控能力,完善住房市場配置設定機制,優化住房供給管道和結構,有利于切實解決城鎮中低收入家庭面臨的住房難問題。

40城增加650萬套這類住房!2022年買房不難了?

同時,政府綜合運用金融、土地、公共服務等政策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給,有效發揮了政府與市場的雙效作用和雙重力度。通過老舊小區改造,釋放改善性住房剛需,激發市場住房消費潛能,帶動住房投資和存量住房銷售,改善城鎮環境面貌,提升城市基礎設施網絡化、智能化、便利化服務功能,為穩定經濟增長和改善住房需求提供支撐。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