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親的人換了一茬又一茬,但孟非還是那個孟非,不變的還有他那顆光頭
對于差不多和我年齡相近的這批90後來說,“相親”是許多人到了這個年齡段後,必然要面臨的一道坎。
随着網際網路的高速發展,“相親”這一人民群衆喜聞樂見的飯後談資話題,也正在演變出愈發多樣的形式,從傳統意義上常年奔走于村頭各家各戶的媒人紅娘,到地方電視台的相親綜藝節目,再到如今社交平台上的“拯救大齡二次元”,以及更多以“異性交友”為賣點的社交App。面對不同時代,持有不同情感觀念的适齡青年,相親這門頗有講究的社會性議題,也在進行着與時俱進的更新。

咱也是大二的老粉了
作為國内二次元使用者最大的聚集地之一,B站在去年也搞了一檔相親綜藝節目,叫做《90婚介所》。播出後評價還算不錯,站内使用者評分高達9.1分,累積播放量達到了2.3億次。這檔節目的定位,旨在幫助90後尋找90分的愛情。聚焦90後單身男女,以平等正向的态度,探讨和展現健康的親密關系。
先談談對節目的第一印象。如果你是帶着看“大型同性交友平台二次元濃度鑒定”的想法,點進這檔綜藝節目,那你大機率會失望離去。因為從節目整體的嘉賓選擇,包裝設計理念來說,它真的一點都不“二次元”。
節目的流程,被設計成了遊戲主線闖關的模式,32位男嘉賓根據自己想要和女嘉賓深入探讨的話題,在興趣愛好、價值觀、過去、未來,四個主線房間中做出選擇,女嘉賓入場後,同樣隻能選擇一個主線房間中的男嘉賓們,進行一對多的互動交談。如果交談過後,男女嘉賓互相看對眼,且同時選擇了對方,就可以進入下一個關卡,進行1V1深入交流的“終極試戀”,之後雙方對彼此都比較滿意的話,則可以選擇成功牽手。而如果在前期“試戀”中,女嘉賓未能和男嘉賓完成比對,則和遊戲一樣,會有一次“重新開機”的機會,同樣,男嘉賓也有一次“銷号表白”的機會,直接和女嘉賓進行“終極試戀”,一旦失敗,就将淘汰離場。
從形式上來說,B站的這檔節目,确實和傳統意義上的相親綜藝有所不同。從現場布置的街機台等陳設來看,它确實在試圖拉近年輕一代與相親節目之間的距離,通過不同主題房間的區分,加上内部“會談”式的布置,讓男女嘉賓們都能以一個比較輕松的形式,參與到雙方的互動中來,拉近彼此間的距離。
但整個過程中,節目并沒有加入任何帶“二次元”屬性的設計,和觀衆想象中,男女嘉賓們穿着奇裝異服,互相交談彼此最愛的番劇或動漫人物之類的境況不同,《90婚介所》從始至終也沒有在節目中,引入任何有關“二次元”的話題或活動,除非男女嘉賓主動談及自己的“二次元”屬性。在大多數情況下,你都不會意識到,這是一檔由B站這個靠二次元文化起家的平台,所打造的一檔綜藝節目。
不光節目不夠“二”,參加節目的嘉賓們,同樣也不夠“二”。
這些普遍來自北上廣一線城市的男女嘉賓們,并不是觀衆預想中的,整天宅在家裡看動畫打遊戲的肥宅們,而是名副其實的後浪本浪。各個衣着光鮮亮麗,顔值身材不說和“肥宅”二字毫不沾邊,有些簡直達到了可以立刻組團出道的水準。談到出身和閱曆,也普遍和螢幕前996加班,領着接近“低保”工資的社畜們不同,不是海外留學歸來,就是金融行業從業者、自主創業小老闆這樣的後浪代表,甚至還有前電競職業選手、當紅Rapper這樣的“新”人類,突出一個“脫離群衆”的發展路線,讓觀看節目的大多數普通人,感受到了世界的參差。
整個節目看下來,“二次元”濃度最高的,恐怕也就隻有第一期節目的第一位女嘉賓韓笑了。高顔值二次元宅女、三坑玩家、莉莉絲遊戲策劃、愛玩《原神》、身穿不良JK制服、單身原因寫着“男人隻會影響我拔刀的速度”,是以隻跟“紙片人”談戀愛,自我介紹的視訊還特意制作成了《P5》的風格,一出場就吸引了不少男嘉賓的目光。
除她之外,大多數男女嘉賓登場後,留給觀衆的第一印象,恐怕都是很難讓人将其與“二次元”三個字聯系起來。節目也缺乏對整體90後一代差異性的表現,這為《90婚介所》招來了不少争議。在不少觀衆看來,這些俊男靓女并不具備代表90後整體多樣性的資質,甚至懷疑整個節目就是一場作秀,為了幫助後浪們“吸粉”,畢竟每個人在自我介紹時,都附上了自己的社交平台賬号資訊。
類似“去二次元化”的争議,在近兩年B站打造的活動和節目中,幾乎随處可見。如今的B站,正在向着一個更多元化的方向發展,擺脫以往二次元小圈子的局限性,希望吸納更加多樣化的年輕使用者,讓他們成為B站的閱聽人。
但我想說的是,單就《90婚介所》這一檔綜藝節目來說,其實有沒有二次元屬性,本身并不重要。作為一檔相親交友類節目,參加節目的嘉賓,即便都是濃度爆表的二次元使用者,但在“相親”這一語境下,二次元作為一種興趣愛好,并不足以概括一個人的方方面面,就像節目組設定的四條主線一樣,價值觀和對過去未來的觀念,相比興趣愛好來說,在一檔相親節目中的占比必然會更多。大多數年輕人在交友或相親的過程中,會以相同的興趣愛好來切入,尋找共同話題,但最終确定他們能否走到一起的,還是彼此在三觀上的讨論和磨合。
在這點上,《90婚介所》确實做得不錯。雖然它的嘉賓,并不能代表90後的群像,但他們在節目中輸出的觀點,探讨的話題,卻和現實中90後們正在職場和戀愛關系中面臨的問題,有着很高的契合度。而節目也并沒有像曾經的電視台相親一樣,通過各種所謂的“情感專家”去引導男女嘉賓們的發言和判斷,而是賦予男女嘉賓更多的讨論空間,去發表自己的意見,觀點的互相碰撞後,很容易給人一種,其實是在看辯論賽的錯覺。
還是以第一位女嘉賓韓笑的節目表現為例。前面說過,不少男嘉賓在見到她的第一眼後,就表現出了好感,加上二次元宅女的屬性,她也一下吸引了不少彈幕觀衆的目光。
作為登場的第一位女嘉賓,選擇“價值觀”房間的韓笑,向男嘉賓們問出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是否接受丁克”。如果你平時比較關注網絡上青年男女對于婚戀問題的探讨,自然知道這是90後談論起戀愛關系時,最常涉及的問題,而且每次必然會吵到不可開交。
現場的男嘉賓中,也不乏無法接受丁克觀念的人。其中一位發言的男嘉賓認為,自己有着不錯的外在條件,非常期望能看到和自己長相相同的孩子健康長大。而韓笑對此反駁道,自己平時已經被工作和生活分散了太多精力,希望把為數不多的個人時間,耗費在自己喜歡的事情上,而不是照顧孩子。而且,韓笑認為生孩子其實百分百是女性在承擔痛苦,而男性隻不過是提供部分經濟支援和感情上的安慰,希望男嘉賓能做到換位思考。這其實也是如今中文網際網路上,女性網友關于多孩政策最普遍的觀念之一。随後還有男嘉賓說到,養育孩子是人類文明的延續,而韓笑則直接回怼“文明延續關我什麼事,這麼說屬于是有點道德綁架了”,
客觀來說,以上這些男女嘉賓的對話,确實是當下不少年輕人在讨論丁克時,最常發表的觀點。他們各有各的依據,你很難說具體去支援某一方,因為任何一方的觀點,都有着一定的道理,但也都可以視為是一種基于利己主義出發的思考,無法做到絕對的理性客觀。
類似觀點的激烈碰撞,在《90婚介所》這檔節目中,幾乎每時每刻都在發生着。這也讓節目中成功的“牽手”,變得愈發撲朔迷離和難能可貴。
你能在這檔節目中看到,成功且獨立的大齡女青年,在“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優秀”這一命題下的思考;另一面,你也能看到場上男嘉賓,在面對這類獨立女強人時,表現出的不安或仰慕。你可以看到出身單親家庭的普通社畜,在和男嘉賓就共同興趣愛好達成默契後,又如何因為彼此家庭成分的差異,最終無緣奔現。這種多樣性與差異性的結合,總能讓節目的下一場“試戀”,為嘉賓和觀衆帶來足夠的新鮮感與更多的思考。
加上B站獨特的彈幕文化,其實你在觀看這樣一檔相親節目的同時,也在通過彈幕,和更多來自五湖四海不同生存環境,不同職業、不同年齡層級的觀衆,交流探讨着彼此的愛情觀和人生觀,彈幕中随時會就場上某些嘉賓的表現和他們的觀點,展開激烈的讨論——我覺得這是件好事,思想碰撞的過程,往往比最終得到的結果,更為重要。
更為有趣的是,當多方争執不下時,婚介所所長孟非和其他三位情感導師,就會發揮他們作為過來人以及專業情感顧問的作用,在男女雙方互相碰撞的觀點中,再加入一種更為理性客觀成熟的旁觀者視角,進而解答觀衆的部分疑惑。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樣面對面直接的溝通和觀點輸出,相較以往傳統形式的相親,更加能引發觀衆對當下年輕人戀愛觀念的思考。擺脫了傳統相親節目的固定形式,沒有了老一輩的說教,嘉賓和觀衆讨論的空間,自然也變得更為自由。這就是《90婚介所》作為新時代相親類節目的優勢,它更加強調觀點的碰撞,而非最終牽手與否的結果。
當然,節目不可否認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你能很明顯察覺,為了表現出一定的節目效果,嘉賓們有時會做出一些不合情理的選擇,又或者節目中頻繁出現,且每次都尬到讓人出戲的植入廣告。作為一定綜藝節目來說,《90婚介所》有着幾乎目前國内所有綜藝節目的通病——内容失真,但好在,這種失真隻表現在了部分“作秀”式的環節中,節目本身輸出的觀點和所讨論的問題,确實值得關注,也确實契合了,當下年輕人普遍存在社交焦慮和情感焦慮的現實。
起碼,這比我們平時在一些社交平台上,看到的男女性别對立問題交談,要融洽得多。當人們在現實生活中,能心平氣和地坐下來讨論一些問題,這總歸是好事。網絡的開放性和網線所拉開的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放大了人們在交流中所夾帶的各種情緒。那麼這時候,有一個相對私密的空間,和相對真誠包容的讨論環境,就顯得無比珍貴。
盡管又一次被定義為“去二次元化”,但不可否認的是,B站的《90婚介所》,讓我們看到了90後在面對感情和婚戀問題時,更為先進和成熟的觀念。
那麼,即便它不夠“二”,老二次元們其實也可以試着去接受它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