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你是什麼性格,也不論當初做事多麼雷厲風行充滿鬥志,似乎人到中年,大多數都會有的轉變,就是行動力變差,甚至幹什麼都提不起勁頭。
無數人感慨人到中年,總是充滿着無力感,也失去了對生活的激情,每天都很辛苦努力,可似乎還是在原地踏步。

工作上得不到重用,薪資也得不到提升,知道要保持好心态,但是又常常感到焦慮。總結下來就是感覺人生似乎到了瓶頸不能停下,我又不知道怎麼提升,這樣的中年困境并不少見,尤其是人到中年。就更是常态。
難道年齡就是魔咒,中年人變成這樣是必然嗎?
其實人在每個階段都有每個階段需要做的事情。人到中年隻不過是人生的一次成長和蛻變。
習慣鎖定了未來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習慣,尤其中年人,無論是工作生活上一定有自己覺得舒适或正确的習慣。
然而當生活一旦成為複制性的預設模式,就很難突破打開這個限制器,這是人性的缺陷,雖然讓我們感受到舒适安全,但卻也限制了每個人的發展,讓人陷入了死循環,也就談不上什麼改變。
你要知道,一些東西都形成了模式,會形成條件發射的本能意識,屬于一種随時可被觸發啟動的自然行為,不需要主動思考,這種千篇一律的複制,反而會成為人内心的消耗。
久而久之自然會乏味無聊地懈怠,可與此同時,又不願改變打破原有的習慣模式,也就形成了很多人到中年的感慨原因。
“消耗”讓人失去激情
中年人負擔的太多,家人的,夫妻的,工作夥伴的,上司的,有一大堆讓自己糟心的人和事,卻沒有多少人可以真正幫自己解憂,有時候往往就是因為煩惱沒有用,也就不得已隻能和自己和解,得過且過,但這種情緒的自我消化和各種錯綜複雜的情緒,已經讓人對生活充滿着疲憊感,哪裡還有激情暢想未來,有心情享受生活。
似乎無數中年人剩下的,也不過就是努力地活着。
未來的朝向改變,讓中年人開始消極
想想小時候為什麼快樂很簡單?不是要求少,而是無論發生什麼背後都有父母做自己的避風港。為什麼年輕人不管遭受多大的打擊和挫折,都能很快恢複對自己說句沒什麼?不是因為那時候初生牛犢不怕虎,而是未來有的是時間,輸得起,也摔得起。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每天都在倒計時自己的生命,人到中年,看似談死太早,相比年輕人和當初的自己,真的已經失去了冒險的魄力,因為資本不足。
簡單來說,曾經我們前行的方向接近的是成熟長大,而此刻人生過半,也就更加接近衰老和死亡,潛意識當中無奈甚至恐懼,會逐漸困擾着每一個人。
曾幾何時,我們期盼的是愛情,等待有個與自己相知相守的人花前月下,面對人生種種。可人到中年,大多數人都經曆了情感的挫敗和婚姻的平淡甚至折磨,當初對純粹愛的了解早已經消耗殆盡,是以不少人都不知道自己究竟為什麼而活,為誰而活,卻又堅強地繼續苦撐。
當初為了對方和自己充滿着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而現在,覺得看看什麼都無所謂,也都難給自己提供興趣和激情,最直白地來說,當初有對美好的期待,現在,人生太多心酸,痛苦和失望才是常态。
成也經驗,敗也經驗
成年人尤其是中年人,最大的特征之一,就是喜歡用過去的經驗指導現在的行為,人活了這麼久一定都有自己的經驗總結,的确為我們帶來了不少便利,但同時也故步自封了自己的認知和思維。
我們會用自己的“經驗”智慧避免雷同的事情再次發生,可這樣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的認知,卻注定導緻影響最終的決策和判斷,行動力遲緩了,就是因為顧慮多了,也因為自己的經驗,影響了判斷,進而失去很多最佳的機遇,縮小了可發展空間。
中年人啊,成也經驗,敗也經驗,那句“我吃的鹹鹽比你走的路都多”的觀點,影響了多少人的提升和改變。
很多人都是這樣的,就是被引以為傲的“經驗”限制了,你要懂得不同時段進行更新和反思,你要明白,曾經的經驗,未必适用于此刻和現在。
經驗一定有它的價值,但千萬不要是以成為自己的鎖鍊。
END
文/解憂情感驿站
(作者:筱雨,心理咨詢師,專注情感領域),擅長戀愛關系挽回修複,婚姻沖突分歧,以及原生态家庭導緻的心靈創傷療愈。孤獨的人生旅程,傾聽你的委屈和壓力,幫來訪者提升兩性相處的技巧,挽回自己的夫妻,經營好自己的感情,努力成為更幸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