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千萬不要得罪一個有文化的人,後果比較“可怕”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在生活中,總是有一些實幹派會看不起學院派,認為學院派隻會紙上談兵。

我國著名心理學家武志宏就曾經有過這樣的經曆,在參加一次同學聚會的時候,有一位同學大肆貶低學院派的心理學家和學者,句句話不離諷刺。而武志宏作為北京大學心理系的碩士,自然産生反感的情緒。

随後,武志宏跟别人說:“你相不相信,我用學院派的東西,就可以把在座的各位都分析一遍。”

千萬不要得罪一個有文化的人,後果比較“可怕”

然而當武志宏頭頭是道地把在座的人多分析一遍之後,那個執意貶低學院派的學者卻說了一句:“我要是真的心理有問題,要看醫生,我才不找你這樣的心理醫生。”

那麼,我們來看看武志宏是如何對這位激進的學者先來分析的,首先,他很愛開車,喜歡馳騁的感覺。

其次,他的生活品質很差,無法滿足自身的需求。最後,他與自己母親之間的關系很糟糕。而支撐武志宏作出這樣判斷的依據,就是這個人剛剛在飯桌上的表現。

精神分析學的觀點認為,個體當下的關系模式,反應着其内在的關系模式,反應着其童年的關系模式。

千萬不要得罪一個有文化的人,後果比較“可怕”

你在成年之後如何吃飯,就代表着你幼年時期如何吃奶,同時也能反映出你與家人之間,特别是與母親之間的關系,最終,這也會反映出你與其他女性之間的關系。

一個人在吃飯的時候顯得十分克制,是以,能夠推斷出其是一個控制欲很強的人,而控制欲強的人大多都喜歡開車,喜歡操控其他東西的感覺,是以,對于一個男人而言,别人能夠很好地滿足他的控制欲。

其次,這樣強烈的控制欲會導緻他在性生活發生的過程中,喜歡控制女性,時間長了必定會引起女性的反感。

千萬不要得罪一個有文化的人,後果比較“可怕”

很多不了解心理學的人認為,學習心理學就能夠看透别人是否在說謊,而心理學的本質,是看透最真實的人性。

與此相關同樣能夠洞悉人性的學科還有社會學、人類學、邏輯學、哲學等等,隻要你對其中一科能夠精通,都能夠看清隐藏人性的背後最真實人性。

是以說,無論是學院派還是實幹派都不要得罪有文化的人,而我們在生活中也應該盡自己最大程度的努力,成為一個有文化的人。

第一、 可以練習,積累你的文化

能夠成為各個行業的頂尖級人物的都是有大智慧,有大理想的人,他們總有些不同的特質和品格,而“文化水準”極高,應該是他們為數不多的共同特征。

千萬不要得罪一個有文化的人,後果比較“可怕”

這裡的“文化水準”指的不單單是學曆,有些人可能隻上過國中,卻能造就出很多高才生都望塵莫及的成就。

文化更多指的是一個人對于這個世界的認識,對某件事物的見解以及自己對于某個方面的深刻看法。

就像Netflix的首席内容官泰德·撒蘭多斯,能夠走上這個位置看的完全不是什麼高等院校的學曆,靠的完全是他在做影音店職員時候的積累。

當泰德還隻是一個小小的店員時,他每天都會看4個小時以上的影片,這給泰德帶來的影響甚至比電影學院的MBA課程還要大。是以,文化其實來源于一種累積,來源于你的不斷修煉。

千萬不要得罪一個有文化的人,後果比較“可怕”

第二、 創意,來源于積累

創造力是每個人生來就有的,但是有些人創造力就是更加卓越,即使他們的想法有時過于天馬行空,但是仔細想想都是有道理,有意義的。

創造并不是一種憑空想象出一件事情,憑空想象與胡思亂想是沒有差別的,真正的創造,是把一個領域的元素借鑒到新的領域當中。

隻有當你對一個領域有了足夠的認識,積累了足夠的資訊,才能夠成功地把另一個領域的元素借鑒過來。這不同于靈光一現,這是在完全做好準備,思考了前因後果之後才做出的改變。

千萬不要得罪一個有文化的人,後果比較“可怕”

第三、 文化是學來的

活到老學到老永遠是流行在人們之間的一個至理名言,學習永遠是一個提升自己的重要途徑。

《創造的曲線》一書由Alan Gannett所著,其中記錄了甘尼特的大量采訪記錄,被采訪者大多都是以獨特的創造力聞名的人。

他根據這些采訪總結了一個原則:想要保持和提升自己的文化水準,必須每天用百分之二十醒着的時間去吸收和領悟自己相關領域的知識。

千萬不要得罪一個有文化的人,後果比較“可怕”

換句話講,如果你每天的睡眠時間是6個小時,你就需要4個小時來學習。這聽起來很難,但是不經一番徹骨寒,怎得梅花撲鼻香。

- The End -

作者 | 湯米

編輯 | 不下雨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