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秦孝公與商鞅的相知相許,推心置腹,君臣之交,縱千年亦唏噓!

諸侯争鬥,昔穆公稱霸西戎,列國膽寒,時局動蕩,秦晉之好至勞燕分飛。秦孝公年少即位,秦國羸弱,不複虎态,從諸侯到列國都把秦當作邊陲小國。秦孝公沉雄勇略,不甘下等,決心毅力托起大秦命運,扭轉亂世乾坤,痛定思痛,甘心屈天下之恣廣納經天緯地之才,以匡扶祖宗社稷,強秦基業,揚秦威名,拓秦疆土,令秦自此成為不世強國,諸侯戰栗,天下俯首。

秦孝公與商鞅的相知相許,推心置腹,君臣之交,縱千年亦唏噓!

于是一簡求賢令傳遍中原:

"昔我缪公自歧雍之間,修德行武。東平晉亂,以河為界。西霸戎翟,廣地千裡。天子緻伯,諸侯畢賀,為後世開業,甚光美。會往者厲、躁、簡公、出子之不甯,國家内憂,未遑外事,三晉攻奪我先君河西地,諸侯卑秦,醜莫大焉。獻公即位,鎮撫邊境,徒治栎陽,且欲東伐,複缪公之故地,修缪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

諸侯卑秦,醜莫大焉!秦孝公有多大的雄心壯志,就有多麼求賢若渴,天地不仁以萬物為刍狗,天時命理未有厚秦。秦若想稱霸一方,還需自強,孝公識理明德,渴望能有生之年光複秦穆公之強盛。

遠在魏國的商鞅“少好刑名之學”,專業法學,主攻以法治國。雖受公叔座賞識,卻在其死後并未收到魏惠王重用,并被公叔座以“王既不用公孫鞅,必殺之,勿令出境”。魏惠王不以為然,不用也沒殺。

秦孝公與商鞅的相知相許,推心置腹,君臣之交,縱千年亦唏噓!

商鞅滿腹法家經綸,強兵固國之計無法施展,恰逢他鄉秦國求賢令傳遍中原,商鞅心動,偏執一心踐行胸中法學之論,且秦孝公一心求強,必合我意!于是毅然決然攜李悝之《法經》前往。

商鞅迫不及待的來到秦國,并去見了老朋友景監,老祖宗言人以群分,物以類聚,秦孝公虛懷若谷,格局天下,周圍人竟也可以為國分憂,為君解難。景監侍奉秦孝公,見到商鞅的到來,分外歡喜,立刻安排了兩人見面,希望二人一見如故,合作共赢。

第一次見面,商鞅直抒胸臆,以帝道治國侃侃而談,以堯舜為例,講求師法造化,順勢而為,不違天道,不逆人倫,順應自然,則國之繁榮,他日必成。孝公自知于心中所想強秦之法偏移甚遠,商鞅所言非虛,但孝公希望秦國有逆天改命,翻天覆地的面貌,如遵循商鞅所言之道,并不能達此目标,遂拒絕了商鞅。

秦孝公與商鞅的相知相許,推心置腹,君臣之交,縱千年亦唏噓!

商鞅仍不死心,同樣通過景監,又一次取得與孝公見面的機會,這次商鞅換了一種治國之道,以西周王道禮制的治國方式,并以西周繁榮昌盛階段為依據,大行倡言。而秦孝公一直揚言強盛之道,以秦穆公時期為推崇範例,百裡奚之臣為典型求天下賢士。如此商鞅所言王道治國也算是對症下藥,秦孝公态度雖然不似之前強硬,但同樣的,或許是不想複制前人的成功,也或者秦孝公有着更大的野心,這樣的治國之道同樣不符合秦孝公縱橫亂世的雄心。

不得不說,成功總是需要天時地利人和,景監算是他的貴人了,商鞅居然還有機會通過他第三次見秦孝公。如果說前兩次會面都是空談治國,那麼最後一次,商鞅也吸取了之前的經驗,也大概明白了秦孝公的所求,這次直接帶着企劃書去面試的。

秦孝公與商鞅的相知相許,推心置腹,君臣之交,縱千年亦唏噓!

商鞅這次也沒有過多廢話,直戳痛點,結合目前幾個強國魏楚齊等變法的利弊,給出了秦國自身需要改頭換面的地方。直接甩出,自己的《治秦九論》:

其一《田論》,立定廢井田、開阡陌、田得買賣之法令。

其二《賦稅論》,抛棄貢物無定數的舊稅制,使農按田畝、工按作坊、商按交易納稅之新法。如此則民富國亦富。

其三《農爵論》,農人力耕緻富并多繳糧稅者,可獲國家爵位。此舉将真正激發農人勤奮耕耘,為根本的聚糧之道。

其四《軍功論》,凡戰陣斬首者,以斬獲首級數目賜爵。使國人皆以從軍殺敵為榮耀,舉國皆兵,士卒奮勇,傷殘無憂,何患無戰勝之功?

其五《郡縣論》,将秦國舊世族的自治封地一律取締,設郡縣兩級官府,直轄于國府之下,使全國治權一統,如臂使指。

其六《連坐論》,縣下設裡、村、甲三級小吏。民以十戶為一甲,一人犯罪,十戶連坐,使群眾怯于私鬥犯罪而勇于公戰立功。

其七《度量衡論》,将秦國所行之長度、重量、容器一體統一,由國府制作标準校正,杜絕商賈與奸惡吏員對庶民的盤剝。

其八《官制論》,限定各級官府官吏定員與治權,杜絕政出私門。

其九《齊俗論》,強制取締山野之民的愚蠻風習,譬如寒食、舉家同眠、妻妾人殉等等。

這一次的會見雖然不能确定秦孝公是否徹底與商鞅達成共識,但無疑商鞅所言确實擊中秦孝公内心所想。秦孝公想要的大刀闊斧,雄才偉略,商鞅給的開疆擴土,強國之策碰撞出了火花。兩個偏執的人走到了一個頻道,必然要發出那個時代的最強音。商鞅也總算不坑景監了,至此,一段千古的君臣佳話拉開序幕。

秦孝公決定事不宜遲,立刻進行變革,但是還是擔心變法遇到的阻礙,于是一場大型辯論會應運而生,舊貴族代表甘龍、杜摯起來反對變法。他們認為利不百不變法,功不十不易器。而商鞅一席話不僅力戰衆臣,還堅定了秦孝公變法的決心。

衛換曰:“疑行無名,疑事無功。聖人苟可以強國,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禮。”孝公曰:“善。”“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故湯武不循古而王,夏般不易禮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禮者不足多。”孝公曰:“善。”

當然,秦孝公作為商鞅的支援者,商鞅沒有不勝的道理,這個形式也是秦孝公借辯論會表達自己對于變法的支援,當然商鞅也并沒有讓他失望,于是一場浩浩蕩蕩的變法圖強從秦國開始。

秦孝公先用《墾草令》作為變法的試水,重農抑商,提高農業地位,并削弱了貴族以及當權者的一些特權,使得全國投入農業生産中,還改革了稅租制度等等。

秦孝公與商鞅的相知相許,推心置腹,君臣之交,縱千年亦唏噓!

之後便趁熱打鐵,任命商鞅為左庶長,全權進行變法事宜。商鞅徙木立信,從生産力着手,調動生産積極性,獎勵耕織,在軍隊方面實行,明令軍法獎勵軍功、廢除世卿世祿制度 建立二十等爵制,這一項極大的提高軍隊戰鬥力,然而也動搖了既得利益的舊貴族集團的蛋糕。

不僅如此,甚至群眾中同樣反對變法的不在少數,恰巧此時太子觸犯新法,商鞅便決定殺一儆百。太子是未來的國君,不能用刑,便對太子傅公子虔行刑,并對太子師公孫賈處以黥刑

,這件事後,就沒人敢對變法非議了,不過這件事也給商鞅的死埋下了伏筆。

公元350年,秦孝公開始着手遷都鹹陽的事情,同時商鞅也進行第二次變法:

開阡陌封疆 ,廢井田,制轅田,允許土地私有及買賣、推行縣制、初為賦、統一度量衡、燔詩書而明法令,塞私門之請,禁遊宦之民、執行分戶令禁止百姓父子兄弟同居一室等改革方略。

秦孝公與商鞅的相知相許,推心置腹,君臣之交,縱千年亦唏噓!

秦孝公舉祖宗基業與商鞅做賭注,商鞅也不負所托,經過變法,把秦國從一個列國夾縫中的弱國變成諸侯敬畏的強秦。

“秦民大悅,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民勇于公戰,怯于私鬥,鄉邑大治。”

如今的秦國,就連周天子都需要同諸侯一樣恭賀慶祝,秦國之外,再無強國。秦孝公也是心胸寬廣之人,當年求賢令中提到的應允,此時一一兌現。封商鞅為大良造,因戰功封於、商十五邑,号商君。此時的商鞅俨然已經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權傾朝野,不世之臣,當然他也擔得起。秦國富強之路,商鞅居功至偉,秦孝公對商鞅無條件的信任是變法的仰仗。當然,變法十幾年來,商鞅得罪的人全然不在少數,這些人被新法和商鞅壓制的翻不過身,他們都在等一個機會。

秦孝公與商鞅的相知相許,推心置腹,君臣之交,縱千年亦唏噓!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驷即位,也就是秦惠王。此前的舊貴族們趁機發起反攻,加上如今的秦惠王周圍同樣聚集着自己曾經犯過的政敵, 公子虔等人告發商鞅“欲反”,商鞅沒有了秦孝公力保,自然無力辯駁這欲加之罪。隻得逃往邊關,卻在留舍時因為沒有憑證,在新法中是不被允許的。

商鞅想逃往魏國,卻因為曾經生擒公子印被拒絕入境,走投無路的商鞅回到自己封地。然而此刻經過變法的秦國軍隊戰鬥力不同往日,商鞅不敵身亡,死後還被“車裂”示衆,全家被誅。但新法并未停止,就這樣這一對千古君臣佳話告一段落。

秦孝公與商鞅的相知相許,推心置腹,君臣之交,縱千年亦唏噓!

對于商君之死,秦惠王無論是私怨還是國仇,都是其為站穩秦王腳跟的必走之路。秦孝公和商鞅已經給秦國的富強之路指明了道路,商鞅年事已高,他的死為秦國做出最後的貢獻就是穩定舊貴族集團和夯實秦惠王接下來的統治。這位權傾朝野的秦國恩臣隻有秦孝公才能相知相許,在秦惠王的權利系統架構中,他根本無處立足,是以成為了最後的犧牲品。

在秦孝公與商鞅的這段故事中,兩個偏執的人實作了同樣的抱負,商鞅雖死,但并沒有失敗,最後的完勝者是秦國。秦孝公不惜與舊貴公族相悖支援變法改革,商鞅同樣不懼權貴世族,執意做一對踐行強國夢的先驅。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兩個野心家各司其職,完成了一項浩大的實驗藝術品,也是一次教科書式的君臣治國典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