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太平天國滅亡後,曾國藩為什麼要裁湘軍?有人說是因為愚忠

湘軍,與其說是湘軍,不如說是“曾家軍”,因為這支人數衆多、戰鬥力較強的軍隊,隻聽從曾國藩一人的指令;雖然曾國藩作為一個傳統的文人,對帶兵打仗是一竅不通,但這并不妨礙曾國藩訓練出一支作戰勇猛、悍不畏死且紀律嚴明的軍隊。

太平天國滅亡後,曾國藩為什麼要裁湘軍?有人說是因為愚忠

曾國藩練兵的方式說起來也簡單,無非就是高軍饷、嚴賞罰、明紀律;當然,曾國藩也有創新的地方,那就是加強軍隊的思想建設,并且還針對性地寫了一首軍歌;事實證明,曾國藩實施的加強軍隊思想建設的做法非常有效,湘軍不一定是曆史上最精銳的部隊,但卻是最能打硬仗的部隊之一。

曾國藩正是靠着湘軍剿滅太平天國的機會,登上了人生的巅峰;雖然他之前就已經取得了十年七遷,連躍十級,成為二品大員傳奇事迹,但工部左侍郎應該就是他的極限了,因為一直在幫助他的軍機大臣穆彰阿已經被革職查辦了,并且他是一個漢人,是不可能接觸到核心權力的。

太平天國滅亡後,曾國藩為什麼要裁湘軍?有人說是因為愚忠

但在剿滅太平天國的過程中,曾國藩升任兵部尚書兼兩江總督,并以欽差大臣身份督辦江南軍務;後又加封太子太保銜,奉旨督辦江蘇、安徽、浙江以及江西四省軍務,其巡撫、提鎮以下悉歸節制,這權力可就不是一般的大了。

在攻陷太平天國的都城天京後,曾國藩又被加封太子太保(太子太保和太子太保銜還是有很大差別的)、一等侯爵,世襲罔替,并賞戴雙眼花翎;别的不說,光這個世襲罔替的一等侯爵和雙眼花翎的賞賜,在清朝就已經算是頂點了。

太平天國滅亡後,曾國藩為什麼要裁湘軍?有人說是因為愚忠

這對普通人來說,是絕對難以想象的榮耀,但當時的曾國藩在乎嗎?還真的不在乎,就算是清朝廷給他封王賞三眼花翎,他都不一定在乎,為何?因為他有強大的湘軍,至于太平天國的國庫事件是真是假姑且不論,單是湘軍劫掠多年,累積的财富就不是一筆小數目。

可以說,隻要曾國藩有想法,南面稱孤是有機會的,但他為何最終選擇了裁軍,為何呢?有人說是因為曾國藩愚忠,也有人說是因為曾國藩自覺年紀大了,他的兒子們才能不夠,擔心重蹈吳三桂的複轍;真是這樣嗎?

太平天國滅亡後,曾國藩為什麼要裁湘軍?有人說是因為愚忠

曾國藩早年的确對清朝廷十分忠誠,但在他剿滅太平天國期間,他幾次以“丁憂”或其他方式罷戰來看,他絕不是一個老實的人;而且在野史中一直流傳,曾國藩在得到太平天國的“玉玺”後,也的确動心過。

至于說年紀大的問題,雖然曾國藩的兒子的确可能不成器,但他的四弟曾國荃可是一位才能絲毫不遜于他,甚至可能還要在他之上的人傑,關鍵是曾國荃比曾國藩小十多歲,作為繼承人的人選是綽綽有餘的;那為何曾國藩最終選擇裁軍以向清朝廷表示忠誠呢?

太平天國滅亡後,曾國藩為什麼要裁湘軍?有人說是因為愚忠

其實曾國藩裁軍以及放下自己的野心,都是迫不得已,他的湘軍和李鴻章的淮軍不一樣;李鴻章之是以能緊抓淮軍不放手,是因為淮軍是建立在對太平天國作戰已趨明朗化的時候,而曾國藩的湘軍是建立在清王朝最危急的時刻。

有什麼差別呢?差別自然很大,有湘軍在前面頂着,李鴻章可以從容嚴肅軍紀;而曾國藩當初為了激發湘軍的戰鬥力,與湘軍将士約定攻城之後“放假三日”的相關指令,這個放假可不是我們現在的放假,而是任憑将士肆意妄為三日,燒殺劫掠一律不管。

太平天國滅亡後,曾國藩為什麼要裁湘軍?有人說是因為愚忠

雖然在初期頗有奇效,但在之後的時間裡,湘軍卻是逐漸敗壞,尤其是和李鴻章的淮軍、左宗棠的楚軍比起來,湘軍已經逐漸腐朽,和當初的綠營、八旗差不多了。而且湘軍實行的是以戰養戰的政策,如果沒有仗打了,那就會反噬自身。

與清王朝對戰?曾國藩不是沒想過,但沒有勝算,至少李鴻章和左宗棠不會跟着他一起,而且當時李鴻章和左宗棠完全可以壓制他的湘軍;打順風仗的時候,那些鄉紳地主自然願意投資他,但遇到危險,誰還會投資給他?這一點曾國藩想的很明白,隻有裁軍,自己才能夠順利脫身,而且湘軍出了那麼多總督巡撫,就算湘軍不在,他依然能掌控全局。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