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對越還擊戰,為何選擇許世友做指揮員?當時已是最優選

1979年對越反擊戰,曆時了28天,戰果非常輝煌,占領了越南北方20多座城鎮,摧毀了很多當年我國援助的項目,達成了最初的作戰目标。

但實事求是的說,我軍擊殺了很多越軍的同時,己方的傷亡也不小,尤其是東線部隊。是以很多人都認為作為東線指揮的許世友将軍不算合格,但是我們看看當時的實際情況就會明白已是最優選了。

對越還擊戰,為何選擇許世友做指揮員?當時已是最優選

1979年,剛剛經曆過特殊時期不久,又是改革開放的重要節點,必須要有一場漂亮的勝利來穩定人心。

當年沒有比許世友更好的指揮員人選了,看看許世友的履曆,在長征之時就是紅四軍軍長,紅四軍是紅四方面軍的絕對主力,這麼重要的節點擔任這個位置,這是對他作戰能力的肯定。

抗戰時期一直在山東一帶上司部隊開展革命工作,有豐富的鬥争經驗。解放戰争時期他帶兵的經驗就更多了,先後擔任縱隊司令員、山東兵團司令員,堅持在膠東内線作戰,在膠東戰場的表現也非常突出,直接反應了許世友的能力不俗。

在華野之中,其他大部分都是聯合作戰,隻有許世友相對獨立,是以某種意義上來說許世友大兵團作戰能力應就是僅次于粟裕的人了。

對越還擊戰,為何選擇許世友做指揮員?當時已是最優選

對越反擊畢竟已經不是抗美援朝了,

1979年,開國那些能征善戰的将軍們一些已經離開了人世,要麼就是離開了軍隊系統或者去上司别的兵種,能擔任一線大兵團指揮員的人寥寥無幾。

許世友則在1973年底就開始擔任廣州軍區司令員,參與指揮了西沙自衛反擊戰。在開戰前很長一段時間都在部隊中,本來就有指揮經驗加上熟悉軍隊,是以可以說是東線指揮員的不二人選了。

結合實際情況來看,東線傷亡大過西線還是有客觀因素的,東線的廣西戰場距離越南河内較近,一旦突破直接就威逼河内。

越軍自然也明白這個道理,是以他們在東線布置的兵力比西線多了三倍,加上東線戰場的作戰面積也要大過西線,越軍就可以利用地形打遊擊,給我軍造成很大的麻煩。

許世友開始是考慮到了地形因素的,制定了另外一個作戰方針:

先殲滅臨近邊境的12個越南據點,再分割敵6個邊境守備團,最後再去尋殲越軍的三個主力師。

如果按照他的計劃來打,穩紮穩打的模式會讓東線的損失小很多,但是後來決策層否掉了這個打法。

對越還擊戰,為何選擇許世友做指揮員?當時已是最優選

後來總參決定的是

集中優勢兵力縱深,尋求越軍主力打殲滅戰

。其實總參也有些無奈,畢竟當時北方的壓力比較大,按照許世友的方法是比較穩妥,但是耗費的時間必然就長了。

戰争畢竟還是服務于戰略,是以許世友隻能重新制定戰術,這點上可以說不管是誰來做指揮,也隻能這樣打。

東線傷亡較西線大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兵員,西線部隊的主力13、14軍本來就常年駐守在中越邊境,在軍事素養、訓練上是很強的。

而東線部隊有不少是戰前才短暫突擊訓練不久,尤其是50軍。此時的50軍大部分都已經轉入生産及工程建設,下轄的150師每個步兵團就一個營算是軍事全訊機關。到了戰争即将來臨時,150師才緊急擴編,6000餘人迅速擴張成11000多人,這樣的部隊作戰能力肯定是不太強的。

最後在撤退時,150師的448團在那噶一帶遇伏,造成了失蹤325人、被俘219人的慘劇,這是對越反擊中最憋屈的一戰。

作為指揮員對于這樣的慘敗肯定是要負責,但是所有責任都推給他,是不是有點不公平?

對越還擊戰,為何選擇許世友做指揮員?當時已是最優選

從最後的結果來看,東線共斃敵3.4萬餘人、傷敵5100多人、俘虜1300多人,而西線斃敵1.35萬餘人,傷敵2100多人,俘虜800多人,是以東線是主戰場,傷亡肯定是要比西線大的。

總的來說,東線的結果是各方面因素造成的。作為指揮官,許世友雖然沒有達到那種讓人望之佩服的指揮水準,但也是中規中矩,并沒有一些人說的那麼不堪,也是當時最優選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