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949年,一國軍師長為掩護李彌逃跑,被逼投降,最後結局如何?

兩軍對戰,局勢瞬息萬變,也常常會帶來一些“身不由己”的局面。兵敗之際,往往就是生生死抉擇的瞬間,有人舍生取義、甯死不屈,自然也有人為了一線生機逃之夭夭或投降被俘,不同的是,有人能夠自由選擇,有的人卻沒有選擇的權力。

1948年11月,淮海戰役開啟,這場戰役中雙方損失都較為慘重,經過無數次大大小小的戰鬥,解放軍取得了最終勝利,國民軍南線主力損失殆盡,很多兵團都戰至全軍覆沒。

十三兵團慘敗之時,兵團司令李彌卻為求生逃離戰場,9軍3師師長周藩則被迫掩護李彌逃跑,最終無奈投降。

成為解放軍“俘虜”的周藩,後來的命運如何?

兵敗之際,被迫投降

淮海戰役是一場惡戰,從正式開啟到結束共持續兩個多月的時間,期間大大小小的戰役無數。淮海戰役第一天,解放軍就包圍了黃百韬的第七兵團,李彌奉命解圍失敗,在12月初自己的十三兵團同樣陷入了解放軍的包圍。

1949年,一國軍師長為掩護李彌逃跑,被逼投降,最後結局如何?

1949年1月,解放軍繼續推進,很快突破了李彌和邱清泉兵團的全部防線,國民軍敗局已定,全軍到了生死一線之時。

作為兵團司令的李彌,做出的決定卻不是與軍隊共存亡,而是悄悄逃跑,保全自己。

要想在解放軍的包圍之下逃出,肯定需要一些掩護,周藩則是被迫擔下這個“重任”的人。

李彌和副司令先後和周藩“談話”,言外之意就是讓周藩吸引注意力,拖住解放軍,為李彌争取逃出的時間。

周藩知道大勢已去,要麼全軍覆沒,要麼掩護李彌逃出,即便心中對李彌的決定有所不滿,他也沒有第二種選擇。

1949年,一國軍師長為掩護李彌逃跑,被逼投降,最後結局如何?

要完成掩護有兩種方法,一是通過交戰拖住解放軍腳步,二是通過“投降談判”吸引解放軍注意力。

周藩并不願意用全軍的生命為李彌換取生機,更何況這時候十三兵團殘部已經沒有與解放軍一戰之力,于是在逃至河南東北地區徹底陷入解放軍包圍之後,周藩不得不選擇了投降。李彌喬裝成士兵成功逃出,而周藩帶領全軍投降,成為了戰敗“俘虜”。

抗日時期,英勇衛國

解放軍對待投降的“俘虜”從不會趕盡殺絕,而共産黨對待戰犯的态度也向來比較寬容,不會隻看他們犯過的錯誤,而是會根據他們曾經的功績以及後來的表現,決定其最終命運。

周藩在投降之後得到了一線生機,因為在抗日戰争期間,他曾經上陣殺敵,英勇衛國。

1949年,一國軍師長為掩護李彌逃跑,被逼投降,最後結局如何?

1932年,周藩得到了警察的職位,但是他一心上陣殺敵,真正為保家衛國貢獻力量,于是辭去了這份相對安穩的工作。

1937年,周藩參與了晉北之戰,與共産黨合作在太行山附近打遊擊

。次年,在山東、河南等多地與日軍多次對戰,破壞日軍交通、打亂敵軍部署,為正面戰場創造了有利條件。

桂南戰役爆發之時,周藩率軍正面反攻,與之前的遊擊戰不同,這次正面交戰過程十分慘烈。

周藩作為指揮身先士卒,長達半個月的血戰之後,成功殲滅了日軍一個旅團,将桂南的日軍全部驅逐。

周藩抗日之時有功,但是解放戰争時期,也曾與解放軍對戰,犯下的錯也不容否認,是以他投降之後需要進入戰犯管理所進行改造。

1949年,一國軍師長為掩護李彌逃跑,被逼投降,最後結局如何?

改造悔悟,重塑新生

周藩在功德林戰犯管理所度過了25年的時間,直到1975年,我國進行了第七批戰犯特赦,這也是最後一批特赦,曾經的國民軍被全部釋放。

之後這些戰犯中有一些人選擇了去台灣度過後半生,這次有了自由選擇去留的權利,周藩卻自願選擇了留下。

後來周藩被安排到了湖南省政協工作,他兢兢業業堅守着工作崗位,真心實意為人民服務,8年之後被評為湖南省政協委員。

周藩雖然是最後一批被特赦的,但是與一些頑固不化的人不同,他真心悔悟曾經犯下的錯。

1949年,一國軍師長為掩護李彌逃跑,被逼投降,最後結局如何?

晚年之時,周藩曾提起過往,表示了對自己曾經走錯路的後悔。“藩”字拆開來看是“草、水、米”,周藩之是以将自己的名字改為這個字,就是為了讓自己時刻謹記,來日即使“當了官”,也勿忘本心。後來卻誤入歧途,漸漸迷失本心,做下了不少錯事,幸而在改造悔悟之後能夠得到原諒,重塑新生,回歸到了人民的這一邊。

結語:

解放戰争時期,有不少國民軍将領棄暗投明,成為了起義将領,為解放戰争的勝利做出了貢獻,戰争後,也有不少戰犯真心悔悟,認真改造,為自己争取到了特赦資格。共産黨從不放棄任何一個有希望的人,即便曾經犯錯,隻要知錯能改,心向光明,同樣能夠獲得新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