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文史尋憶——老標頭的民生會(即安清會、青幫)

標頭民生會是日寇占領標頭期間,在日本陸軍特務機關訓示下,成立的為日寇效勞的 “青幫”組織,活動十分器張,為敵人積極搜集各種情報,是日寇豢養的帶有封建迷信色彩的反共、反人民的反動幫會組織。

“青幫〞又稱清幫,是清朝民間秘密結社之一,傳說發源于明代的羅教,至1726年(雍正四年),由翁雍、錢堅、潘清組織南北運河的漕運船夫為清政府承辦漕運。規定幫規和儀式,按輩分收徒弟,長期在運河漕運中保持封建行幫的地位。後因漕運改為海運,逐在上海、天津等地和長江下遊其他通商口岸流為遊民組織。辛交革命時,在上海設立中華共進會,曾受袁世凱利用,刺殺宋教仁。1927年,又為蔣介石所用,參與“四 一二”反革命大屠殺。抗日戰争期間,日本特務機關利用青幫組織進行漢奸活動。清門(青幫)組織有自己的特點,差別于洪門(紅幫)。有“青幫一條線,洪門一大片”之說。其含意是洪門為橫向組織結構,會員不論入會先後,沒有輩序之分,均以兄弟相稱。清門為縱向組織結構,輩序分大小,長幼尊卑有序,師徒有如父子,禮節分明,不得越序妄尊。在國民黨時期,青幫受國民特務組織控制,繼續進行反共,反人民的活動。它們不僅是國民黨的政治别動隊,又是打家劫舍、殺人越貨、大宗走私毒品、軍火、拐騙婦女經營賣淫集團的黑社會勢力的主宰者。

文史尋憶——老標頭的民生會(即安清會、青幫)

照片源于網絡

青幫傳入蒙、綏地區較晚,約為二十世紀二十年代,與軍閥混戰,各派系軍隊流竄有密切關系,如毅軍、湘軍、綠營軍都曾在蒙、綏地區駐防過,這些軍隊中和随軍而來經營商業,謀職而來的内地人中青幫門徒不少,這些人流落西北時,為了求得在社會上生存,互相援助,隻有借助幫會力量。由于一些青幫會員專為洪門派系——

哥老會

,是以青幫紐織建立晚于哥老會。青幫組織主要沿平綏線上的一些城市先後建立,不象哥老會為匪居多、到處流竄。但青幫成分十分複雜,有軍、政、商、學、兵、匪、車夫、匠人、無業遊民等,三教九流之徒無所不有。在社會各階層擁有孳生基礎,常被軍閥餘孽、失意政客、豪紳巨匪所控制,是寄生性和破壞性很強的一股社會反動力量,很容易變成為反動派服務的反動工具。在日寇占領標頭期間,標頭青幫組織——

民生會

就是明證。

文史尋憶——老標頭的民生會(即安清會、青幫)

標頭青幫組織的建立和發展、消亡情況:

1931年青幫首領劉長在標頭拉開山門,廣收弟子。後由劉壽山繼承衣缽。日寇占領標頭後,日本陸軍特務機關訓示劉壽山成立蒙疆標頭民生會,受張家口蒙疆民生總會的上司。日本特務機關派工作員小澤和蒙疆派來的太宰松三郎 (表号貧松,後擔任滿鐵調查部標頭會館館長,此人和綏遠日本特務機關工作員福崎道仁,為了偵知青幫内幕便于控制青邦,按照青幫開山門的規矩,分别參加了標頭和歸綏的青幫組織)參加了民生會成立大會。

會長:劉壽山 (又名劉福堂,為河北省鹽山縣人,商界)。

副會長:宋玉書,東北人。

顧問:兒玉堯,日本特務機關的情報室主任。

民生會下設:

情報股:股長範子明、副股長郭占發、潘效如、趙永勝。為日本特務機關搜集各種政治、軍事、經濟等情報。

佛事股:股長金振山、李緻膺,負責辦理佛堂、開山和會員登記等事宜。

事業股:由曹必正負責。

民生會的工作人民有:郭逸臣、李鳴岐、高林、胡殿祥、張清林、張文清等人。

會址設在今東河區新興大街122号

下設分支機構有:固陽分會:會長劉玉山;石拐分會:會長王鳳閣;南海子分會:會長王悅;薩縣分會:會長崔江,顧問日本人宦江,情報主任王興業,情報員20餘人。和

馬占山

的情報人員來往密切,互相溝通資訊,交換我

大青山遊擊隊

情報。他們橫行鄉裡,欺詐群衆,勒索财物,為人民所痛根,曾将農民高全江、張保誣為八路軍密探,抓捕後,經花錢賄賂才贖出活命。他們還把牛五營子村衣民胡爾子誣為八路軍,慘遭活理。日寇投降後,與國民覺挂鈎,參加反共除奸隊,繼續堅持區動立場,進行反革命活動。

文史尋憶——老標頭的民生會(即安清會、青幫)

標頭地區青幫勢力雄厚,門徒達800餘人,活動十分嚣張。日寇投降後逐漸削弱,解放後不複存在。

理門公所(俗稱在家裡)是青幫的外圍組織,以戒煙、酒為名,供奉觀世音菩薩、楊祖 (創始人楊來茹)、老君爺。1925年在標頭設理門公所總堂,由傅來明主持。下設守一、引善、靜心等堂号。日寇占領標頭期間,在日本老兵以指使下,又建立了正善、普善等四個堂号,分别由孫來瀛,李文藻王四、霍文成主特當家。這個組織解放後不複存在。

文章來源:《標頭民生會(即安清會、青幫)》

《標頭文史資料選編》.第十緝

政協標頭市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