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葛曉音:隋唐樂舞的東渡和傳承——日本的傳世樂舞大都源于中國?

葛曉音:隋唐樂舞的東渡和傳承——日本的傳世樂舞大都源于中國?
葛曉音:隋唐樂舞的東渡和傳承——日本的傳世樂舞大都源于中國?

日本是有《蘭陵王入陣曲》的,它還是日本舞樂當中最重要的一個樂舞,被稱為“名作當中的名作”。在日本,凡是可以表演舞樂的寺社,是一定會表演這個舞蹈的。

——葛曉音

現在儲存在日本的隋唐樂舞有從中國傳過去的,也有日本仿造的。據我們考證,從中國傳過去的大概有這樣三種類型:

第一類是隋代傳入的伎樂,又稱為“吳樂”。伎樂就是古代日本在佛寺舉行行道儀式的樂曲,是遊行儀式的一部分。行道就是圍繞着佛像本尊或是壇塔遊行的供奉儀式。伎樂行道的隊伍裡有一部分就扮演成佛經裡記載的各種角色,比如菩薩、天神、天女等。日本樂書《教訓抄》裡記載的吳樂一共有九首,除了開頭的一首是儀仗曲以外,其他八首都是有演員表演的。它其中包含着最簡單的情節和動作,表演的人套着一個罩住整個腦袋的假面。不同人物的角色就是由這個假面、形象和服飾差別開來。樂器都是用的細腰鼓。這些曲子有的是表演佛教故事,有的是表演世俗故事。因為這一批樂曲的時間太久了,是以它那個角色的關系、出場的程式全搞亂了。假如我們能夠把這些曲子表演的故事和人物搞清楚,或許就能把中國戲劇的萌芽再追溯到唐代以前,因為現今的中國文學史界一般都說,中國戲劇的萌芽是在唐代的歌舞戲裡,而實際上,中國的東晉、南朝和北朝時期,民間和寺院裡邊就有伎樂的表演。

葛曉音:隋唐樂舞的東渡和傳承——日本的傳世樂舞大都源于中國?

日本伎樂應該是從當時被稱為吳的南朝地區傳到日本的,是以又稱為“吳樂”。這些吳樂當中關注度最高的曲子就是《吳公》。“吳公”這個角色頭上戴着一頂金紅冠,手裡拿着一支笛子,是一個高貴的、威嚴的王侯形象。另外還有一個角色叫“吳女”,“吳女”的假面是頭上梳着兩個雙環,宮廷女子的形象,但是她到底屬于哪首曲子,目前還沒搞清楚。很多人猜測,既然一個叫“吳公”,一個叫“吳女”,應該是在同一首曲子裡的。可是這兩個人物又是什麼關系呢?也不清楚。我們根據日本文物學界的研究,經過一番考證,大體上可以确認,這兩個假面形象都是公元7世紀的時候是從唐朝傳到日本的。我們把“吳女”和陝西博物館裡收藏的7世紀的女傭進行對比,就可以看到。再加上各方面的資料,包括各大寺廟裡的資财賬裡的記載,以及中國古樂書裡的一些文獻,大體上就可以确認“吳女”出現的時間。因為這個假面“吳女”的鼻子上缺了一塊,這塊東西還保留着,拼上去以後,我們發現“吳女”的腦門上有一個梅花妝,而梅花妝是南朝、初唐和盛唐時宮廷女子的妝飾。

葛曉音:隋唐樂舞的東渡和傳承——日本的傳世樂舞大都源于中國?

第二類是唐代的歌舞戲。戲劇專家一般都認為唐代的歌舞戲是戲劇的萌芽,而且舉出“撥頭”“大面”等作為例證。“大面”又叫做“戴面”,它是一種戴着假面的舞蹈。據記載,“戴面”出自古龜茲國,就是西域,位于現在的新疆庫車市一帶。具體到了唐樂舞,就是“蘭陵王”,後來因為不知道“戴面”有其他的曲子,是以“戴面”和“蘭陵王”就劃了等号。《蘭陵王》這個故事,最早見于北齊書《蘭陵王傳》。北齊時,北朝已經分裂成了北齊和北周這兩個國家。北齊有一個皇帝叫文襄帝,他的第四個兒子叫長恭,被封為蘭陵郡王。因為他長相俊美,怕自己打仗的時候不足以吓倒敵人,是以就老是戴着一個頭盔,遮住臉。有一次他帶着500個騎兵沖進了敵陣,在金墉城(今河南洛陽東北故城)下被周朝的軍隊包圍了。當時守城的齊軍不認識他,直到他将頭盔摘下來,齊軍才認出他,于是派弓箭手去救他,之後他帶領軍隊打了個大勝仗。于是,北齊的将士們就一起歌唱贊美他。這就是非常有名的《蘭陵王入陣曲》。這個曲子到後來在表演當中,就變成了他不戴頭盔,而是戴着一個假面的樣子。

葛曉音:隋唐樂舞的東渡和傳承——日本的傳世樂舞大都源于中國?

中國的文學史家對這個戲非常重視,把它看成是中國戲劇的起源,可是我們對它的表演細節卻完全不知道,怎麼能說明戲劇就是從它這兒起源的呢?現在我們知道日本是有《蘭陵王入陣曲》的,它還是日本舞樂當中最重要的一個樂舞,被稱為“名作當中的名作”。在日本,凡是可以表演舞樂的寺社,是一定會表演這個舞蹈的。可是日本古籍裡的“蘭陵王”不是寫做“蘭陵王”,而是寫做“羅陵王”或者“陵王”。那麼這個日本的“羅陵王”是不是就是中國的“蘭陵王”呢?從上個世紀初開始,日本就有一些權威學者說,日本的“羅陵王”不是唐代的“蘭陵王”,而是那個叫佛哲的高僧從印度帶到日本去的,還說這個舞蹈表演的是印度佛教裡的那個娑竭羅龍王的故事。還有一種說法,說這個舞蹈表演的是印度的古劇《龍王之喜》。因為這些說法是出自一些大學者,是以幾乎就成為定論了,就連中國國内研究《唐戲弄》的老權威任半塘先生也接受了他們的說法。20世紀80年代時,中國有一位叫周華斌的學者,他是北京廣播學院(現在的中國傳媒大學)的教授,他有一個很重要的發現。他說蘭陵王的墓道裡邊有一個神獸的圖形,非常像日本的那個“羅陵王”戴的面具上的龍的樣子。另外就是我們在貴州發現了一批面具,這批面具裡有一種龍王的面具,面具的下巴是會動的,眼睛也是會轉的。這個面具的造型和制作方法和“羅陵王”的面具制作是完全一樣的。是以周教授的考證有力地證明了,其實這種面具的制造就是來自中國,也證明了日本的“羅陵王”和中國的“蘭陵王”間的淵源關系。

葛曉音:隋唐樂舞的東渡和傳承——日本的傳世樂舞大都源于中國?

第三類就是不含戲劇因素的隋唐樂舞。這裡我想以《玉樹後庭花》和《霓裳羽衣舞》為例。據史書記載,《霓裳羽衣舞》當時是一個叫楊敬叙的河西節度使進獻給唐明皇的,它原是《婆羅門曲》,但是經過唐明皇的改作,道家的色彩就比較濃厚了。後來南宋時有一個叫陳亮的人,他的樂書裡面也寫到了這個舞蹈,說舞者穿着紅色的鮮衣,戴着鮮冠,肩膀上有霞帔,和白居易寫的長詩《霓裳羽衣舞歌》裡描寫的服裝是一樣的。

那麼《玉樹後庭花》是什麼樣的呢?我們現在一點都不知道。後來就發現日本的古樂書裡邊,就有《玉樹後庭花》這樣的舞蹈。經過我們的考證,我們發現《玉樹後庭花》裡邊其實包含了三個樂舞,主要就是《玉樹後庭花》,其中有兩貼就是《霓裳羽衣舞》,兩貼就是兩個樂章。更有意思的是,這個舞蹈動作裡邊還包含着陳朝的另外一個樂舞,叫做《金钗兩臂垂》,它的舞者在長裙上面披着一件紅衣服,上面有覆寫在肩膀上的裝飾,手裡拿着金钗,上面挂着玉鈎、金鈴,舞蹈的時候有節奏地打拍子,可能舞蹈的時候兩個胳膊是下垂的,是以叫做“兩臂垂”。

葛曉音:隋唐樂舞的東渡和傳承——日本的傳世樂舞大都源于中國?

隋唐樂舞的曲子很多,是以我在這裡隻是舉幾個我們已經有考證結果的例子,粗略地介紹給大家。希望大家能夠由此看到盛唐文化的輝煌。

導師

葛曉音:隋唐樂舞的東渡和傳承——日本的傳世樂舞大都源于中國?

北京大學博雅榮休教授,國學院博士生導師。曾任東京大學大學院人文社會系教授,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講座教授。長期從事漢魏六朝隋唐五代文學研究。主要著作有《八代詩史》《漢唐文學的擅變》《山水田園詩派研究》《唐宋散文》《中國名勝與曆史文化》《古詩藝術探微》《先秦漢魏六朝詩歌體式研究》等。

此文據講座錄音整理,獨家版權,轉載請務必聯系;

文中圖檔來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編輯:牛亞傑

稽核:高巧燕

葛曉音:隋唐樂舞的東渡和傳承——日本的傳世樂舞大都源于中國?

讓閱讀成為習慣 讓靈魂擁有溫度

秉承傳統 契合當代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