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乾隆視野局限,他的盛世隻是中國曆史上對比而言的盛世

乾隆在位時中國疆域遼闊,社會穩定,比較前朝,确實是盛世。可是,如果将時間軸拉開,你會發現清朝的沒落從乾隆盛世後期開始。為什麼呢?問題在哪裡呢?

那時候的世界發生了重要的三件事:英國工業革命、美國獨立、法國大革命。

你可知道,乾隆和美國總統華盛頓是一個時代的人?

有人說,不會吧。為何我們感覺乾隆時代在古代,可是提到美國總統華盛頓卻感覺在現代。

是的,這就是當時世界格局當時最為直接的對比。

那時候的英國已經是日不落帝國

,他們的國王是喬治三世。1793年,英國曾派馬戛爾尼使團出使中國,在乾隆八十生日之際。

而乾隆八十歲時,華盛頓已經拒絕擔任美國第三任總統。那時候的美國已經建立憲法,三權分立。

西方的人對東方的印象,一直受到《馬可波羅遊記》的影響。曾經大唐大宋大元時代,各國來東方,人們用黃金進行交易,是以他們感覺遍地可見黃金。我們的國土人口衆多,而他們還是蠻夷小國。我們已經有了绫羅綢緞,他們還處在中世紀黑暗的統治中。他們中不少人對于陌生的東方中國充滿好奇和敬畏。

可是,當他們到達了中國以後,給他們留下深刻印象的卻是階級差距的巨大以及底層平民的貧困。使節團總管約翰·巴羅看到,農舍“大多破爛、肮髒,相當吃驚。破舊的房屋,有的用半燒制的磚,有的用泥土修造,屋頂用稻草或蘆葦搭蓋,有的茅屋四周有泥牆,或者用粗制的蘆葦、高粱稈圍起來,其中一般住着兩三代人,還喂養牛、豬、雞和其他家禽。官吏們總是任意處罰和淩辱他們。

他們歸國後說:中國外表雄偉内裡虛弱不堪,輕而易舉就能将之擊敗。我們看到的貧困落後,觸目所及皆是如此。

乾隆在那樣一個全世界大變化,西方已經完成了工業革命的時代,卻依然沿承舊制,統治着他以為很繁榮的大國。

有人說,中國全面落後于西方,始于乾隆盛世。這種說法也不是沒有道理的。如果乾隆時期就能夠開始學習科學,進步思想,中國就不會在40年後被列強侵略。

乾隆時代自以為天朝上國,事實上卻錯失了發展機遇,為之後的屈辱埋下了禍根。當初使團來中國和談想要達到的目的全部通過戰争得以實作。

當年英國送給乾隆的禮物有:天體運作儀、地球儀、赫歇耳望遠鏡、帕克透鏡、蒸汽機、紡織機、吊燈、座鐘、帶有減震裝置的馬車、特種鋼制作的刀具和生活用品、油畫……

為了炫耀武力,他們還帶了榴彈炮、迫擊炮、卡賓槍、連發手槍、裝備有110門火炮的巨型戰艦“君王”号艦艇的模型,他們甚至還帶來了熱氣球

,如果大皇帝有興趣,完全可以坐着熱氣球上天轉一圈……然而神奇的是,因為禮儀等問題,有些禮物乾隆沒有看得到。有些軍備清軍不會用就自己瞎用,以至于讓乾隆誤以這這些武器遠不如自己的土槍土炮。後來英國軍隊攻入圓明園時發現這些頂級武器居然還在倉庫中,他們不明白這麼好的武器不用全放在倉庫,拿着破舊的武器同他們在打仗是為何?

英國這次的出使中,對中國的地理地貌、山川河流、動植物種、經濟狀況、社會組織形式、科技水準、軍事實力、國民心态等諸多方面進行了深入的考察和研究。馬戛爾尼一行成功收集到許多有關中國的第一手情報,為以後的戰争打下了基礎。

為了彰顯天朝武力,乾隆皇帝特意訓示沿途軍隊操演,令其觀看軍威。可馬戛爾尼一眼便看出了大清軍隊的落後。連皇帝都坐着古老的馬車,而他們從英國帶來的有減震功效的新馬車卻因為馬車夫坐在車前的禮儀問題而被扔在倉庫,都沒有能夠送至乾隆面前。

到底是什麼原因,緻命乾隆沒有真正意識到西方的進步和自己的差距呢?

馬戛爾尼使團中13歲的小斯當東曾面見過乾隆,因為他懂一些中文,很受乾隆喜歡,還被贈了禮物。可是當他長大後,正是他在下議院竭力鼓舌,力主進行鴉片戰争。大清國繁榮表象下的虛弱,連一個孩子的眼睛都逃不過。當年乾隆最喜歡的使團小男孩卻成為攻打他帝國的主力軍。

偉人是曆史的産物,文化的産物,無論是乾隆還是其它人,都是曆史長河中的偉大者。

如果當初來賀乾隆生日時,中國同意了兩國的平等條約就不會有後來的戰争嗎?

如果你是隻兔子,列強總是想着如何吃你的肉。隻有當你自己強大了,以雄獅姿态站在他們面前,他們才不敢露出豺狼之相。

乾隆後期自以為天下平定,開始享樂,但沒有意識到自己與他國的力量懸殊越來越大。所謂的乾隆盛世隻是一個相對的概念。

乾隆視野局限,他的盛世隻是中國曆史上對比而言的盛世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