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産後抑郁不是矯情,背後心理學原因大揭秘

《女心理師》完結了,回顧整個劇情,最觸動我的還是産後抑郁症的單元。之是以觸動,是因為同樣身為母親的我,有太多的感同身受。很多人不了解産後抑郁,覺得那隻是矯情、是生完孩子鬧情緒。殊不知,在情緒背後,她是患了一場沒人知道的病。

産後抑郁不是矯情,背後心理學原因大揭秘
産後抑郁不是矯情,背後心理學原因大揭秘

一、一位産後抑郁者的自述

生産那天,由于醫院規定,産婦隻能獨自在待産室等待開十指。備皮、插尿管、一遍遍地産檢、劇烈宮縮,天知道我是怎麼熬過來的。被推進産房的時候,全身都在顫抖。護士讓我挪到産床上,還沒坐穩,屁股上就被打了一針,沒覺得疼,因為宮縮的疼痛遠遠大于這個。醫生站在我的對面,低着頭,手裡不停地收拾醫療器械,同時嘴上大聲沖我喊着:“使勁兒!使勁兒!”那一刻,所有的一切都不是我的,隻能感到肚子上有一種強烈推力不斷迫使我用力,躲不開,逃不掉,内心彷徨無助,身體卻還要迎着一次次的疼痛不停地努力。好在時間不長,寶寶出生了。護士抱給我看了一下,沒看清楚,隻記得是個女孩。随後醫生開始忙碌地給我縫合撕裂的傷口。此時的我連張張嘴的力氣都沒有了……

回到病房,醫生告知産後2小時就要下床活動,可真下了床,别說走動,站都站不住,眩暈、疼痛,蔓延全身。而且,那個時候我發現自己小便失禁了。産後第2天,婆婆開始一遍一遍地問:“有奶嗎?”“沒有”我有氣無力地回答。第三天,乳房漲得像塊石頭,但還是不下奶。婆婆不停地問,甚至把隔壁床的産婦們都問了一遍。她那種焦急的樣子、不耐煩的語氣,好像全世界隻要我不産奶,我就像個罪人。

出院回到家,第一時間請了催乳師,疏通之後順利産奶。但由于沒有經驗,月子裡又經曆了漫長的乳頭皲裂,每次喂奶都要攥緊拳頭,咬着牙,那種痛苦每天要經曆很多遍,看着懷裡的寶寶,我第一次對生孩子産生了懷疑。每次喂奶婆婆都會在我旁邊看着,生怕孩子吃不飽,她的目光隻會停留在我的乳房上,甚至還會時不時地上手摸摸有沒有奶,那一刻我覺得自己隻是一頭沒有尊嚴的奶牛。她每天都會熬很多下奶的湯羹,一碗一碗逼着我喝下去,在她眼裡我隻是一個産奶機器。

産後抑郁不是矯情,背後心理學原因大揭秘

老公為了讓我休養,整個月子裡我隻有喂奶的時候會抱着孩子,婆婆是過來人,是以照顧孩子她是主導者。她經常從我手裡搶過剛吃完奶的孩子抱在懷裡,給她換尿布,哄她入睡,好像她才是孩子的媽媽。

出了月子,我開始每天翻閱育兒書籍,努力去做好一位媽媽的工作。我在手機上定好鬧鐘,按時喂奶、換尿布、記錄喂奶的次數。很多時候,看着女兒熟睡的臉龐,我會不自覺地去試探她的鼻息,在幻想中,她好像會一直長睡不起。

孩子一天天長大,但是我和老公的關系卻在一點點疏離。我們已經沒有多少交流了,整天隻是圍着孩子轉。夜晚降臨,我拖着疲憊的身子,他也拖着疲憊的身體,各自睡去。我們已經很久沒有過夫妻生活了,我幾乎快忘了那種肌膚相親的感覺了。懷孕的時候,他還會經常親吻我、擁抱我,有了女兒之後,親吻和擁抱都是屬于女兒的。他說,現在在他心目中,女兒占第一位。我不知道他究竟是不是我丈夫,或許他隻是我女兒的爸爸。

我已經快忘了自己是誰了,曾經那個愛笑的人是我,那個會感動流淚的人是我。而現在,我隻感覺到空,前所未有的空。過去那麼遙遠,現在如此迷茫,而未來……我好像沒有未來。

産後抑郁不是矯情,背後心理學原因大揭秘

二、從心理學角度解讀

1、丢失了人的尊嚴

備皮、插尿管、一遍遍地産檢,暴露的身體,醫生、護士的冷漠……

這一切都讓她感覺羞恥。本以為被壓抑的感覺在這些時刻被喚起,她為自己的存在而感到羞恥,她不配得到作為一個人應該得到的尊重,她覺得自己如此糟糕。

她覺得自己是一頭奶牛,一部産奶機器。她無法體驗到自己作為一個人的完整性而存在,她的身體與靈魂是割裂的。她的尊嚴被吞噬了,但卻無力抵抗。

2、丢失了母親的身份

母親與生俱來的照顧孩子的本能在月子裡被壓抑了,照顧孩子的能力被婆婆拿走了,她丢失了母親這個身份。她的價值隻能展現在乳房上,隻有在喂奶的時候,她才能感受媽媽的價值。

她機械地按照書上的方法照料孩子,是不相信自己具備成為一位合格母親的能力,隻能依賴書本。

丢失母親的身份,是她與婆婆合謀的結果,在半推半就中,她讓出了媽媽這個身份。

3、丢失了妻子的身份

孩子出生後,老公曾經給予她的親吻、擁抱消失了。她找不到自己的丈夫,那個男人隻是女兒的爸爸,她丢了妻子的身份。

沒有情感交流,沒有夫妻生活,曾經親密無間的兩人漸行漸遠。生活看似波瀾不驚,實則暗流湧動。說不定哪一天,許諾相愛一生的人,咫尺天涯。

産後抑郁不是矯情,背後心理學原因大揭秘

4、無處安放的愛與恨

她的内心充滿了恨意。她恨婆婆占據了“媽媽”的位置;恨老公不能給予自己支援;還有,對女兒的恨……

女兒出生後,婆婆入侵了她的生活;讓老公變成了她的爸爸,分走了自己的夫妻。她有足夠的理由去恨女兒,但是,她是一位媽媽,自古母親就被歌頌偉大、無私,是以她不能恨。于是這種恨意就轉變成了無盡的擔心:我會不自覺地去試探她的鼻息,在幻想中,她好像會一直長睡不起。

她不能恨,不能愛,最終隻剩下自我攻擊。

産後抑郁不是矯情,背後心理學原因大揭秘

三、寫給新手爸媽

著名心理學家溫尼科特說過:足夠好的媽媽并不需要完美無缺,60分剛剛好。是以,初為人母的你,無需過度焦慮和擔心,要相信自己的本能,這個世界上沒有誰比媽媽更清楚如何照料自己的小孩兒。

當然,在面臨很多外來的壓力的同時,丈夫一定要承擔起自己的角色責任,要給到新手媽媽足夠的安全感和支援。孩子需要的是父母共同的撫養,而不是一味地認為養孩子隻是女人的事。同時,丈夫還需要在中間調和婆媳沖突。很多老人自诩帶娃有經驗,就會過度地參與養育小孩這件事,但是并沒有科學能證明養過就等于正确。更多的老人幹涉育兒不過是為了彌補以前對自己孩子養育的遺憾和虧欠。作為爸爸,無法改變父母的思想,但是卻可以在母親和妻子中間架起一座溝通的橋梁,安撫媽媽和妻子,給她們創造更多的了解空間。

如果已确診了産後抑郁,一定要到精神科進行正規的治療,醫生會制定具體的治療方案,通常是藥物治療配合心理咨詢。此時也需要家人給予媽媽更多的關注和支援。

最後,我想說,雖然現在“産後抑郁”的知名度很高,但是也并沒有喚醒家人對媽媽的重視,甚至某種程度上成為了大衆忽略的借口。媽媽的臉就像一面鏡子,孩子通過這面鏡子才能認識自己。隻顧着孩子的親人們會制造一個不快樂的媽媽,不快樂的媽媽也隻能養育出一個不快樂的孩子。

我是筠霧,一位90後全職寶媽,多年心理學愛好者。點選“關注”,持續為你分享心理學幹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