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曆史上真有誅九族嗎?燕王朱棣誅殺明代大文學家方孝孺算不算

在熱播劇《大明風華》中有這麼一幕:燕王朱棣經“靖難之變”後攻入南京城,要求建文朝的翰林侍講及翰林學士方孝孺起草“繼位诏書”,但方孝孺拒不受命并大罵朱棣“反賊”,朱棣大怒以“誅九族”來威脅方孝孺,但方孝孺不為所動,并以“誅我十族又何妨”反唇相譏,最終激的朱棣大開殺戒,誅方孝孺十族!

平常我們在影視劇中聽到最多的就是“誅九族”,“誅十族”還是首次聽聞,其實此處的“誅十族”隻是比“誅九族”多了一個“門生團體”,其實質還是“誅九族”,那麼曆史上真有人被誅殺九族嗎?

中國曆史上真有誅九族嗎?燕王朱棣誅殺明代大文學家方孝孺算不算

“誅九族”的源頭與内容

目前公認“誅九族”這一刑罰最早起源于《秦律》所載的“夷三族”,但實際上早在商周時期就有了類似的刑罰,《尚書》中就有“罪及家人”的記載,隻不過當時并未以法律條文明确規定下來。

“誅九族”的本質就是“連坐”,目的很簡單,就是為了“斬草除根”,以絕後患,并起到威懾世人的作用,那“誅九族”中的“九族”到底指的是哪九族呢?

關于“九族”的說法衆說紛纭,目前可信度最高的當屬“父族四、母族三、姥族二”。

所謂“父族四”是指:自己一族。出嫁的姑母及姑表姊妹、姑表兄弟一家、出嫁的姊妹及甥女、甥男一家、出嫁的女兒及孫女、孫男一家。

“母族三”指:外婆外公一家、外婆的娘家、姨娘家、外婆家、從母及從母姊妹、從母兄弟一家。

“姥族二”指:是指嶽母嶽父一家、嶽母的娘家、姨娘家、外婆家。

中國曆史上真有誅九族嗎?燕王朱棣誅殺明代大文學家方孝孺算不算

基本上能牽涉到的親屬關系全部包括在内了,當真是狠毒無比,慘絕人寰!

接下來問題來了:方孝孺當真被朱棣誅十族了嗎?

那我們來看看正史是如何記載的,據《明史·方孝孺列傳》所載:“丁醜,殺齊泰、黃子澄、方孝孺,并夷其族”,這其中并沒有關于誅方孝孺十族的說法,“夷其族”特指父系一族,也就是說明成祖确實是誅了方孝孺父系一族,卻沒有誅他十族,《立齋閑錄》也是相同的說法!

綜上所述,明成祖并沒有誅方孝孺十族,隻是誅了父系一族,連誅九族都算不上,所謂的誅十族來源于野史,當不得真。

那麼曆史上有沒有被誅九族的人呢?

中國曆史上真有誅九族嗎?燕王朱棣誅殺明代大文學家方孝孺算不算

有且僅有一個!他就是隋炀帝時期的大将楊玄感,楊玄感是隋朝司徒楚國公楊素長子,楊素是隋炀帝最為信賴的大臣,早在隋炀帝還為晉王時就跟随于鞍前馬後,立下赫赫戰功,随後又在隋炀帝篡奪帝位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因而受封為司徒!

楊玄感作為楊素的長子,憑借父親的軍功步入朝堂并威望日隆,因而引起隋炀帝的猜忌,為免隋炀帝痛下殺手,楊玄感決定“先下手為強”,大業九年,隋炀帝東征高麗,楊玄感負責督運糧草,他感覺時機已到,便趁機起兵造反,兵敗後命其弟楊積善将其殺死,但隋炀帝并不解恨,又下令誅其九族!

是以楊玄感是正史所載唯一一個被誅九族之人,其他大都見于野史,當不得真。是不是有點出乎意料,大名鼎鼎的“誅九族”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僅僅發生過一次,這是為什麼呢?

刑不上大夫

《禮記·曲禮》有載“刑不上大夫,刑人不在君側”,字面意思很簡單:當官之人不用受到刑罰,其實真實的情況是,如果當官之人所犯之罪在五刑範圍之内,不必派“執法官員”對其進行傳令審訊,而令其自己請罪。

如果所犯之罪超出五刑之外,罪大惡極,十惡不赦,則令其跪拜自裁,一般情況下不會損傷他們的肉身,這是封建統治者對讀書人的一種尊重,也是給予他們的一種特權,目的是為了籠絡人心。

是以為官之人在封建社會中不會受到太重的刑罰,這也是為什麼“誅九族”這種刑罰在正史所載中隻出現過一次,也是無數讀書人夢想“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原因所在!

小結:

是不是有點“颠覆三觀”的感覺,影視劇中經常出現的“誅九族”在曆史上竟然僅僅發生過一次,所謂的方孝孺被誅十族也很有可能是“無稽之談”,其實史料由人工編撰,難免會摻雜一些私人情感,與史實有所出入,這是難以避免的。

即使是官方所編撰的正史都難以“免俗”,更不用說私人所撰寫的野史,是以我們研究曆史還是要以正史為準,并輔之以實物資料!如此方能最大限度的還原曆史真相!

參考資料:《禮記·曲禮》《立齋閑錄》《明史·方孝孺列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