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長平之戰後,趙國元氣大傷,毛遂做了一件事,從一個不知名的門客變成家喻戶曉的名人,還奉獻了三個成語典故,然而一年後卻因為平原君的一個決定,不但讓他瞬間從人生頂峰跌落谷底,還是以丢掉了性命,不禁令人唏噓不已。
毛遂從自薦到自殺僅相隔一年,期間到底發生了什麼?毛遂人生四部曲,卻是一曲悲歌。

一、毛遂自薦
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然春秋戰國時期短短幾百年,卻把大好河山分得七零八落。
話說長平之戰後,趙國首都邯鄲被秦軍圍困一年多,趙國已然面臨亡國之危。在這火燒眉毛之際,平原君趙勝想到了一個辦法,他想親自去楚國求救,以達到合縱抗秦的目的。
平原君養門客上千,現在是時候大派用場了,他從中篩選了一遍又一遍,卻怎麼也湊不夠20人。
這時候其貌不揚的毛遂站出來了,平原君看了大怒:"你有什麼才能?竟如此放肆?"
毛遂不慌不亂地向前一步,推銷自己!毛遂自薦!
二、脫穎而出
平原君毫不客氣地數落毛遂:"你在我府中白吃白喝三年,怎麼我從來就沒聽說過你這個人?也沒聽周圍的門客提起過,足以說明你這個人并沒有什麼真才實學!"
毛遂說:"所謂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平時你并沒用我之處,我自在平安,然出使楚國絕對有我用武之地!"
平原君還是搖搖頭,說:"人才就像裝在布袋裡的錐子,鋒芒是裝不住的,錐子尖自會刺破布袋露岀來的,你還是别去吧!"
毛遂執意要去,說:"我沒有霞出尖子,是因為您沒有把我裝進布袋裡,如果把我裝進了布袋裡,不止錐尖會冒出來,整個穎托都會跟着一起露出來的!"
聽了毛遂的話,平原君終于把他一起帶上,脫穎而出!
三、因人成事
一路上,随行的另外十九個門客對毛遂十分鄙視,基本不與之說話。
到了楚國,平原君與楚王談了大半天都談不攏,門客們卻毫無辦法,看到毛遂就說:"你不是把自己說得天花累贅嗎?是你錐子出頭的時候了!"
毛遂一聽,提着一把劍就進楚國宮殿去了,向楚王說明唇亡齒寒的道理,軟硬兼施,終讓楚王妥協,同意出兵幫忙!
其他門客都沾了毛遂的光,雖然沒幫上什麼忙,但跟着别人成功了也算自己成功了,大家高高興興地把家還,此謂因人成事也。
四、毛遂自刎
自出使楚國後,毛遂被平原君待為上賓。然而趙國還是沒辦法改變頹勢,北方的燕國看準了時機,派大将栗腹率軍進攻趙國。
平原君急得團團轉,趙國哪裡還有能人領兵打仗?他一拍大腿,想到了毛遂!并随即下令:"命毛遂為帥!統兵禦燕!"
毛遂一聽,大吃一驚,趕忙找到平原君,說:"大王,不是我怕死,而是我沒有領軍之材,請您令請高明吧!"
平原君以為他在自謙,對他說:"先生去年自薦,才情高邁,真偉丈夫;如今脫穎而出,正是建功立業之時,又何必推辭?"
毛遂跪在地上說:"寸有所長,尺有所短;骐骥一日千裡,但捉老鼠就不如貓和蛇了。逞三寸之舌我當仁不讓,仗三尺劍實非我能,豈敢以家國安危來試驗我之不才之處!"
毛遂講得合情合理,但平原君就是不聽,就是要霸王硬上弓,結果昌都一戰,趙軍被燕軍殺得片甲不留,毛遂成了國家罪人,無顔面對趙國父老,羞憤萬千,遂自刎身亡。
寫在最後
毛遂,在戰國時期猶如昙花一現,從自薦到自刎,隻有短短一年的時間,實在令人唏噓。
如果不是平原君剛愎自用,無識人用人之能,毛遂也許不會這麼快退出曆史舞台。毛遂的遭遇告訴我們,我們處身立地,一定要把自己的位置擺正!
對于毛遂之死,大家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