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司馬懿“陰養三千死士”,怎麼能保證死士誓死效忠,手段确實高明

正始十年正月(公元249年),年僅17歲的曹魏少帝曹芳帶領着托孤大臣曹爽及其親信們一行人浩浩蕩蕩地離開了皇宮,去往位于洛陽城外洛水之南的大石山拜谒其父魏明帝曹叡之墓。

曹芳、曹爽等人一走,同為托孤大臣的司馬懿抓準時機,發動了高平陵政變。

司馬懿“陰養三千死士”,怎麼能保證死士誓死效忠,手段确實高明

過去9年裡,司馬懿一直被曹爽壓制,手中的權力幾乎全部被架空,為了重掌大權,他秘密培養了三千死士,待曹爽離宮後,這三千死士迅速占領了各大城門、營地、浮橋,幫助司馬懿順利完成了政變。

“陰養三千死士”

據《晉書·景帝紀》記載: “初,帝(司馬師) 陰養三千死士,散在人間,至是一朝而集,衆莫知所出也。”

何謂死士? 死士的釋義是: 為主子而死的勇士,他們是權勢之家所豢養的門客中的一種。死士可以在戰争中起到很大的作用,特别是在發動政變的過程中。

司馬懿“陰養三千死士”,怎麼能保證死士誓死效忠,手段确實高明

司馬懿發動政變之前可謂是殚精竭慮,高平陵政變不光關乎司馬懿個人的生死榮辱,更是關乎整個司馬家族的存亡。

那時,司馬懿為了打消曹爽的疑心,多次稱病,制造出了病危的假象,曹爽見狀大喜,趁機削弱了司馬懿的兵權和政權。

曹爽先是将司馬懿升為毫無實權的太傅,這招“明升暗降”讓司馬懿失去了調動兵力的大部分權力。但對曹爽來說,這樣做還遠遠不夠。司馬懿戎馬一生,出将入相,但其主要擔任的是關隴軍隊的主帥,關隴地區離洛陽雖然遙遠,但曹爽還是将關隴軍隊的主帥換成了自己的心腹,以防司馬懿僞造聖旨調動軍隊。

司馬懿“陰養三千死士”,怎麼能保證死士誓死效忠,手段确實高明

沒了實權,又遠離軍隊駐地,整天稱病,看起來馬上就要“駕鶴西去”的司馬懿似乎對曹爽沒有一點威脅,是以他漸漸放松了對司馬懿的警惕心。

但曹爽沒有想到的是,此時的司馬懿正在密謀一場足以将他置之于死地的政變。

要想取得政變的成功,擁有一定數量的武裝力量是重中之重。由于司馬師所能控制的兵力不多,是以早在政變之前,司馬懿就預作準備,命兒子司馬師暗中培養了三千死士。為了不打草驚蛇,司馬懿将這三千死士散在民間,進行秘密訓練。

司馬懿“陰養三千死士”,怎麼能保證死士誓死效忠,手段确實高明

如何保證死士效忠?

足足三千名死士,又散落民間不能集中管理,司馬懿是如何保證這些死士效忠于他的呢?

首先,死士的“職業準則”是他們能為司馬懿賣命的主要原因之一,“士為知己者死”,在三國時期,戰亂紛紛,死士需要通過效忠主人來實作自己的抱負和理想。

司馬懿許諾這些死士,一旦自己當政,必将以高官厚祿相與,這對死士們來說是極大的誘惑,對那些武藝高強、身體強壯卻報國無門的人們來說,成為死士,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他們必須把握住這個機會,展露頭角,拼死一搏。

司馬懿“陰養三千死士”,怎麼能保證死士誓死效忠,手段确實高明

正如君主需要死士的智慧和能力來幫自己掌握政權,鞏固統治地位一樣,死士同樣需要依附于君主來實作自己的價值。顯然,兩者是互相依存、互相需求的。

其次,就是金錢的誘惑。正如程善之在《拟古》一詩中所作的“萬金買死士”一句,在古代,招募死士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援。

三國時期,由于受到戰争的破壞,導緻社會生産力低下,司馬懿所在的曹魏也實行了士兵屯田制度。

所謂的士兵屯田制度規定所有隸屬于軍籍之人,本人及其後代必須世代皆為士兵。

司馬懿“陰養三千死士”,怎麼能保證死士誓死效忠,手段确實高明

随後因士兵生活困苦,多數的士兵逃亡,募兵制度再次取代了征兵制度。

所謂的募兵制度就是指用大量的錢财吸引士兵,司馬懿就是通過這種募兵制度招募了三千死士。

這些死士們願意用自己的生命作為代價,來換取足夠的錢财,以保證他們的妻兒父母能夠生存下去。

如果在叛亂中,死士不幸遇難,那麼他們的家人就會拿到一筆可觀的補償金,倘若死士沒有遇難,還立下了戰功,那麼便可以加官進爵,帶領家人脫離苦海。

司馬懿“陰養三千死士”,怎麼能保證死士誓死效忠,手段确實高明

無論是哪種可能,對這些飽受苦難的死士們來說,都不失為一種明智的選擇。

在這些死士們眼中,司馬懿的出現無異于救命稻草,是以,他們才會對司馬懿忠心耿耿,絕無二心。

除了從民間招募的死士之外,司馬懿的三千死士隊伍中,還有不少司馬家所豢養的門客。

門客,又有食客、客、賓客、門人等别稱,大多出身出落魄貴族之家,是寄食于權門且效力于權門的才智之士或俠士。

司馬懿豢養門客,是為了通過招攬人才來實作自己的“千秋偉業”,奪下江山。

司馬懿“陰養三千死士”,怎麼能保證死士誓死效忠,手段确實高明

是以,他招募的門客一定是要給自己帶來價值的。司馬懿招募門客時,既不看重門客的口才,也不看重門客的觀察力,他隻看重門客強壯的體魄和精湛的武藝,以及視死如歸的忠誠和勇氣。

對司馬懿來說,這些門客更像是自己的私兵。隻要他一聲令下,這些門客們就能與他并肩作戰,以生命報答司馬懿的供養。

門客們受到司馬懿的供養,就必須要效忠于司馬懿,這是門客的義務,也是門客存在的價值所在。

除此之外,司馬懿的親信部将也是三千死士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招募來的死士沒有經過系統的訓練,為了保證政變順利進行,司馬懿将自己的親信部将也列入了死士的隊伍當中。

司馬懿“陰養三千死士”,怎麼能保證死士誓死效忠,手段确實高明

司馬懿這樣做的主要目的有兩個,一來是為了訓練士卒,這些親信部将大都戰功赫赫,擁有豐富的實戰經驗,可以在短時間内系統地對招募來的死士們進行訓練。

第二,這些親信部将跟随司馬懿南征北戰幾十年,自然忠心耿耿,他們的出現也為司馬懿凝聚了軍心。

結束語

司馬懿確定死士忠心的手段的确高明,令人不得不折服,而正是因為有這忠心耿耿的三千死士,司馬懿才得以打敗曹爽兄弟,結束了曹爽專權的局面,集朝政大權與一身,開啟了一個專屬于他的時代。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