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沈晖的“私樁共享” 終結了該不該買電動車的讨論

如果要用一個成語定義2021年的全球新能源汽車市場,我想最合适的一定是“勢如破竹”。資料上看,中國全年新能源汽車銷量沖破300萬,産銷連續6年領跑世界,全年市場滲透率也突破了15%。歐洲和美國市場也不遑多讓,各自創下了曆年新高,公開資料顯示1-11月歐洲純電汽車銷量98.5萬輛,同比增長77.6%。美國1-10月純電車銷量37.2萬輛,同比增長90.3%。一系列的資料意味着新能源汽車的增長勢頭正席卷全球。但即便新能源車市度過了紅紅火火的2021,我們依然可以在網上随處看到“該不該買電動車”的讨論。如此魔幻現實,問題出在哪裡?

補能,一個新能源車繞不開的難題

對一個新能源車主而言,日常補能的管道無非三種。一種在外尋找公共充電樁,一種是在家門口使用私樁,還有一種是換電模式,前兩種是目前主流新能源車的補能管道,後一種偏小衆,本文暫不做探讨。

在中國,在外充電容易嗎?充電聯盟資料顯示,截至2021年11月,全國充電基礎設施累計數量為238.5萬台,同比增加55%,車樁比約為3:1。也就是每3台新能源車隻能用到1根公共充電樁,車樁比比例很低,且這一趨勢正不斷加劇。同樣一份來自充電聯盟的資料指出,2021年1-11月,全國充電基礎設施增量為70.4萬台,新能源汽車銷量299.0萬輛,車樁增量比為4.2:1。也就是說,即便假設遇到故障樁的幾率為0,現在的新能源車主在外找樁的難度也變得越來越高。

沈晖的“私樁共享” 終結了該不該買電動車的讨論

那麼在家門口充電是不是更容易一些?答案似乎也是否定的。前陣子威馬創始人沈晖的一條微網誌引發了熱議,他說2021年有足足2萬根充電樁無法随車配送給使用者,考慮到威馬全年銷量約4.4萬,這意味着威馬近一半使用者無法在家充電。而遇到此類困局的不止威馬一家。在高端車主雲集的蔚來,使用者私樁安裝率也僅僅徘徊在60%而已。

沈晖的“私樁共享” 終結了該不該買電動車的讨論

在網上,你可以随意翻到使用者對于無法實作家充的抱怨與焦慮,包括物業的阻擾、車位無産權、施工隊不作為等等各類狗血故事幾乎每天上演。撥開狗血故事的迷霧,你會發現安樁難題的“歸根結底”,依然逃不開“利益”二字。以物業角度粗算為例,在一個500戶規格、标配3台變壓器總功率3000kva左右的小區,假設有一半的業主擁有主流7kw的充電樁,則相當于額外增加了250戶家庭入住小區用電,這意味着電網壓力将不堪重負。而增設變壓器和重鋪電纜的成本往往在幾十萬乃至上百萬,顯然物業既拿不出錢,也擔不起“放任”業主們安樁的安全隐患,更别提理想狀态的“一車一樁”。

補能難題繞不開,但“一車一樁”繞得開

為什麼每當人們談及補能難題,私樁安裝總會成為焦點?甚至層出不窮的假期公共樁排隊、壞樁新聞都難以轉移輿論。這是因為地球人都知道,最好的補能體驗取決于時間成本,即充電時間與找樁時間。從這一點而言,私樁充電無疑是最佳選擇,能最大限度兌現新能源車相較燃油車巨大的用車成本優勢,也最能激發消費者的購車欲望,釋放車市潛力。這也恰恰凸顯解決使用者家門口充電難題的重要意義。

不論是政策層面還是行業層面,各方也早已預見“一車一樁”路徑的無法實作,紛紛開始探索圍繞補能資源高效整合、利用的路徑。這方面恰恰是先前吐槽2萬根充電樁無法送出的威馬沈晖率先給了使用者一個明确的答案。在近期接受央視采訪時他表示,将推出“私樁共享”模式的落地。

沈晖的“私樁共享” 終結了該不該買電動車的讨論

随後不久,我們也從威馬官方管道了解到了沈晖口中“私樁共享”計劃隸屬于針對使用者家門口補能難題的“開源增流”綜合解決方案。“開源”指的是威馬與國家電網等,一塊布局公共充電樁領域。比方說,在總體公樁的規模上,威馬已經覆寫全國32個省級行政區,361座城市,通過“即客行”APP為使用者提供超過44萬根充電樁。下一步,威馬将于D2輪融資領投者雅居樂合作,100%保障建立小區都有停車位,充電位。“增流”即威馬版“私樁共享”,該業務将上線即客行APP,目前正在按計劃推進,使用者屆時可線上預約,征求家用樁車主同意,開放對象将面向所有新能源汽車使用者。

劃重點!威馬的“私樁共享”計劃并非隻針對威馬使用者本身,而是全面開放給所有新能源車主,威馬的這一舉措無疑向使用者和業界釋放了積極主動解決家門口補能難題的信号,這對于一個以利潤導向的車企而言,無疑是難能可貴的。

通常來說,一輛新能源車的慢充時間上限在10-12小時之間,換言之,一個私樁每天都有約一半的時間處于閑置狀态,而威馬的“私樁共享”正是瞄準了這一閑置時間段的價值。在“不逼迫”物業付出更多管理、風險成本的前提下,最大限度讓使用者的補能體驗得到提升,尤其是考慮到至今全國公共充電樁壞樁率依然不低的情況下。

當然,“私樁共享”的真正落地,還需面臨諸多環節的打通。比如如何掃清外來補能車輛進入小區的門檻,維持物業的安全管理成本不升,如何用長期的激勵機制鼓動更多企業、使用者參與其中等等。甚至筆者還期待沈晖今後能進一步透露“私樁共享”的技術細節,如共享樁的充電功率與普通樁的差别、智能結算的模式等,屆時可作更多、更深入的解讀。

但不論如何,在現階段社群安樁難題無法快速解決的背景下,沈晖的“私樁共享”确實為社會、業界開拓了一個解決問題的新思路。未來,等這一業務模式逐漸跑通、跑熟,将極大地解決使用者對補能問題的後顧之憂。屆時,或許将再無人讨論到底該不該買電動車的問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