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古代犯人在被執行死刑時,為何聽到刀下留人,基本不會死?

衆所周知,如今的社會是相當的文明與進步,展現在法律上就是嫌疑人可以擁有一審、二審的機會,這樣的規定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冤假錯案的發生機率,也彰顯出了社會對公民的體恤與尊重,即便這個公民有可能是真正的犯人,也可以在定案前有申訴的機會。那麼,古代會不會也有這樣的人性化規定呢?其實還真的有過,這一點我們在影視作品中也見到過,當劊子手的大刀即将落下的時候,忽聽有人大喊“刀下留人”,他就不敢動手了。這是為何呢?

古代犯人在被執行死刑時,為何聽到刀下留人,基本不會死?

事實上,這一招并非在每一個朝代都是有效的,但是在宋朝卻可以。我們都知道古代封建社會的等級制度是相當森嚴的,雖說律法的制定都是為了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但是為了維持安定和諧的社會狀态,統治階級也不能無視境内有人作奸犯科,所有威脅到社會安定的因素都要受到制裁,一定程度上也就保護了百姓的正當權益。宋律,在封建社會的律法體系中占據着很重要的地位,而它之是以能夠被很多人推崇也是有原因的,比如說這句13字的規定“凡死囚臨刑叫冤者,再勘問陳奏”。

古代犯人在被執行死刑時,為何聽到刀下留人,基本不會死?

這句的意思也比較容易了解,凡是臨行前叫冤的死刑犯都可以有申訴的機會,正是有了這樣的律法規定,是以行刑的劊子手才不敢下手,否則就是他觸犯了律法。翻案這種事情在古代并不常見,尤其是在宋代以前,幾乎是不可能存在的,畢竟統治階級制定律法的初衷也是為了維護自身的威嚴,一旦翻案豈不是在自打嘴巴,是以他們是不會允許這樣的情況發生的。不過,宋朝在這方面有了很大的進步,允許犯人有申辯的機會。

古代犯人在被執行死刑時,為何聽到刀下留人,基本不會死?

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宋朝完善的社會治理體系,這個朝代可以說是古代曆史上比較人性化且發展程度較為文明的存在,一點都不比大唐差。而其之是以最終走向滅亡,也不是源于皇權階層的争權奪利或是底層群眾的暴動,而是太過于重文輕武,最終招緻了外來勢力的入侵。話說回來,宋朝的繁榮與進步展現在律法上就是超越前人的公正,開明。這個朝代能夠湧現出像“包青天”這類的官場清流也不是沒有根據的,畢竟有仁慈的統治者在背後支援。

古代犯人在被執行死刑時,為何聽到刀下留人,基本不會死?

不過,類似“刀下留人”這樣的翻案情況也隻限于宋朝,足見當時的統治階層還是擁有相當的度量與公正意識的。好在我們如今的現代社會已經建立了健全的法律體系,所有人都可以得到公正與尊重,即便是觸犯了法律也擁有再次申辯的機會,這就是社會最大的進步。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