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這件鎮館之寶或成粵博首件“數字藏品”

這件鎮館之寶或成粵博首件“數字藏品”

廣東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西周時期的銅盉。

這件鎮館之寶或成粵博首件“數字藏品”

河南博物院釋出的院方首個3D版數字文創“婦好鸮尊”(圖為釋出界面)。

這件鎮館之寶或成粵博首件“數字藏品”

湖北省博物館釋出“越王勾踐劍”的數字藏品。

廣東省博物館的“十大鎮館之寶”中,得票最多的,是一件出土于信宜的、西周時期的銅盉。它現在就在省博“酒歌——中國酒文化展”中,迎接着觀衆。

粵港澳大灣區(廣東)文創聯盟秘書長、廣東省博物館開發經營部副主任王小迎告訴記者,這件西周銅盉,很有可能成為省博推出的第一件“數字藏品”。

“數字藏品”是指使用區塊鍊技術進行唯一辨別的特定數字化作品、藝術品和商品。區塊鍊技術能賦予每個數字作品唯一的辨別編碼,數字化文創作品便相當于具有“身份證”了。去年以來,國内各大博物館開始瞄準這一領域發力,先期推出的幾款數字文創産品也受到大衆的熱捧,幾乎都是“秒光”。

作為一種全新的文創形态,“數字藏品”前景如何?在未來,它的“唯一”屬性和可轉讓設定,會否令它們具備交易價值?有沒有被“炒作”的風險?它們又将對大衆接觸文物和博物館,起到怎樣的作用?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蔔松竹

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蔔松竹

多家博物館數字藏品均選擇了“鎮館之寶”

省博的這件銅盉,1974年10月于信宜縣松香廠基建工地施工時挖出。通高26.2厘米,口徑14.2厘米。它是廣東省首次發現的西周青銅盉,也是廣東出土的古代最精美的青銅器之一。王小迎告訴記者,省博第一批推出的數字藏品可能不隻一件。目前館方正在同相關方面洽談當中,其他幾件尚沒有确定。總體來說,能上數字藏品的,既要能展現館藏的特色和水準,也要考慮到大衆的口味和接受程度。

目前國内已經有多家博物館推出了各自的數字藏品。2021年10月29日12時,湖北省博物館鎮館之寶“越王勾踐劍”的數字藏品正式對外發行,共10000份,上線後引來60萬人線上搶購,短短3秒即告售罄。據釋出方介紹,買下這件數字文物的消費者,可在小程式裡檢視文物,還能翻轉、放大,從各角度看清文物細節,并擁有收藏證明。

2021年11月18日中午12時,金沙遺址博物館的“數字文創産品”首發四個限量款,以“古蜀金沙”為題材,圍繞鎮館之寶“太陽神鳥”“大金面具”等文物展開聯想創作,分别為“浮面”“白藏之衣”“虎虎生威”“福澤滿天”,每件10000份或20000份,每份9.9元。

2021年12月16日上午10時,河南博物院“聚焦2021——國潮出圈的N種可能”文創發展研讨會期間釋出的院方首個3D版數字文創“婦好鸮尊”,10000份也是上線即售罄。

此外,中國國家博物館以四羊青銅方尊、西漢錯金銀雲紋青銅犀尊、“婦好”青銅鸮尊、彩繪雁魚青銅釭燈4件國寶級文物為主題開發的數字藏品,以及敦煌美術研究所、湖南省博物館等機關發行的數字藏品等,都遭遇了“秒殺”的火爆。

而黃山在2022年新年前推出的首款數字文創紀念門票,也将數字文創品推進到了文物之外的領域。

是以,我們對廣東省博即将推出的數字文創品充滿期待。

體驗“收藏國寶”的新方式

2021年被一些研究者認為是數字藏品的元年。螞蟻、騰訊相繼推出數字藏品發行平台鲸探和幻核。其中螞蟻鲸探于去年10月21日推出“寶藏計劃”,截至2021年底已經為17家文博機構提供了數字藏品服務。

數字藏品的突然火爆,是偶然,也是必然。它是伴随“博物館熱”和“文創熱”興起的一種新産品模式,元宇宙概念的提出更是為其加了一把火。實際上從借助短視訊、直播等平台推廣館藏,樹立博物館“人設”起,可以說博物館已經在向數字化傳播大步前行。而博物館多年不斷進行的藏品數字化工程,也為今天的數字文創開發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業内人士指出,國内的博物館雖然擁有龐大的館藏,但限于展示空間和文物保管要求等因素,絕大多數文物是不能經常性地與普通公衆見面的。這無疑是一種巨大的資源閑置。

另一方面,今天的博物館轉變為“知識中樞”的傾向越來越明顯。作為最大規模、最權威的文物收藏群落,博物館也需要有更多的方式、路徑實作館藏資源的“變現”。

随着文創的快速發展,大量優質的博物館IP找到了可能快速傳播的管道。數字文創對應特定的作品、藝術品,在保護其數字版權的基礎上,實作真實可信的數字化發行、購買、收藏和使用,不可分拆、不可複制、不可篡改,目前數字藏品品類包括但不限于數字圖檔、音樂、視訊、3D模型、電子票證、數字紀念品等各種形式,可以說非常豐富,為文創品提供了一種新的開發思路。通過一件數字化确權的、可以在手機端友善地欣賞的數字藏品,能夠體驗“收藏國寶”的快樂,的确可以吸引很多文物愛好者。

業界觀察

開創了新的文化消費,但能否“變現”“增值”還不明确

很多人關心的是,自己不辭辛苦“搶”到了一份數字藏品,未來會不會“增值”,有沒有可能“變現”?對于這個問題,其實作在還沒有明确的答案。

目前市面上的相關産品均強調引導關注數字藏品的文化與收藏價值,避免偏離收藏本質的投機行為。

2021年10月31日,《數字文創行業自律公約》(《公約》)在京釋出,牽頭釋出方為國家版權交易中心聯盟,中國美術學院、湖南省博物館等參與制定。這是國内首個面向數字文創領域的行業公約。《公約》提出,要為數字文創作品确權及流轉提供創新解決方案,讓創作者的作品能更好觸達市場,促進原創文化行業繁榮發展。充分運用區塊鍊技術保護鍊上數字文創作品版權,保護創作者合理權益。

中央财經大學《區塊鍊技術激活數字文化遺産》報告認為數字文創開創了一種新型可确權、可追溯的文化消費,在多方合作的架構下,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與傳播可以變得更加高效。

但我們也應看到,目前數字文創品行業尚處早期階段。未來數字文創的健康發展,還需要更多的探索和努力。

來源:廣州日報

繼續閱讀